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小虎:攥紧中国种子,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扬眼 2023-05-24 19:54:53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粒种、一株苗、一碗饭,关系“国之大者”。

去年10月,一个“好消息”从水稻田间传来——杂交粳稻新品种”常优粳10号”在盐城市盐都(稻麦)推广示范基地实产验收,亩均产量981.4公斤,成为江苏省育成的杂交粳稻最高亩产品种!

藏粮于技,做强“中国芯”,自然少不了育种人的努力。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姑苏乡土人才王小虎,正是“常优粳10号”的主要育成人之一。工作17年来,王小虎常年往返常熟三亚两地,埋头于实验室,躬耕于田间地头,奔波在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的道路上,用热血和汗水浇灌“水稻梦”的茁壮成长。

沧海桑田,春华秋实,王小虎见证了17年间中国农业育种的发展巨变,作为常熟育种科研团队的骨干成员,先后培育出常农粳、常优粳等30多个水稻新品种,用行动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近日,扬子晚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融媒体报道组走进常熟市农科所,与王小虎进行面对面访谈,聆听“稻田守望者”的故事,看鱼米之乡里“不一样”的新“丰”景。王小虎表示,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牢中国饭碗,才能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种子,需要靠千千万万的育种人去创制,让试验田里的一个个新品种变为农民手里丰收的粮食,这是我们每一个育种人责任和使命。”

种子组合千里挑一,每一颗种子都是“新希望”

阡陌交通,鸟鸣嘤嘤,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三面环河,嵌有一方清池。走进实验室内,记者看到,王小虎正带领着团队内的两名研究员埋头观察、整理种子,并在育种袋上写上对应的编号,一旁的箩筐中已经紧密排列着上千个育种袋。一旁的地面上堆放了15个箱子和12个麻袋,里面装满了育种材料。王小虎告诉记者,昨天,常熟农科所的育种队刚从海南把这些育种材料带了回来。今年有一个品种的种子成熟期较晚,因此育种队比往年晚回来了10天,预计一周后就要开始育秧工作,时间很紧张。

“长期以来,高产、优质、抗病是水稻育种的三大主要目标。我们每年的工作,就是成千上万份种子中,挑选出30个较优品种。然后反复试验,优中选优,不断繁育下一代更优质的种子。”王小虎说,此次常熟南繁育种队共带回约7000份育种材料,团队已经从中初筛了200个优质组合,但由于只是单苗,存在偶然差异,所以要回到常熟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精准测量各项指标,并测定它们的抗稻瘟病能力。

“每份水稻育种材料数量不同,并且极为珍贵,每一颗种子都是‘新希望’,必须进行人工栽种,确保试验科学精准。我们将利用这些材料,做好优质、高产、多抗并具有广适性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推进育种成果转化。”王小虎说。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主食大米的需求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王小虎及其科研团队的育种目标更注重于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选育。“我们利用自主创新的优质高产稳产中间材料与引进的抗病、香型、软米材料杂交,选育出特早熟的软香米国庆稻早香粳1号和早熟晚粳软香米品种常香粳1813。”王小虎说。

王小虎介绍,现如今,常熟市农科所的水稻育种方向有两个,分别为优质超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优良食味常规粳稻新品种选育。“跟普通水稻相比,杂交粳稻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抗病能力更强;而优良食味常规粳稻口感更加软糯,符合江南地区居民口味。我们将继续开展对优质软米、香稻、超高产亲本的筛选和创制工作,争取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水稻品种,让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王小虎说。

年复一年“南繁忙”,上有烈日暴晒,下有热水灼足

“培育出一个新的水稻品种周期很长,前前后后至少需要8年时间,杂交品种的时间还要更久。”育种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王小虎告诉记者,从配置组合至后代选育、性状稳定往往需要4-5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区域试验最少需要3-4年,如此一来,一个通过审定在市场上合法推广的水稻品种基本需要花费8-10年的培育时间。

海南岛有着不可替代的光热资源,被称为农作物育种的“加速器”。多年的实践证明,南繁育种是加速新品种选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常熟市农科所在海南育种基地有20亩试验田,已连续28年在此进行“南繁加代育种”,一代代育种人在这里科研、生产、生活,选育出了无数良种,也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南繁故事。

冬天前往海南播种、育秧、移栽,春暖花开时再收获种子回到常熟。每一年,王小虎就如同候鸟一样南北迁飞,带着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经历复杂而繁琐的育种过程,再将新的希望播散到常熟郁郁葱葱的稻田之中。

“育种没有捷径,就得一步一步去走,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王小虎告诉记者,三亚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可是常熟农科所南繁基地处在三亚郊区的山沟里,和风景名胜完全是两个世界,这里没有成片的椰林,没有舒爽的海风,只有毒辣辣的日光和蒸腾着热气的土地。踩在水田里,上有烈日暴晒,下有热水灼足,把人蒸得大汗淋漓,苦涩的汗水流进双眼,眼睛就会模糊不清,半天不到,白花花的碱斑就挂在了衣服上。

“水稻总是在中午气温最高时开花,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下田,一穗一穗地完成授粉。”王小虎表示,三亚日照的紫外线很强,即使气温不高,太阳也能穿过单衣晒得身体刺痛。每次授粉工作结束,都要将近下午两点,这时候才能补上一顿午餐。

“最早我们到海南时,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水没电,租住在农民家里,春节也回不了家。”在三亚,一呆就是五个多月,回到常熟后便立刻整理育种材料,开始新一轮育秧工作。如今,王小虎已经参加过9次南繁加代工作,“南繁加代工作具有连续性,需要一个人将一片田的工作全程负责好,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

转换研究思路,自主创制,8个优势强、易制种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成功面世

除了时间和环境,水稻育种还存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

“水稻品种的‘考试’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严格选拔、优胜劣汰,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减产的发生,培育出好种子,从而实现多种粮,种好粮。”自2009年起,浙江宁波“甬优系列”杂交水稻进入江苏市场,在产量和抗病性上优于当时的“常优系列”杂交水稻,甚至整个江苏省都没有一个杂交粳稻组合在产量上可以与其抗衡。由于育种亲本材料的限制,不少单位都放弃了杂交粳稻育种的研究。王小虎回忆,从2010年到2018年,常熟市农科所只有3个杂交水稻品种通过了审定,而且这3个品种的杂交优势都不强,无法超过“甬优系列”品种。

“什么是杂种优势呢?通俗地讲,就是不同亲本杂交产生的后代比父母更加优异的现象。‘甬优系列’利用了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这种水稻的最大特点就是既有籼稻的高产,又有粳稻的口感。当时,我们就认为这必将成为未来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方向。”

“各家单位的育种材料是保密的,互相之间不会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创新、去突破!”扎根稻田,每年种植上万份不同特性的水稻育种材料,水稻育种突破不断。近十年来,王小虎及其科研团队在育种专家端木银熙的指导下,先后解决了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和杂种优势不突出的问题,突破了卡脖子的“亲本材料”,并通过自主创新的籼粳杂交技术,创制了一批优良的恢复系和不育系等亲本材料。

2019年开始,王小虎及其科研团队先后配制了8个优势强、易制种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并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正式投入推广应用。目前,常熟市农科所已累计育成42个水稻新品种,6个品种米质达到国标一级标准,新品种已经在全国6个省(市)推广,种植面积约7100万亩,增产粮食超20.6亿公斤。

“育种研究最初的成就感,是家人给的”江西老家的地,种着“常优”系列粳稻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在上大学前,我就有一个目标,学习育种,让农民少辛苦,多挣钱,让百姓吃饱、吃好。”王小虎说。

2002年,正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系上学的王小虎,怀着对育种事业的一腔热忱,前往中国水稻研究所实习。“在夏天的烈日暴晒下,导师卷起裤管直接踏入田地,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研究所里的老师们一丝不苟、事实就是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备受感染。”

振兴种业,“芯”火相传。一年后,王小虎前往扬州大学农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便加入常熟农科所,成为所里的第一位硕士。

农科所的工作与大学校园里的科研工作差别极大,大部分时间育种人员都需要蹲在田间,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核产……其中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王小虎坦言,刚开始接触水稻育种时,自己心里很没底,幸好有所里前辈不厌其烦的手把手教学、面对面指导,他才慢慢了解了育种工作的窍门所在。

“我是江西南昌人,我的老婆是常熟人,这些年来真的很感谢家人对我的关心与支持。”2011年,王小虎的孩子刚满18个月,可南繁育种如期而至,这意味着他将与家人分开5个月的时间,照顾孩子的事情只能交给丈母娘和妻子。“每次参加南繁育种工作,就意味着要守着田地过年,哪怕是大年初一也要到田里观察、研究。听到我要去三亚的消息,家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小虎说。

“育种研究最初的成就感,是家人给的。”2006年,王小虎把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常优2号”种子带回家乡给父母亲种植、品尝。“我的父母打电话来告诉我,这个米非常好吃,就算光吃饭,不吃菜,都能吃上整整一大碗。这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非常大的鼓励,让我坚定了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的信念。”时至今日,王小虎的父母在自家田地里留了一块地,专门种植“常优”系列的粳稻,自己享用。

试验田面积从70亩扩至360亩,产自常熟的大米换上了整齐的“新衣裳”

日复一日,俯拾仰取。17年来,王小虎见证了中国土地上农业现代化图景的蓬勃生长。

“常熟市农科所旧址在常熟莫城,试验田面积只有70亩地……”王小虎介绍,2008年,在常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原科研基地整体搬迁至现在的大义基地,占地面积扩充至500亩,试验田面积达360亩,硬件设施也排在全省前列。自2013年起,常熟市农科所又相继建立新的区试站、实验室和种质资源库。

“常熟市政府、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历来重视农业发展,这才使得‘常熟大米’有了如今的硕果。有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加持,我们的育种工作和育种成果将不止于此,未来更有可为!”王小虎坚定地说到。

2020年,常熟市获得了“常熟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自常熟的大米换上了整齐的“新衣裳”。为了优化品种布局,常熟市农业农村局还设立了水稻良种补贴,常熟市农科所育成高产品种域内推广面积达到了7.15万亩。“这有利于常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也间接为科研育种的推广、持续性运营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王小虎说。

“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牢中国饭碗,才能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而中国种子,需要靠千千万万的育种人去创制,去攀登高峰。让试验田里的新品种变为农民手里丰收的粮食,既是中央的嘱托、农民的企盼,也是我们每一个育种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也希望能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富农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王小虎说。

[统筹策划]薛马义

[采访摄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添翼

通讯员周明演实习生翁嘉伟

校对王菲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