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长智斗马小飞——央视兵器科技频道《影视背景》栏目

清浩谈军事 2024-01-22 06:40:15

电影简介

196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周年,这一年共有5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上映,即长影的《铁道卫士》《烽火列车》,八一厂的《三八线上》《奇袭》和珠影的《慧眼丹心》。

《铁道卫士》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1960年上映,导演方荧,主演印质明、周文彬、宋雪娟、罗泰、叶琳琅、方化等。

影片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公安科长高健为粉碎敌人炸毁铁路的阴谋,冒充成特务“303”,打入敌人内部,最后将特务抓获并排除了列车炸弹,军用列车安全通过长岭隧道。

创作背景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这时,国民党以为时机已到,便命令潜伏的特务伺机进行破坏活动,准备里应外合,为“反攻大陆”做准备。一时间,敌特分子疯狂地进行刺探情报、破坏铁路、炸毁桥梁等活动。沈阳铁路系统作为东北的最重要运输枢纽,成为敌特分子破坏的首要目标。

朝鲜战争结束不久,1954年沈阳铁路局公安处的一名民警提议以抗美援朝时期沈阳铁路公安机关所侦破的真实案件为基础创作一个反特题材的电影剧本,认为可以借助电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用事实教育和警示人们,使大家提高警惕,防止敌人搞破坏活动。”

事情反映到了公安部,部领导决定先由沈铁公安处拿出一个初稿,看了之后再定。接到创作任务后,沈阳铁路公安处高度重视,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党委会,决定由政治处主任刘新春具体负责抓这项工作,抽调陈治洪、王文林和马家骥三人组成了创作组,由马家骥执笔。

通过翻阅档案和实地采访,创作组掌握了许多鲜活的资料,后来出现在影片中的人物,诸如调度员顾野平、铁路工人徐福样和餐车服务员王曼莉等,均出自沈阳铁路局公安处从铁路系统挖出的一批反动党团和特务分子,而贯串全剧的敌我双方代表人物马小飞和高健的原型,则取材于该处侦办的两起特务案件。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沈铁公安处领导强调要着力反映人民群众的作用,这是我们国家公安保卫工作的特色。根据这一精神,创作组扩大了材料收集范围,如片中治保委员赵师傅深夜不顾生命危险拆除敌特颠覆军列设置的路轨障碍物,使军用列车安全顺利通过,就源于沈铁丹东公安分处在高家岁车站执行护路任务时的真实事迹。

又如片中高健在铁路女报务员何兰英等人帮助下查出特务顾野平,并让何兰英充任敌人报务员以掌握敌情,则源于家住沈阳市和平区民族街道一位姓王的女治保委员的事迹。

1956年底,沈阳铁路公安处完成了电影剧本的创作,随后在《东北日报》《电影文学》《北方文学》《鸭绿江》等报刊上发表或转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宣部和文化部委托长影厂将其拍成电影。

《铁道卫士》剧照:(右起)侦察科长高健、铁路员工何兰英、特务马小飞。

银幕背后的故事

沈阳铁路局对该片的拍摄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划拨了与沈(沈阳)安(丹东)铁路相连的凤(凰城)上(河口)铁路线供拍摄之用,敌特试图炸毁的长岭隧道就位于凤上铁路龙爪沟至宽甸站之间。

在沈阳中山公园拍摄了高科长假扮顾野平与马小飞接头的戏。沈阳中街以及本溪市的南芬地区也都为主要外景地。

《铁道卫士》剧照:假扮顾野平的高科长与马小飞在中山公园小凉亭接头

影片还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例如,顾野平吸的是沈阳卷烟厂的“大生产”牌香烟,50年代,这种牌子的香烟供不应求,对领导干部凭票供应,每人每月才给一盒。

王曼莉用来接头的书是法斯特选集《自由之路》。霍华德·法斯特是美国左翼共产作家。新中国成立后,法斯特的著作被作为英美左翼文学介绍到国内,但后来他因公开宣布脱党而被视为叛徒,所以片中将他的书作为特务接头的暗号是颇有深意的。

《铁道卫士》剧照:特务王曼莉拿一本《自由之路》来找“303”(公安人员高科长假扮)接头

影片反响

1960年,《铁道卫士》完成摄制,被安排在当年的国庆期间上映,但由于同期上映的还有《刘三姐》《红旗谱》《林海雪原》《杨门女将》等更具观众基础的“大片”,所以效果并不十分热烈。

1970年纪念抗美援朝20周年之际,周总理顶着强大压力,指令文化部电影局“解放”一批抗美援朝主题的故事影片。曾经在观众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奇袭》等得以复映,给多年断“粮”、情感饥饿的人们带来了酣畅淋漓的观影享受。在这轮复映中,《铁道卫士》搭上了最后一班车,这一次它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在全国各大城镇连轴数月“轮番轰炸”,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而它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同许多经典电影一样,《铁道卫士》也有很多精彩台词,令人记忆犹新:

“海外来人了”

“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老跟着我?”

“我丢了一把钥匙”

“99号真是久经风霜啊”

“乱是乱不了,麻烦!”

“弄个市长当当,不比你那二百垧地强”

“昨晚上我做了个梦啊,梦见九宫娘娘显圣”

“不比你那二百垧地强”

主要演员

扮演高科长的印质明:生于1928年,河北香河人。1950年天津津沽大学工商管理系肄业。1953年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结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初登银幕的印质明,在《神秘的旅伴》里扮演侦察员冯廷贵;1956年,在《虎穴追踪》里,印质明又扮演了侦察处长陈惠远。之后,他又在《国庆十点钟》扮演侦察员顾群。在《国庆十点钟》之后4年拍摄的《铁道卫士》中,他再一次扮演公安人员高科长。一连串相同的角色塑造令印质明在那个年代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相同的印象——浓眉大眼、沉稳干练的公安人员。在1980年的《戴手铐的旅客》中,印质明的职业依然未变,“公安专业户”的名号当之无愧。甚至他扮演的一个反面角色《自有后来人》中的叛徒王连举,也是一个公安人员——伪巡警。

印质明在《铁道卫士》中扮演高科长

由于影片产生的年代,难免不落入公安题材影片老套路:年轻侦察员往往幼稚莽撞,侦察科长要成熟沉稳许多,公安处长或局长更英明老道。比如《国庆十点钟》《神秘的旅伴》《秘密图纸》《黑三角》都是这路子。《铁道卫士》中有这么一场戏:高科长考虑一个问题,冥思苦想一晚上也没个头绪,哎呀真愁死了!天快亮了书记和处长进来了,在纸上用铅笔一划就解决了。过去看到这最大的感觉就是科长真不如处长!

高科长想了一晚上也没解决问题……

扮演赵师傅的周文彬:1907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无锡。很小的时候随家人来到北京,在这里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做过收帐员、售货员、收发员。成年后又回到了上海,并考上新华电影公司演员训练班成为演员。不久,周文彬参加解放军,成为中南军区艺术剧院演员。1953年,他又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曾经参演过《平原游击队》《桃花扇》《甲午风云》《冬梅》《铁道卫士》《冰上姐妹》《海上神鹰》《前哨》《党的女儿》《边寨烽火》《怒海轻骑》《英雄儿女》《景颇姑娘》等影片。

周文彬的戏路宽,正反面角色兼顾,不仅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儿女》、《铁道卫士》中王复标和赵师傅这样和蔼可亲的工人师傅的形象,同样也善于扮演令人憎恨的“大汉奸”,如《甲午风云》里的方伯谦、《党的女儿》里的匪军官等。

周文彬在《铁道卫士》中扮演赵师傅

扮演何兰英的宋雪娟:1935年生于辽宁开原。1949年考入阜新技工学校学习。1950年到阜新煤矿当工人。1951年被选入阜新煤矿文工团任演员。1956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57年凭借在《芦笙恋歌》中扮演女主角娜娃一角红遍全国。此后还参演了《铁道卫士》《甲午风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等十几部影片。1983年,宋雪娟从长春电影制片厂退休后,担任导演多年,并曾执导多部影视剧作品。

宋雪娟在《铁道卫士》中扮演何兰英

“顾调度您在家啊?”小时候看到这里就觉得好笑,这不是没话找话吗!

扮演马小飞的罗泰:提起罗泰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是一提起“马小飞”几乎是家喻户晓了。罗泰1924年出生于福建厦门,原名陈衷,曾是著名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重要成员之一。抗战胜利后,罗泰与瞿白音等人到香港创立建国剧艺社,后回到北平参加演剧二队,“罗泰”这个名字,就是这个期间由著名导演蔡楚生为他改的。1948年,罗泰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

其实,罗泰参演的作品并不多,以至于很多观众都不知道他的名字,除《铁道卫士》外,还参演了《无形的战线》《白衣战士》《赵一曼》《英雄司机》《没有完成的喜剧》《小字辈》《小城春秋》等。罗泰在《铁道卫士》中饰演的马小飞很有特色,狡诈、阴险,心狠手辣,又很善于伪装,随机应变,不愧是“王牌”特务,给人印象深刻。

罗泰在《铁道卫士》中扮演特务马小飞

扮演王曼莉的叶琳琅:1932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在南京明德女子教会学校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校(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叶琳琅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55年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四十年来,她参加过五十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她的表演生活化,人物特性鲜明,尤其是以演反面人物和喜剧人物见长。叶琳琅在影片《铁道卫士》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女特务王曼莉,是片中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她没有脸谱化地去塑造这个人物,在“邪媚”中有种漫不经心的味道,给女特务形象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由于她先后在《虎穴追踪》和《南海的早晨》中饰演女特务,在《如此多情》中饰演一个浪漫轻浮的女人,被称为“女特务专业户”。

叶琳琅在《铁道卫士》扮演王曼莉

扮演特务站长的方化:1925年生于辽宁大连。1944年进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制作部录音科作勤杂工。东北光复后,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因在电影《平原游击队》饰演松井队长而知名,之后多次扮演日本鬼子,如《甲午风云》中日寇“吉野号”舰长伊东,《三进山城》里的日本小队长小野。是扮演“日本鬼子”的专业户,人称“鬼子王”。

方化在《铁道卫士》中扮演特务站长吴济春,一个老谋深算的家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全身都是戏。尤其是他那锐利的眼神,实在太有戏了。他的表演完全可以用“出神入化”四个字来形容了。可以说,《铁道卫士》中的几个主要反面角色太精彩了,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方化在《铁道卫士》中扮演特务站长吴济春

扮演顾调度的段斌:1930年生于湖北,50年代初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1955年由北影调入长影演员剧团。曾出演《猛河的黎明》《如此多情》《上甘岭》《青春的脚步》《悬崖》《铁道卫士》《烽火列车》《冬梅》《万木春》《炉火正红》等影片。1963年与夫人郭艺文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段斌在《铁道卫士》中饰演的顾调度,是国民党保密局辽宁站潜伏特务、代号303、铁路局调度员顾野平。他极尽破坏之能事,在片中怂恿潜伏特务、铁路局机车修理工徐福祥颠覆发往抗美援朝前线的军列:“这趟重要的军列,老兄要是能把它颠覆了,对朝鲜的战局有所贡献,到那时候……啊?别说去南朝鲜了,呵呵……”

段斌在《铁道卫士》中饰演顾调度

老演员田烈在片中扮演了一个潜伏坏蛋九宫道主,还有两句台词:“昨晚上我做了个梦啊,梦见九宫娘娘显圣,她说我福大命大造化大,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平步青云……”

九宫道主真能掰活:“她说我福大命大造化大”

影片插曲

下面再来介绍一下影片中的插曲:

《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看过老电影《铁道卫士》的人,都会对影片开头的一首歌曲印象深刻:“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那美国兵呀……”那欢快、明朗、乐观的曲调,唱出了全国军民打赢这场战争的胜利信心,感染着亿万中国人民。

这首歌的旋律很多人都熟悉并会唱,但知道歌名的人并不多,因为开头第一句“嘿啦啦啦”响亮又好记,干脆就叫《嘿啦啦啦》,就像《我的祖国》被叫做“一条大河”一样。

这支歌曲的名字叫《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诞生于1951年,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第二个年头,全国掀起抗美援朝高潮时而创作的歌曲,由崔德志、蔡孑人作词,张风作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一经发表,立刻以其轻盈明快的旋律,质朴上口的歌词受到全社会的好评,尤其是它紧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这个主题,反映了时代特征,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充分展示中国人民的乐观精神,因而受到热烈欢迎。这个歌一经产生,歌声立刻响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简直到了男女老少都会唱得地步,成为上世纪5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1954年获得全国优秀歌曲奖。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反特故事影片《铁道卫士》,就用这首歌作为主题歌,配以特定的画面,使这支歌有一个完美的展示,从而产生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但让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也让艺术家灵感泉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唱出了全国人民赢得这场战争的必胜信念,唱出了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的共同心声。

1951年《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唱片

《慰问志愿军小唱》:影片《铁道卫士》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公安人员高科长在夜晚思考问题时,打开收音机,里面正播放一首歌曲:“中国出了咱志愿军,一棒打坏了杜鲁门!”这是一首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歌小调。旋律优美,深情欢快。歌曲名称叫《慰问志愿军小唱》,创作于1951年,词作者管桦、洛黎,曲作者张鲁,原唱孟于,中央歌舞团女高音独唱演员。

从1951年4月初到5月底,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前线和后方积极开展慰问演出活动,以艺术为武器,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共同战斗,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抒写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无畏壮歌。同时,他们还把中国人民捐献的千余面锦旗、四百余万元慰问金、两千余箱慰问品,以及一万五千余封慰问信送到前线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手中,极大地鼓舞了前线作战部队的士气!其中,由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成员管桦作词、张鲁作曲的《慰问志愿军小唱》,由许文、张鲁作词、张鲁作曲的《王大妈要和平》,分别由首唱者孟于、丁乐带到前沿阵地,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和彭德怀同志的高度称赞!回国后,这两首抗美援朝歌曲录制成唱片,成为五十年代的“流行金曲”。

1952年《慰问志愿军小唱》唱片和《王大妈要和平》简谱

50年代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左四)在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将士,也演唱了《慰问志愿军小唱》这首歌曲

1953年春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将士演唱歌曲《慰问志愿军小唱》

0 阅读:2

清浩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