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乔木茶“迁居”邵阳记

人民资讯 2023-05-24 09:48:30

转自:邵阳日报

云南乔木茶“迁居”邵阳记

——一群“宝古佬”敢想敢干敢闯的乡村振兴实践

最古老的云南古乔木茶树龄长达3200年以上,树高10.6米。拥有一棵云南古乔木茶,等于拥有一棵“摇钱树”。很多地方尝试移栽或引种云南乔木茶,但都没能种活。

一群敢想敢干敢闯的“宝古佬”,却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让云南乔木茶在武冈市邓家铺镇大田村成功落户了。中国茶叶界为之震惊,项目的科研价值更加突显,产业前景值得期待。

敢想敢为,引种云南乔木茶

2021年5月7日,邵阳广播电视台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武冈市邓家铺镇大田村。该村有山地2123亩、水田876亩,全村人口2865人,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常住人口约600人。如何帮助村里发展产业,让村民们回归田园、安居乐业,成了工作队队长曾健考虑的重中之重。

为此,工作队召集村里能人开了恳谈会。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种植水果、药材、油桐及养鱼、养羊等各种方案,但都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武冈茶业兴旺,村村种茶树。大田村有百余亩老茶山,因为退化弃养,有些已被铲平,改种油桐。顺应当今茶文化兴起和邵阳市重振茶产业的潮流,大田村可不可以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呢?为做出科学决策,曾健请来了专家朋友杨野羚。

杨野羚是邵阳籍国家高级制茶师、高级评茶师,是“中华十佳评茶师”之一,对茶叶种植、加工和茶艺有着多年的研究。看到大田村的老茶树在野生状态下“进化”出大叶片形态,杨野羚惊讶之余有了个大胆的想法:何不直接把云南的乔木茶树引进来?

邵阳的茶树为灌木茶,叶片小、产量低,一般只适合加工为绿茶和红茶。而大叶种乔木古茶树是冰川时期遗存下来的珍贵树种,为云南独有。因其树姿高大、叶肥质厚,具有产量高、品质优且能制作绿茶、红茶、普洱茶、白茶、黑茶等多种产品的优势。

各地试图引种云南乔木茶的人不在少数,但未有成功案例。“敢不敢陪我玩一把?”杨野羚问曾健。深知农村发展产业不易,曾健说:“走常规路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创新才能突破。”

很快,一个敢想敢闯敢干的团队组建成功,其中有杨野羚和她的两个徒弟,还有村里的能人曾洛银。他们拿曾洛银承包的荒山做试验,一边着手从云南引进乔木茶,一边进行土地治理,并注册成立湖南泓杨茶业有限公司、做出产业发展规划。

2021年10月19日,来自云南深山的50棵50年树龄的乔木茶树作为首批科研品类,被栽种到了大田村。

这批茶树是云南乔木古茶树的后代。试验移栽时,请资深茶农走了40多公里山路,从深山中扛了出来。历经挖树、修剪、长途运输,树根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是在秋季移栽,专家都认定种不活,但他们毫不动摇要努力一试。

杨野羚的徒弟刘文昶记得,乔木茶到达那几天陡然降温,正是阴雨天,他们十来人冒雨半天全部栽种完成。那年冬天特别冷,为了给茶树保暖,他们到处找没有打过农药的稻草。到了次年2月,又逢一场数十年未见的大雪,山上的雪没到了大腿根。虽然有所损失,但三四月份的时候,大部分茶树以一个个陆续吐露的新芽,正式宣告了试种成功。

消息不胫而走,业界轰动。不少人向杨野羚打听种植方法,还有更多的人在观望和关注乔木茶在邵阳的发展。

唯实惟先,打造生态“宝庆古茶”

杨野羚他们信心十足,再次在云南订购了3000棵乔木茶,准备在2022年春天种下。前一天从地里挖出来,第二天就遇上疫情封控,运不出来的树苗,只得寄放在人家的温棚里,后来又不得不重新栽回地里。

2022年7月3日,这批树苗终于到达邵阳。老天似乎又来考验他们。在狂风暴雨中,他们和当地十多个村民,花了两天时间把树苗全部种下。

这场透雨之后,除了几场浮土都打不湿的细雨,连续七个月时间再也没有下过透雨。好在喷淋系统提前安装到位,还在茶山上开挖了一口蓄水池,水源一部分是自来水,一部分来自山脚下的一口大水塘。每天晚上10时,曾洛银等到地热消退,准时浇灌。为了保证茶树的安全,夜晚蓄水,晾晒一天后,第二天晚上再浇灌。如此往复,连续三个月不停一日。

8月,在当地山泉全部断流、全国多地茶园茶树干死的旱灾里,这批树苗仅损失了百余棵。但接下来又是一场新的挑战。2022年的冬天,气温犹如“过山车”,骤然升降。冷了,得给树苗穿上“冬衣”;热了,又得及时脱“衣”,以免捂坏。反复折腾几次,连村民都笑话他们:种树像带崽一样。即使如此精心,这个冬天还是损失了20%的苗木。

2022年9月,他们着手预订下一年的苗。那时,全国各地关注到邵阳引种云南乔木茶的成功,不少人带着资金前往云南抢购树苗。预订好的1.5万株苗,被人高价抢走了5000株,杨野羚不甘心,又找到另一品种的5000株。

等待苗木回邵的日子里,云南省正加大对古茶树的保护力度。杨野羚果断决策、抢占先机,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分批订购了10个品类共6万多株乔木古茶树苗。等今年春天苗木全部种下,他们后知后觉:竟然建成了中国目前品类最全的乔木茶母本园。

这些苗木是云南古乔木茶的后代,既然在邵阳本地生长,便有了“宝庆古茶”的命名。为何别的地方种不活,邵阳可以?杨野羚的生态种植技术是关键所在。从土地治理去污染、强肥力,到使用中草药制剂给植株“强根固本”、利用各种生物技术驱虫除害,不仅增强了茶树的生命力,而且真正做到了“无农残”。

曾健作为陪跑员,亲历了其间的种种艰辛和乐趣。“荒山虽然贫瘠,但是污染少,只要给它增肥就好了。猪和鸡、鸭的粪不行,因为大多喂饲料,而且有线虫。整个邓家铺的牛、羊粪被我们抢光了。还可以用茶枯,为此在人家的榨油坊蹲守。”

茶树种下后,他们给每棵50年树龄的茶树搭建“小别墅”,制作“身份证”,配置湿度计,给其他树苗搭建“小窝棚”,想方设法让茶树夏能遮阳、冬能防冻。此外,还尝试了用洋葱驱赶蚂蚱等“生物战”,真的是煞费苦心、斗智又斗力。

作为科研课题,他们尝试用云南古乔木茶籽在邵阳培育了一批苗木。茶籽到达时,已被虫子吃了三分之一。“因为茶籽里有虫卵,二者互为营养包,就看谁先活。”杨野羚使用生物制剂,帮助茶籽“跑”赢了虫卵,繁育了1万多株树苗。未料春天抽新吐绿的时候,被人施工时误铲了一半,杨野羚伤心得直落泪。

虽然考验重重,但凭着一丝不苟、攻坚克难、唯实惟先、实干巧干的精神,他们打破了乔木茶不能走出云南的“魔咒”,迎来了有望改写茶业历史的“宝庆古茶”。

善作善成,开辟产业振兴新路径

种植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以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更多村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他们多次探讨并已形成清晰思路,正在逐步推进。

首先是发展加工和销售。第一批种植的乔木茶,他们进行了少量采摘和加工测试。“口感比云南当地的乔木茶还要好,少了涩味,更加醇柔。”刘文昶喜滋滋地介绍。这让他们更有底气去发展产业链。在村里,他们开办茶厂,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培训村民上岗制茶。在市区,他们开设集茶叶销售、存储和品茗休闲于一体的茶馆。同时,开通电商渠道,开展线上宣传。

其次是扩大产业规模。发动村民参与产业发展,才能让更多人受益。为此,曾健提出“打造可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理念,采取村民认购茶树,公司提供代管和加工、销售等服务的方式,让乔木茶成为村民都能拥有的“摇钱树”。同时对外寻找合作伙伴,让母本园的乔木茶在更多的地方繁衍。

再就是发展乡村旅游。“把外面的人流量带进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为提升休闲旅游体验,他们在基地建起了凉亭、开辟了停车场。坐在凉亭内,视野开阔、凉风习习,远处风景尽收眼底,近处茶香沁人心脾。为了让花香入茶香,他们在基地的道路边种上了桂花、栀子花,同时也增添了景致。利用一片开阔的草地,他们计划搭建“星空房”,打造可以赏星观月的露营基地。

基地的建成让村民尝到甜头。开山、挖塘、修路、种树、锄草等,他们雇请村里劳动力,高峰时达30多人。原本在外务工的姚华呈、姚华发姐妹,返乡后进入茶厂工作,一个负责制茶,一个负责茶艺。曾在深圳做过会计的姚华呈说:“这份工作我们很喜欢,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3000元的收入,比在外拿5000元的收入还要好。”

基地的发展也增强了村民共建美好未来的信心。村党支部副书记姚国平以前在镇里教书。2008年的一天,他站在当地的扶峰山上,看到远处一幢幢高楼,而大田村黑压压的一片瓦房,决定返村带动村民致富。从养猪、养虾到稻鱼种养,他一直没有改变初心。目前,他正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村民种田养鱼。乔木茶基地去年遭遇大旱时,他将自家3亩多的鱼塘无偿提供给基地抽水。受基地发展思路的启发,他流转了十多亩土地,已订购种苗发展罗汉果种植。已有的稻鱼种养项目,除了继续主打生态产品,他打算通过垂钓、抓鱼等项目吸引游客进村。等更多的同频共振形成,他们计划打造的“纯净大田”休闲文旅生态农业综合体也就不再遥远。

而“宝庆古茶”赋予乡村振兴的意义,显然不止于助力大田村实现村美民富产业旺,还有它走向更多地方、扎根更广土壤的发展空间。一切新生,如春笋拔节,且行且期待。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