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台风眼”逮“烟花”

人民资讯 2023-05-26 13:52:59

转自:中国气象报

当台风来袭,他们不躲不避,反而逆行而上去追击风暴甚至深入台风中心……从2007年的“帕布”到2022年的“梅花”,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以下简称“台风所”)野外观测团队共开展20余次台风外场观测试验,行程超过10万公里。

“台风的结构,个个不同,每个台风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积累更多的一线观测数据,我们才能逐步搞清台风内部风雨的精细结构,深入理解相关物理过程,为台风预报提供理论支撑。”追风小组的牵头人赵兵科告诉记者。

而这正是支撑这个团队多次深入台风中心,开展台风外场观测的初心和使命。

2021年7月25日傍晚,已登陆的台风“烟花”给浙江、上海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台风数据,早在7月23日下午,台风所就派出9人“追风小组”前往浙江舟山开展观测试验选址,“等风来”。7月24日,大家刚一抵达观测点,就立刻给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布设综合立体观测网。此次“追风”,围绕多项科学目标开展台风外场观测试验,在距离台风最近的地方,获取了大量一线观测数据。例如,利用激光测风雷达探测台风精细结构和致灾性大风特征、开展臭氧探空探测台风对大气化学成分影响,利用雨滴谱仪和风廓线雷达联合观测台风登陆风雨精细结构演变等。

“就现在,放!”随着一声指令,一只直径约1.5米、高约3米的探空气球缓缓升空。每隔一段时间放飞一次探空气球,是台风外场观测的“经典项目”。

7月24日19时,赵兵科、汤杰、夏卫祖、张帅、严嘉明、林立旻6名“追风人”在“烟花”环流内施放了第一个臭氧探空气球。为了获取连续的探测数据,他们需要每隔二至三小时施放一次。除了放球,队员们还要按时开展相应观测工作。在风力动辄十几级的台风里,修仪器难,放球更难。在“追风”行动中,探空气球承担着把探测仪器送进台风“腹腔”的重任,按照规程,探空不能间断。平日里放球,一个人干,也就三五分钟的事儿,可有台风“捣乱”,放个球没半小时,绝对拿不下来。截至25日22时,队员们一共施放9个探空气球,其中3个为臭氧探空气球。

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台风“烟花”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沿海登陆。而此时,在“追风小组”的观测点周边,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原本灰蒙蒙的云彩逐渐消散,让人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和亮度,还出现了大量飞鸟、蜻蜓等,四周俨然一片“鸟语花香”。原来,大家此刻正处于带来严重灾害的台风“烟花”正中心!面对这样神奇的场景,汤杰对几个年轻的同事说道:“你们很幸运,第一次来追风就看到了台风眼的景观!”。

追风小组“逮”住的台风越多,就越叹服于大自然的伟力,越感到揭开台风内在奥秘之不易。从最初仅依靠探空观测发展到基于火箭、无人机和无人艇等多平台协同的台风外场立体观测体系,在观测手段上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每次一线“追风”行动都有所收获,通过对目标台风实施外场观测试验,团队获取了大量台风内核及边界层结构观测资料,多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日常台风预报业务。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