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叶叔华、张香桐、黄宗英、秦怡、谢晋……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代表了上海科学界、文化艺术界的最高成就。5月23日上午,上海三山会馆一楼展厅,站在老院士、老艺术家的照片前,摄影师崔益军还能清楚地记起当年按下快门时的种种细节。
摄影展被命名为《城市与人》,从崔益军过往拍摄的“院士风采”“文艺大家”“教育名师”“城市建设”等多个系列的摄影作品中,选取近百幅作品展出。“做摄影记者30余年,回看经历过的人和事,我觉得‘城市与人’是一个绝好的主题。”崔益军说,“我记录城市中的人,也记录由人组成的城市,这是互相渗透、不能分离的两个元素。”无论是拍摄院士还是老艺术家,他都试图去捕捉那些更加生活化、更接近普通人的那一面。
秦怡在给儿子洗头
崔益军是部队宣传干事出身,后转业进入《解放日报》担任摄影记者。1989年起,利用工作机会,他耗费三年时间拍摄了上海100多位明星和老艺术家。他说,用今天的眼光看,或许这些既算不上新闻照片,也不是艺术照片,“是人物摄影,我的目的不是去塑造人物形象或者展示一张美丽的脸庞,我想通过照片寻找一个故事。我跟他们有故事,他们和这个城市有故事。”
崔益军“找故事”的方式是走进艺术家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住石库门房子,上街买菜,在家逗孙。”在他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为儿子洗头的秦怡、摆弄照相机的程十发……
院士陆熙炎正在公园中打太极
在崔益军的镜头下,黄宗英仿佛成了大家身边最熟悉的邻居,头发花白、身穿围裙,正在灶台前做饭。那是1992年2月20日,听闻“小崔”要来家中拍摄,黄宗英便邀请他吃饭,两人还一起去了菜场。“黄宗英说我烧菜很好的,炒菜给你吃。”崔益军说,有意思的是,买菜途中偶遇了向梅,“向梅把我认成了她儿子,黄宗英说,不不,是个记者。”路上偶遇的这一幕,也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展厅里有一张谢晋躺着闭目沉思的照片,常被外界误读。实际上那一天,谢晋正因孩子走失而烦闷抽烟。“我到他办公室去,结果他正躺在角落里,我没惊动他,按了两下快门。相机快门声音很响,他看了我一眼,又把眼睛闭上了。”崔益军回忆道。他拍摄有时候出其不意,比如拍牛犇。牛犇养花,家中临窗有一个大露台,听闻摄影记者到了,牛犇一脚从露台跨过窗户,画面就此定格。
长达6小时的手术后,院士吴孟超与医护人员一同在休息
1995年,崔益军在报社负责科教卫的摄影报道,他继续用三年时间,拍摄了上海108位院士。“拍院士,他们中80%都不愿意接受拍摄。”崔益军说,“有时候我就在门口等,这些老人家都是知识分子,看你这个劲儿,又不忍心拒绝了。”很多照片就是这样“等”出来的。
展厅现场,在老照片前经过,一旁的老同事、原《解放日报》科教部主任郑宪打趣:“你这是把冷门拍成了热门。”崔益军却回答说:“我这是把热门拍成了冷门。”拿他拍摄的100多幅院士照举例,最终能出现在报纸上的不过十之一二。“我拍照很纯粹,就是用心、用情拍,没有发表,就自己珍藏着。”
电影导演谢晋
崔益军拍院士,也和拍老艺术家一样,力图展现他们的生活场景。在拍摄要求被陆熙炎院士拒绝后,他身边的人告诉崔益军,院士每天早上会到公园打太极。崔益军赶忙骑了辆自行车去漕溪公园蹲点。“到了公园,我也不太认识他,但你隐隐约约觉得他跟普通人不太一样。”陆熙炎打太极的照片,便是他躲在树丛后拍下来的。回来后,他把照片寄给了陆老。“收到照片以后,陆老居然打电话到我办公室,他说你是小崔,你在哪儿拍的?你拍得真好。这样吧,你到我这儿来拍吧。”
展览中还有一张吴孟超院士与医护人员并排坐在椅子上休息的照片,彼时刚下手术台,吴老在喝茶,医生们在吃盒饭。单看这张照片,或许想不到摄影师为此等了6个多小时。“拍吴院士,我跟他的秘书说,唯一的要求是他手术的时候我要参加。结果手术时戴着口罩,看不到神态、动作,6个小时我就在手术室里,看都不敢看手术场景,医生们却比我还放松。”那天,崔益军没有在手术室拍到自己想要的照片,却在手术结束后抓拍到吴老休息的这一幕。“没有六七个小时的等候,我拍不到这张照片,你必须从头跟到尾。”
在叶叔华家做客时,椅子竟然突然散了架。一旁的老伴忙着整修,叶叔华抱歉地说:“家里坏了的东西实在没有时间修。”(1995年9月14日摄)
“用现在的话说,我是在追星、追梦。百年中国看上海,在我心目中,这些是国家的栋梁,是闪光的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崔益军形容,自己每每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拍摄,“他们有这么大的成就,但生活上那么简朴、那么平易近人。摄影的技巧不在光圈、快门,是心与心的交流。”2003年,他又将镜头对准了上海的教育工作者,跑了上海近300所学校,拍了100多位上海的校长和老师。这些摄影作品同样呈现在此次展览中。
《城市与人——崔益军摄影作品展》由上海市黄浦区文明办、黄浦区总工会指导,上海南房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基金会协办,将持续至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