“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开幕,“赵佗”铜印亮相

南方都市报 2023-05-19 18:41:46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

本展览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后首个基本陈列,共展出200余件(套)精品文物,站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视角,通过展示广东、广西地区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南越国时期)遗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及考古发掘材料,结合史籍相关记载,带领观众见证岭南地区逐步发展、并最终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据了解,上海博物馆藏“赵佗”铜印将在展览中进行短期展出,这枚印章为秦代和西汉早期常见私印形式,鼻钮,印面为阴文,自左而右横向排列。它与我们熟知的南越王赵佗有何联系?怎样流传到如今?古史记载,赵佗下葬时丧车四出,以使人无法确定他墓葬的确切位置,印章对判断赵佗墓的所在是否能提供帮助?“赵佗”铜印的到来,引发了无限遐想。

在开幕式现场,南越王博物院推出了展览配套的全新AR眼镜智慧导览服务。该技术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在真实的场景上叠加图文、多媒体、三维模型等数字资源。观众戴上AR眼镜,在对应点位前便可自动触发内容,使文物和场景瞬间“活”起来,获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展览现场

展览分四个单元

“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通过展示各类精品文物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从中华文明的塑造构建、基因传承、融汇交流等角度,在秦汉时期统一盛世的视野之下展示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呈现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展览分“百越之地”“秦定岭南”“守疆营土”“万里同风”四个单元。

“百越之地”,通过展示两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概述先秦岭南的区域面貌、族群构成及基本的社会发展状况。早在史前时期,岭南就已经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定的交往和联系。

“秦定岭南”,讲述秦始皇征服岭南并设立郡县,使岭南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政治版图,促进了本土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越民族的融合以及海外交通线的开辟,翻开了岭南大规模开发的篇章。

“守疆营土”,重点讲述秦朝末期,赵佗为保岭南地区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建立南越国。历代南越统治者的积极经营,使得岭南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和海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跨越式的大发展,为南越文化、岭南文化最终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做出重大历史贡献。

“万里同风”,介绍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将岭南地区正式纳入汉朝郡县的版图。此后岭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中央王朝渐趋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览现场

代表性文物

“华音宫”铭款器盖残片,“华音宫”未见于史籍记载,应是南越国自主设置的宫殿。其宫殿名或与陆贾出使南越、修复汉越关系、为南越王赵佗带来了中原故事——“华夏之音”有关。其命名寄托了南越王赵佗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

“华音宫”铭款器盖残片南越国二号宫殿基址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

银盒,盖与身相合呈扁球形,相合处上下缘各饰一匝穗状纹带,表面有薄的鎏金。盖身与盒身的外周有对向交错的凸瓣,以模子锤鍱而成。盖面上有银焊的3个小凸榫,底部附加一个鎏金的铜圈足,盖面、器底均刻有铭文。此银盒的造型与纹饰与汉代及以前中国容器的传统风格迥异,是用锤鍱法在金属器上压印出凸瓣纹。这种金属加工技法在古波斯阿契米德王朝时兴盛起来。

银盒南越文王墓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

人操蛇铜托座,漆木屏风右下角折叠构件。下半部跪坐的俑双目圆瞪,眼珠外突,鼻短且高,口衔两头蛇。俑体矮胖,上身着短袖右衽上衣,下身着露膝短裤。跣足,跪坐,两手各操一蛇,两腿也各夹一蛇,四蛇相互交缠,向左右延伸。

人操蛇铜托座南越文王墓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

错金铭文铜虎节,用扁平铜板铸成一只蹲踞状的老虎,虎口大张、露齿、弓腰,虎尾上卷成“8”字形,姿态生动威猛。虎的毛斑铸出弯叶形浅凹槽,贴以金箔片,双面共用60片,虎眼、虎耳均以细金片勾勒。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车驲”。节,是古代外交或驿传的信物,具有关口通行、驿站食宿等用途。

错金铭文铜虎节南越文王墓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实习生李怡洁通讯员南越王宣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