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锥之地,永远的痛——捷波切欣之争

曼容看军事 2023-05-21 23:03:03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由此将苏台德地区纳入德国版图,而后,波兰也于10月份同德国、匈牙利一起,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领土,取得了捷属部分的切欣地区的所有权,那么波兰为什么要占有该地区呢?仅仅是为分一杯羹吗?事出有因,其必有果。

我们不妨就来先谈谈切欣早期的历史:

皮亚斯特时期

切欣城(Cieszyn/Těšín)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西里西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前6世纪,这一地区周边便已出现定居点;9世纪后,这里开始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在10世纪末,西里西亚被纳入到波兰皮亚斯特王朝的统治范围内;12世纪,在被驱逐的弗瓦迪斯瓦夫二世 (Władysław II)大公去世后,西里西亚地区于1163年被分为上西里西亚-奥波莱-拉希布茨 (opolsko- raciborska)与下西里西亚-弗罗茨瓦夫(wrocławska)两大支系,切欣于1172年成为拉希布茨公国的领地,1202年,奥波莱与拉希布茨公国合并,但在1281或1282年后,统一的公国经历了两次分封,划分为奥波莱、比托姆(księstwa bytomskie)、拉希布茨和切欣四个公国,其中皮亚斯特的切欣公国一直存在到1653年,其最后一位统治者为艾丽莎别塔·卢茨西娅(Elżbieta Lukrecja)

哈布斯堡统治时期

在13世纪末期、14世纪初期,西里西亚的诸多公国都被波西米亚王国支配着,正如弗洛茨瓦夫公爵一样,切欣公国于1327年向波西米亚国王卢森堡的约翰宣誓后,于1335年正式成为了圣冠(Korona św)的一部分。1526年,斐迪南一世获得了波西米亚圣冠,波西米亚的王位开始由哈布斯堡王朝继承,因而在1653年皮亚斯特切欣的最后一位统治者艾丽莎别塔·卢茨西娅去世后,哈布斯堡家族便成为了切欣地区的新主人,开始了对此地二百多年的统治。

切欣城全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切欣的统治权在哈布斯堡,为何会引起捷波两国的争端呢?此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这便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核心部分

1918年,同盟国战败,原奥匈帝国分裂为多个国家,它辉煌的年代过去了,卡尔皇帝也为奥地利国民议会所驱逐,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宣告终结,在人们的记忆中,庞大的奥匈帝国似乎只留下了弗兰茨皇帝和茜茜公主的故事。

剑拔弩张的新时代——中东欧火药桶

随着帝国的解体,原帝国境内的各个主要民族都陆续开始了独立建国的尝试,各个新生国家似乎都要大干一场、立个下马威,为己民族未来的发展拓取足够的空间,而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正是它们中的两员——1918年10月28日,捷克与斯洛伐克人在布拉格宣布从奥匈帝国脱离,建立共和国,以毕苏斯基等人为代表的联合政府也于同年在华沙宣告波兰共和国的成立,然而,新生国家之间的矛盾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因政治、资源、地位等利害问题而引发国家冲突的情况,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定律,在一战后的中欧与东欧尤为常见(如乌克兰、立陶宛等)而这其中最直观的莫过于领土的争端,它就像一个被四溅的火星包围着的火药桶,随时可能要了你的命。

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日布拉格的盛况

暗流涌动——切欣争端伊始

1910年奥匈帝国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其中对西里西亚切欣地区的人口统计显示:波兰人比例为54.8%,捷克人的比例为27.1%,其余人口则主要为日耳曼人(主要集中于几大市区内),捷克人在奥匈帝国内的总人口比例为12.54%,要高于占9.68%的波兰人,但在切欣公国大部分区域内,波兰人都有明显的人口优势。

1910年人口普查波兰人在切欣地区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地区波兰人都有绝对的人口优势,而捷克人主要分布在切欣的西南部,当然,捷克人在切欣市、弗利斯兹塔等地也有一定的人口分布。

波兰人在切欣大部分地区保持着绝对优势,虽然部分捷克活动家们曾以经济诱惑为手段,使一些底层波兰人“变”成了捷克人(例如让他们加入有更高俸禄的捷克组织工作、将他们的孩子送到捷克学校读书等),但对总人口的影响依旧是轻微的。在20世纪初,这里便已经建立了大量波兰教育机构,1910年,在切欣附近的保勃鲁库(Bobrku)波兰教师们举办了一场研讨会,而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捷波双方的冲突开始日益激化。

奥匈帝国的主要民族构成

1918年11月,世界大战已经步入尾声,而在西里西亚切欣这一重要地区,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怎么能没有边界?于是在11月5日,代表地方临时政府的波兰切欣公国委员会(polskiej Rady Narodowej Księstwa Cieszyńskiego)与捷克斯洛伐克设立的西里西亚委员会(ZemskýnárodnívýborproSlezsko)进行了磋商,决定暂时按照民族构成来划分整个切欣,但由于此时波兰的正式政府尚未成立,因此在切欣的双方区划实际上是地方自治的,而最终的解决方案需要双方政府谈判后制定。

虽然之后波兰政府对该临时协定比较满意,但布拉格方面并不接受依照民族规定区划的方案,因为如果按照此方案,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卡西茨-伯谷明铁路重要路段将被划归到波兰方面(在当时是唯一一个连通捷克与斯洛伐克东部的快线),同时,具有丰富硬煤的卡尔维纳盆地、斯托那瓦、伯谷明工业区(包括切尔西钢铁厂在内)也会失去,这些毫无疑问将会削弱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力和未来发展的空间,而捷克斯洛伐克的首位总理,卡雷尔·卡拉马尔(Karel Kramář)又是一位“大捷克国家主义者”——试图建立一个囊括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部、西里西亚、乌克兰西部、卢萨蒂亚和奥地利北部在内的强大的捷克国家,以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因此该边界自然是以他为代表的扩张派无法接受的。

事实上,这种扩张的渴求在当时许多新生国家领导人当中都是存在的,波兰、匈牙利的领导层也有类似的大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能仅仅依靠蛮横的武力来实现。然而,11月25日,心有不甘的西里西亚委员会致电布拉格中央政府,就对波控切欣及其他争议地区进行武装占领的事宜征求意见,得到批准后,便开始了不断的准备工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手中的钢枪,已经上了膛,只待时机的到来。

捷克斯洛伐克首任总理卡拉马尔

火药桶的引爆——捷克斯洛伐克大动干戈

1918年11月28日,波兰政府通过议案,决定于1919年1月26日根据法律(1918年第18号法令47条/Dz.U. z 1918 nr 18, poz. 47)在国内,包括波属切欣地区进行众议院选举(以临时协定中的边界划分为标准,因此并不包括飞地捷兹莫罗维茨(Dziećmorowice)等边界城市),12月,波兰元首毕苏斯基致信捷克斯洛伐克总统马萨里克,邀请捷政府重返谈判席,以彻底解决切欣地区的领土问题,然而捷方并没有予以理会,7日,西里西亚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通告,宣称“整个西里西亚都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号召当地国民效忠中央政府,而后,捷方又以占领斯皮兹(Spisz)和奥拉瓦(Orawę)作为对此前谈判信号的回复——此两地在之前同样是两国的争议地段。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方面的态度,波兰方面也于17日起逐渐加强了在临时边界的武装部署,18日,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又占领了前奥属西里西亚的首府奥帕瓦(此地正是西里西亚委员会驻地,布拉格政府于随后在此地设立西里西亚国民政府),尽管在这些时间里捷克斯洛伐克的动作不断,但波兰方面仍对其抱有希望,认为其最终还是会回到谈判上来,并且此时波兰政府的主要精目标在东北方向上(当时华沙正在支援利沃夫、白俄罗斯、立陶宛等地的波兰人武装),拿不出太多的精力花在南方,但捷政府已经开始制定详细作战计划。

12月30日,位于边界附近的奥拉瓦开始了初次战斗的筹备工作,1月7日,西里西亚国民政府和委员会接收到了准备对波兰切欣发起进攻的指示,捷方同时希望法国能够参与进来并最好能够领导这次战斗,但法国当时认为,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同样是未来协助法国牵制德国的伙伴,因此并没有作出答复。同日,西里西亚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由军队、警察、宪兵和政府成员等组成的会议,讨论对波兰切欣的军事兼并问题。5天后,西里西亚委员会向波兰切欣委员会宣布11月5日的临时协定作废,称是因为其并未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17日,布拉格通过了对波兰切欣进行军事占领的议案——理由是波兰在切欣地区进行众议院选举违反了临时协定,并起草了准备发往华沙的信函,然而由于当时波兰中央政府正在进行重建工作,所以这份告示并没有发出。同样在21日,为波兰政府准备的一份关于要求波兰政府和军队撤出切欣的说明,切欣军区指挥官拉提尼克当即拒绝了此要求,而此份说明也没有送抵华沙。

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似乎已经急不可待了,其军队已经整装待发,在23日(也就是对波兰发起突袭当天)前,其军队已经大部分集结完毕,捷克斯洛伐克方面的武装构成及任务如下:

曾在法国外籍军团服役28年、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约瑟夫·施内达雷克(Josef Šnejdárek)上校被委派领导此次行动,兵力包括由三个原法国和意大利外籍军营组成的第21步兵团、来自奥洛慕茨的第54步兵团、桑别尔科的第93步兵团、弗丽斯兹塔的第17猎营及奥拉瓦和伯谷明的志愿营,此外还有约五千名当地人组成的“国民警卫队”等。斯洛伐克西北部的捷军主要任务是支援来自意大利的第35军团(后由33军团加强),在战时,捷克斯洛伐克还组建了一支新的第2旅(由6个营、一个炮兵连和一个骑兵中队组成),来自布拉格的第28步兵团、克罗涅日(Kroměříž)的第3步兵团及一些志愿者营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以保证行动的成功。

捷军指挥官施内达雷克(左四)

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预谋已久和充分准备的军队,波兰在切欣地区的部署则显得羸弱

切欣军区指挥官弗朗西斯科·拉提尼克(Franciszka Latinik)在切欣大概只有五个营的正规军和少量支援部队、治安队及几千名志愿者(其中许多人都是当地的工人以及学校的青年学生)

如此悬殊的差距也决定了战斗开始之初捷军的势如破竹。

1919年1月23日,根据捷克斯洛伐克总统与总理的指示,趁着当时波兰国内局面的不稳及华沙政府的主要精力并非西里西亚方向,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开始向着波兰切欣进军。当日,随着枪声的响起,炮声也开始笼罩在整个切欣的上空。

蓄势已久的“火药桶”炸开了——此时的捷军就如同不断膨胀的火焰,似乎要将整个西里西亚切欣吞噬(这也正是此次行动的目标,即推进至维斯瓦河东岸),捷军起初的攻势十分顺利——24日便占领了卡尔维纳、苏考恩(Suchą)和亚布伦科夫(Jabłonków)。26日,捷军开始进攻斯托那瓦,当地守军由于弹药严重匮乏,不得不组织撤离,在捷军的炮火攻势下,当地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虽然波军在个别据点也组织了较为成功的反击,却并不能弥补悬殊的实力差距,为了避免侧翼被包围,拉提尼克上校下令将军队撤回到维斯瓦河。第二天,捷军进入了切欣县内,将所有波兰鹰旗和国旗扯下,踩上几脚或向上面吐口水,然后丢入奥尔扎河之中。

然而战事还没有结束,随后的两天,波兰军队在维斯瓦河西岸的思科丘夫(Skoczów)组织起了有效的防御,尽管其两侧捷军战线已经推进至河岸附近,但仍无法突破此处的防线,因而不得不选择暂时停火(捷方对停火的解释则是因31日国防部的命令),但这并不意味着捷克斯洛伐克要放弃在切欣地区的巨大利益,因为以上取得的战果,让他们在谈判桌上有了足够的筹码。

1月30日前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战争形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初次停火时捷军已占领切欣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而在11月的临时协定中,捷克所属大约只有四分之一。

同时,在七天的战斗中,捷军也犯下了一系列战争罪行:

如“斯托那瓦事件”中,捷军将波兰俘虏当作活靶练习刺刀或枪法,在卡尔维纳和贝斯奇察(bystrzyca)一些波兰平民被捷军杀害,同时有数十名波兰活动家在此期间遇害,大量人员在战火中下落不明,数千波兰人因捷军的到来而不得不逃往东部。

波兰宣传画:捷克人的暴行

而根据捷克方面的说法,波兰在战争期间也展开了一些报复行动,如搜捕了五百多名捷克人并将他们投入到位于下西里西亚的达尔别(Dąbie)拘留营,据称有39人在被关押期间死亡。

捷克斯洛伐克反波宣传。

以上多起事件,也让切欣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成为了波兰的一处伤心之地。

硝烟未散——谈判开始

停火之初,捷克斯洛伐克方面似乎依然试图通过武力拿下整个切欣,也许是迫于原协约国势力的压力,或许是要避免持久的战争,捷方最终选择了谈判,根据2月3日在巴黎签订的第二次临时边界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在切欣地区获得了奥尔扎河以西大部分领土,如切欣城西郊、斯托那瓦等地,同时也得到了新的铁路枢纽,如伯谷明,并沿铁路路线进行了新的划分,部分争议地区则由国际组织暂时接管,并达成了另外一项协定:如若波兰需要匈牙利的支援,则捷方将开放斯洛伐克东部和南部以让匈牙利通过。

然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一些官员们对此次的协定结果并不满意:其中的代表便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马萨里克,因不满巴黎协定中的新边界划分,他与当时的谈判代表爱德华·贝内斯(Edvardem Benešem)发生了一些争执,马萨里克希望能获得切欣地区更多的精华地带,并支持继续进军,但贝内斯则拒绝如此,甚至还因此出现了继续领导战斗的军官被表扬后又差点被惩罚的情况。

小规模的交火从2月21日持续到26日,捷军最终还是撤回了2月3日在国际会议上规定的新边界内,但更为细化的谈判依旧没有结束,这一年最后一次会晤是在7月,但结果依旧没能让双方共同满意,而在随后,又因为一些局部流血事件的发生(捷克人与波兰人之间的谋杀、暴力冲突愈演愈烈),原定9月在切欣地区举行的全民公投也没能按部就班。

最终的解决则是1920年7月28日在斯帕(Spa)的上,贝内斯说通了英法理事会代表,不要举行全民公投,而应由理事会直接进行边界的划分(事实上,贝内斯这么做很可能是早有预谋的,早在1919年下旬,贝内斯便主动提出了要进行全民公投的建议,这一举动令当时的协约国代表十分震惊,因为捷克人在切欣地区是没有优势的,这么做无异于自讨苦吃,然而,贝内斯当时似乎已经知道结果会是如何),不仅如此,贝内斯还说服了他们依照己方制定的新边界进行划分,这条新边界,除了将奥尔扎河以西全部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以外,还包括了河右岸的一些镇域,如贝斯奇察,以及大部分的卡尔维纳煤田。

1918年切欣西里西亚各个主要镇域的民族构成,最后一竖列为波兰人所占比例。

虽然波兰人在之前便强调他们将会尊重国际理事会的决定,然而他们对贝内斯的事却并不知情,“对波兰人来说,此次新协定完全是一场骗局”,同时依照此方案,大约14万的波兰人将被划入捷克斯洛伐克方面,而波兰切欣将只剩下大约两千捷克人,损失无可估量。但波兰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此次的结果,因为此时波兰东部战线十分危急,华沙战役已经打响,只有接受协定,捷克斯洛伐克才可能会准许来自匈牙利和各国的物资运往波兰(此时除了但泽港等少数地区可以运送军需,德、奥、捷等国内都爆发了工人起义,许多工人们支持苏俄,拒绝援波物资通过铁路),自此,占切欣总人口67.9%和总面积58.1%的地区被划归捷克斯洛伐克,而切欣奥尔扎河以西部分从此也开始以一个新的名字出现在波兰书籍中——“Zaolzie”

1920年7月30日对切欣边界划分结果的公开报道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不,这只是一个逗号

协定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

协定结果公之于众后,被划归为捷克斯洛伐克管理的波兰人一片哗然,一些人甚至认为华沙政府背叛并抛弃了他们,当时大约有一万四千名波兰人被迫离开了当地。虽然捷克斯洛伐克宪法中规定将保障各民族的权利,但在切欣这里似乎并没有被履行——捷政府依旧执行着反波兰政策:例如减少波兰语学校的教育资源、阻挠波兰人进入地方政府机构、取消一些波兰自治地区、将此地并入摩拉维亚等等,捷克斯洛伐克对匈牙利人的政策也与之类似。

但同时,布拉格政府也十分鼓励波兰人进行”捷克化“——同意将子女送往捷克学校读书的波兰人,将更容易取得捷克国籍,捷克语学校拥有更好的设备和教育资源,从而诱使许多波兰人将孩子送往捷克学校读书,以上这些举措产生了明显的收益——到1930年时,原有波兰学校的学生下降了一半、捷克切欣内的波兰人口所占比例也大大降低了,波兰人中的民族主义也逐渐消退。

捷政府的这些措施引起了波兰活动家们的反对,捷波政府间的关系又进一步恶化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料到,这也仅仅只是个开始呢?

阴云笼罩的三十年代

1929年10月21日,美国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大量抛售股票,随之而来的便是股市的疯狂下跌,数百亿美元在数日之内便消失在巨大的股市漩涡中,随着“黑色星期一”的到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影响达十年之久的金融风暴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也正是它,为法西斯主义的继续滋生提供了更多的土壤:1933年,希特勒任德国总理,纳粹党开始成为执政党。显而易见,在希特勒执政的最初几年里,通过政府调控、发行国债、发展军工、扩大垄断企业资本等手段,使得德国经济奇迹般复苏了,然而如此迅速的发展必然会使内需不断扩大,同时巨额的债务与此前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依旧是沉重的,仅凭其本土的能量,是无法最终解决问题的,德意志的前途似乎已经被绑在了不断飞驰的战车上,而眼前唯一的解决办法——扩张。

弱肉强食——慕尼黑阴协定

奥地利入德之后,第三帝国的目光便转向了捷克,捷克的波西米亚地区在奥匈帝国时代便是重要的工业区,而捷克国境内的苏台德(Sudetenland)更是日耳曼人的主要聚居地,于是在1938年3月,德国方面便以”民族自决“的名义要求苏台德地区从捷克斯洛伐克中脱离,同年4月,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在当地举行了代表大会,希望布拉格政府能够同意苏台德地区德高度“自治”,德国也以此为由开始向德捷边界集结军队,为应对局势,布拉格政府也开始了局部动员,在边境地区增强了兵力,这便是著名的——五月危机。

因为在1925年,捷法两国签订了《法捷互助条约》,捷克斯洛伐克随即派遣使节向英法两国求救,9月,法国内阁紧急召开会议,由于当时法国国内选举在即、国内的厌战情绪等原因,在没有英国参与的情况下,法国也不希望组织一次军事行动,最终商定结果是请英国首相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出面调解。

尽管时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贝内斯曾暗中希望通过一些让步让希特勒放弃索取整个苏台德的计划,但并没有得到回复,希特勒又于随后继续加强了捷德边境的德军力量,而英法两国为了避免冲突的发生,最终选择了对德妥协。

1938年9月29日,经过了十余个小时的谈判,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而直到此时,一直在隔壁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才被带入会议厅,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捷代表被迫在德国限定的六个小时内接受了协定的全部内容,苏台德纳入德国领土。

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合影

而此时的波兰,认为时机到了,开始准备夺回西部切欣扎奥尔杰(Zaolzie)

波兰进军扎奥尔杰

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索求中也包括了一座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伯谷明(也是前面捷波争端的焦点之一),而波兰方面此时也对此地有所诉求。9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内斯起草了一份说明,希望能和波兰重谈切欣地区的划分问题,但由于当时慕尼黑谈判还在继续,所以他推迟了发送日期,希望能够等待来自英法的好消息,而波兰政府此时已经做好了强占扎奥尔杰准备。

波兰外交部长约瑟夫·贝克(Józef Beck)敦促中央快速行动——9月30日,波兰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所有武装立刻从伯谷明撤出,捷政府被迫同意了波兰的要求,随后,波兰开始陆续占领了佐瑙(szonów)以东的大半西切欣扎奥尔杰地区,大约800平方公里。于此同时,斯洛伐克南部的匈牙利也开始行动,取得了1039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波兰7TP坦克进入切欣扎奥尔杰

扎奥尔杰当地的波兰人对波兰军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

扎奥尔杰当地波兰乐队正在迎接波兰军队,表语上写着:“600年来,我们一直在等待你们”

德国方面对波兰的举动并不恼火,反而以此为例宣传德波立场一致的理论,混淆最终目的,这实际上也变相地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瓜分的责任分担给了波兰方面,当然,即便波兰夺取的扎奥尔杰地区波兰人具有很高的比例,这里也是当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武力夺取的,但波兰方面也确实违反了国际规定,并参与了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事实,这是不可否认的,即便它夺取的土地面积远远小于德国与匈牙利。

也正因此,在之后波兰被指控为纳粹德国的帮凶,政府也无法反驳。

夺取扎奥尔杰后,波兰政府也开始了对当地完全的“波兰化”改造:首先便拆除了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强占此地后留下一些纪念物,在当地各个单位都主任用波兰人,同时波兰语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这些举措也促使许多捷克人、日耳曼人离开了当地。

三国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形势图,其中蓝色部分为波兰索取的扎奥尔杰部分

捷波切欣历次分界线示意图,其中棕色为1918年11月5日临时协定,红色为1920年7月28日(原图日期有误,7月写成了8月,这里修改过来)边界协定,浅蓝与浅绿色交界处为1938年波兰出兵后的界线。

波兰的行动,也带来了诸多恶劣的影响

首先便是西方列强和评论家们的态度

波兰的行为,遭到了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谴责,丘吉尔将德国和波兰比作“蚕食着捷克斯洛伐克尸体的秃鹫”,并称波兰背叛了英美法这些曾经帮助波兰复国的朋友。

作家理查德·瓦特(Richard M. Watt)评论:

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通牒以及对扎奥尔杰的占领是严重的战术错误,无论波兰对此地的诉求是否正义,它在1938年的行为都对波兰在民主世界中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波兰的行为也引起了苏联的不满

1935年5月16日,因法苏关系,捷克斯洛伐克也与苏联签订了《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同盟条约》,因而在波兰下达最后通牒之前,布拉格也向莫斯科方面发出了求救信号,然而由于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本土并不接壤,因此也很难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直接的援助,在波兰占领扎奥尔杰后,苏波关系开始极度恶化,莫洛托夫将波兰形容为“希特勒的豺狼”。

然而在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捷克全境,苏联方面却又立刻承认了德国的行为并终止了与捷克的外交关系。——这不得不说是种讽刺。

在随后长达4个月的英、法、苏三方莫斯科会谈中,苏联代表伏罗希洛夫(К·Е·Вороши́лов)提出了在波兰驻军的要求,这一要求在被法国方面告知华沙之后遭到拒绝(波兰害怕苏联将会以此为手段控制波兰东部领土),而英法苏三方会谈最后也无果而终——而苏联方面也放弃了英法,转而开始与德国加强合作——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订,苏联也开始等待着时机。

德国方面

虽然波兰的军事占领并没有激怒到希特勒,但又确实让德国产生了波兰将会与自己结盟的错觉,希特勒认为波兰是德国潜在的盟友,甚至还设想了“在德国进攻法国时,波兰将会保障帝国的东方”的情况。——于是在波兰和德国出兵后不到一个月的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与波兰大使进行了会晤——邀请波兰加入德国一方,但条件是波兰虚将但泽交予德国,并在但泽走廊修建一条非国土公路,以便连接但泽和德国本土,而德国方面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延长25年、并许诺未来进攻苏联时将会把苏联乌克兰的部分领土分与波兰、同时,德国还邀请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然而波兰领导人考虑到与英法的关系、以及同意以上条件很可能会使波兰落得捷克斯洛伐克一样的下场、或成为德国的傀儡等原因,断然拒绝了德国的邀请,而这不得不说是对希特勒的一个打击。1939年3月21日,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之后,波兰外长贝可勒尔再次飞往了柏林,然而,此次希特勒依旧没有改变态度,谈判也是无果而终。希特勒随即令军方制定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并于4月3日予以通过。随后的波兰,虽然陆续与英国、法国签订了联盟协定,却也无法阻止第三帝国高速疾驰的战车了。

1939年9月1日,德国开始进攻波兰,而苏联也于16日以保护民众为由开始进军波兰东部。自此,切欣全境成为了第三帝国的领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捷波两国重建后。

结语:

战后的切欣,依旧按照1920年的裁定结果进行划分,双方也于1958年最终解决了领土争议问题。纵观整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都做出过一些短视行为,这最终也给两国招来了巨大的灾祸。“退一步海阔天空”,事实上,很多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试图以武力强行解决,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人人之间如此,国国之间的博弈亦然,让一颗子,未必就是全盘的损失。

今日的切欣,纷争早已不再,只有那一座座依然矗立着的纪念碑,向后人诉说着这里的过去。

3 阅读:1359
曼容看军事

曼容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