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简介(上)

泠泠泠七 2023-10-04 08:52:50

据西安交通大学官网显示,目前,西安交通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0名,他们是(以当选院士时间为序):

安芷生院士(1991年当选)

安芷生,1941年出生于湖南芷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06年授聘为复旦大学双聘院士;2011年获得美国沙漠研究所杰出国际科学家奖;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安芷生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他系统地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及其与东亚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的关系。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系统地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化的东亚季风控制论,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并获得国际承认;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中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率先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引入中国,最早指出中国240万年前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在第四纪地质和全球变化方面,以黄土和有关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黄土的堆积、演化及其与古气候、古环境的关系,并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重建了最近两万年以来中国环境变化图景,并对古季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讨论;提出了末次冰期和间冰期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开展了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的研究,并获国际承认。

侯洵院士(1991年当选)

侯洵,1936年12月6日出生于河南灵宝,原籍陕西咸阳,光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

侯洵于1959年从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79年至1981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进修;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86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是西安段第九棒火炬手 ;2020年获得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

侯洵主要从事瞬态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参与中国核试验、激光核聚变及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制了8种变象管高速摄影机,使中国超快现象诊断的时间分辨率提高6个量级,响应范围覆盖红外到软X射线整个波段。在中国首创转移阴极与冷、热铟封技术,最先研制成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提出联用激光照明、干涉滤光及象增强器技术,解决快、暗、小目标测量难题,发展了中国新一代靶场光测设备。在中国国内率先研究透射式负电子亲和势GaAs阴极及场助Ⅲ—Ⅴ族光阴极与第三代象增强器,发明了钯银氧铯阴极。

姚熹院士(1991年当选)

姚熹,1935年9月28日出生于江苏武进,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1]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主任。

1957年姚熹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后留校任教,并随校迁往西安,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基金奖,同年担任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美国陶瓷学会会士;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姚熹的研究领域涵盖电子信息功能陶瓷、薄膜、厚膜材料与器件;介电、铁电、压电、热释电材料与器件。在双晶和多晶界面的研究中发现了陶瓷晶粒的压电共振现象,并采用计算机电路模拟方法,计算出了晶粒大小和取向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其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对铁电体中的极化弛豫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微畴-宏畴转变、电场诱导纳米结构调整以及超顺电状态等一系列新现象。

王立鼎院士(1996年当选)

王立鼎,1934年12月2日出生于辽宁辽阳,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55年王立鼎从沈阳机器制造学校毕业后进入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196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微机械工程研究室主任;1995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负责撰写“十五”863 MEMS发展规划;1998年正式调转至大连理工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微机电系统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组建了微系统与微制造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018年当选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士 。

王立鼎长期从事超精密齿轮工艺与测试研究,建立了相关精度理论与“正弦消减法”等误差补偿方法。研制出最高精度等级的精密齿轮和渐开线样板,用于工程和计量基准。20世纪80年代,为国家发展可擦重写光盘,在没有可借鉴资料的条件下,由王立鼎组织光、机、电、算近百名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刻录光盘母板的纳米级精密设备。该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日、西欧对中国发展光盘的控制,从此有能力制造自己的光盘母机,并为发展中国自己的CD-ROM和VCD等光盘服务。同行专家认为:“该机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中国光盘刻槽机的空白”,“在单元技术上有不少突破和创新之处”,“其中,空气轴承和主机的结构及动态传动精度以及双光束刻录技术等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王立鼎介入微型机械或称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并在在王立鼎组织承担的30项科研任务中,取得五项(应力场压电微电机、微型机械运动参数测试仪、微小压电马达及LIGA工艺研究、非接触式微电机力矩测试仪、微操作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王占国院士(1995年当选)

王占国,男,1938年12月生,河南省镇平人,半导体材料及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占国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工作。曾任中科院半导体所副所长,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占国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光电性质、半导体深能级和光谱物理研究,砷化镓材料与器件关系研究,半导体低维结构材料与量子器件研究等工作。提出了识别两个深能级共存系统两者是否是同—缺陷不同能态的新方法,解决了国际上对GaAs中A、B能级和硅中金受主及金施主能级本质的长期争论。提出混晶半导体中深能级展宽和光谱谱线分裂的物理模型,解释了它们的物理起因。提出了GaAs电学补偿五能级模型和电学补偿新判据。协助林兰英先生,首次在太空从熔体中生长了GaAs单品并对其光电性质作了系统研究。

张国伟院士(1999年当选)

张国伟,1939年1月1日出生于河南南阳,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张国伟于1961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80年至1990年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5年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2021年担任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

张国伟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长期进行以华北地块南部为重点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与早期地壳演化,以秦岭为重点的中央造山系及两侧盆地的造山带与盆地的综合研究。在造山带与前寒武纪地质、区域大地构造和大陆构造研究方面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成就 。提出秦岭造山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构造体制的形成演化、三板块二缝合带及其从点、线接触到全面碰撞的造山细节过程、壳幔非耦合三维结构与造山动力学特征、盆山转换耦合关系等观点。长期研究华北地块南部早期地壳形成与演化,总结出复杂深变质变形小型绿岩系和早期两类构造单元复合演化的独特特征。进行秦岭等中央造山系与中国国内外主要代表性造山带的综合对比研究,提出中国大陆与造山带的多块体中小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与动力学特征。

姚振兴院士(1999年当选)

姚振兴,1939年4月4日出生于上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姚振兴于196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1966年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至1982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姚振兴长期从事地震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从震源、波传播和地面运动的基本问题出发,系统地解决了为宽频带地震波波形研究进行正演模拟的多项难题。还引入了一种求解地球物理非线性问题的全局优化反演方法,该方法已成为求解地球物理问题的有力工具完成了中国大陆不同构造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发展了利用地震波估计爆炸当量的新方法提出了完整的近场强地面运动预测的理论地震学方法,并成功地用于秦山核电站和二滩水电站厂的地震危险性估计 。参与邢台、河间等大地震的地震调查与监测,在山西临汾地震预报研究队做地震研究,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科学考察队做地球物理考察,参与过北京市门头沟煤矿矿震研究等。

(未完待续)

8 阅读:1782
泠泠泠七

泠泠泠七

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关注沉浮宦海也关注热闹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