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一枝金丸上心头

人民资讯 2023-05-31 10:30:44

转自:阳光报

枇杷:一枝金丸上心头

曹彦强

五月夏初,清风微动,空气中皆是熟悉的枇杷芬芳。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枇杷又名金丸,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是承四时之雨露,也是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与樱桃、梅子并称“果中三友”。

枇杷与琵琶也颇有渊源,琵琶本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称“批”,向后挑称“把”。由于当时的“批把”是由木头制成的,所以人们也将它写作“枇杷”。后来人们为了将它与琴、瑟等乐器字形统一,改为“琵琶”。而枇杷是叶片形似琵琶的水果,才得名“枇杷”。正如诗人戴铭金在《高阳台》里说的:“芳名巧向琵琶借。”

喜欢枇杷,因其品性亲民。

枇杷原产于四川、湖北一带,现在大江南北都能吃到可口的枇杷。走进四川、陕西等地的城市或乡村,道路两旁往往就有枇杷树,绿树金果交相辉映。

枇杷也不像车厘子那么贵,往往就是几元一斤,很符合大众消费。

千百年来枇杷深受群众青睐,还有很多人家也会把枇杷栽种在自家庭院之中,我想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它亲民。

枇杷树的树形整齐、树冠坚挺、枝叶繁茂、四时不凋,寓意门庭兴盛;枇杷成熟时,金果挂满枝头,果实芳华,十分喜庆;另外,枇杷有着意蕴之美,往往能与人产生情感共鸣。如明代归有光笔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睹物思人的凉凉悲意与情真意切不言自明。

喜欢枇杷,因其浸润诗意。

初夏,金灿灿、黄澄澄的枇杷爬满枝头,金色的果实令人神往,也很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万斛金丸缀树稠,遗根汉苑识风流。”“蕤破极冬悬蜡蒂,果收初夏摘金丸。“”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大似明珠径寸,黄如香蜡成丸。”“贫家自笑无金弹,数树枇杷总不生。”……

古人总是将枇杷称作金丸、金珠,虽美却略显笨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明代杨基笔下轻盈又可爱的枇杷:“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也喜欢辛弃疾笔下的“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自然而然,回归本真。

喜欢枇杷,因其满载乐趣。

刚来汉中工作时,每次吃枇杷总是洗一洗,剥皮就吃。剥不掉的果皮,嫌麻烦,直接吃了,看着“豪气”却也粗鲁。后来才懂,枇杷表面遍布茸毛,吃起来既影响口感又容易刺激肠胃。

后来,吃枇杷时用小木片将果子轻轻刮一遍,这样,果皮很轻易就剥下来了。

枇杷好吃,但摘起来难。

记得第一次摘枇杷时,站在下面望着满树的枇杷,拿叉子叉住有果实的枝,使劲抖一抖,枇杷就“哗啦啦”落了下来,摔在地上,裂了,黄灿灿的果肉露了出来,甜丝丝的汁水流了一地,心疼不已。

后来,邻家11岁的小朋友自告奋勇地要帮我采摘枇杷,只见他手脚并用,“噌噌噌”几下就攀到了树的高处,两脚踩在树杈处,一只手挽着个袋子,另一只手伸长了去摘枇杷,像《西游记》中孙悟空摘蟠桃那样灵活。一会儿工夫,他就摘了一大袋,我夸他有“少林功夫”,还给他分了些枇杷,小朋友满是开心与自豪。

枇杷是大自然的馈赠,夏正浅,枇杷黄,怎不叫人眷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