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我的梦

人民资讯 2023-06-05 07:51:51

转自:铜川日报

我的大学我的梦

孙三民

如果说我这辈子有什么可以称得上荣耀的事,那就是1977年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翻开我的履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命途多舛。三岁丧父,少年就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在贫穷的山村里,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没有女子愿意跟我这个走路一瘸一拐可怜兮兮的穷小子。躺在家乡塬上的土地里,看着天上云卷云舒,雁来雁去,一年又一年,花开花落,春种秋收,穿着破衣烂衫,住着土窑洞,成天只想着吃顿饱饭,困苦的生活几乎淹没了我所有的梦想,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只是爱看书,四邻八乡的书,能借来的我都借来看了。残缺不全的四大名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金光大道》《红日》《红岩》《红旗谱》……我沉浸在书的故事里,常常忘了干活。一生喜欢勤快人的母亲并没有责骂我,13岁起就支撑贫寒大家庭的憨厚大哥供我上完了高中。读书使我忘却了童年的苦难、青年的卑微。命运折断了我飞翔的翅膀,读书给了我起飞的希望。

贫寒的生活,艰难的日子,常常使我幻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去,读好多书,见大世面,有一份差事,能挣钱养活自己,有尊严地活着。这样的梦,还真实现了。

1977年秋天,我正在地里收玉米,听到广播里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在村干部不屑的目光里,我报了名。生产队不给假,我只能在晚上复习。没有复习资料,我就从同学那里借来了复习大纲。穿着破破烂烂漏着棉絮的衣服,我走进了考场。我考上了,以当地较高的分数考上了大学,大队的广播里响亮地叫着我的名字,1977年的冬天,是一个充满暖意的冬天。

穿着破破旧旧的衣服,我走进了陕西师范大学的校门。我想,这所西北有名的师范院校早已不记得有一个农村的穷小子在这里读过书,但他依然记得自己的母校,即使在花甲之年依然记得她美丽的面容。他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梦想,这里是他精神的殿堂。虽然现在人们对大学颇有微词,诸如名利的角逐场、培养了精致的功利主义者等等,但我对那时的大学,即使到老,依然充满着向往,就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进步青年向往延安一样。大学给了我梦一样的生活,可能城里娃很难体会,但对我这个当时只到过一两次西安城的山里娃来说的确如此。雄伟高大有着汉唐风格的图书馆、宽敞明亮的报告厅、美丽的校园、知识渊博的老师、衣着简朴和蔼可亲的同学,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着迷。自认为读书不少的我,却又一次困惑了。

当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谈论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欧洲中世纪文学时,我却像山里的老汉,对这些一无所知,像陈奂生进城一样显得那样可笑。不到大学,不知自己知识少得可怜,不到大学,不知大学有多少满腹经纶的学者。大学啊大学,我的大学,同样是在卑微中开始的。

我发疯似的到图书馆读书。早早地占好座位,一个星期借一堆书,即使节假日也泡在图书馆里。那时的大学生大多如此,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就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霖。我们希望用知识充实空虚的灵魂,引领自己走向辉煌的明天。

我读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雨果、列夫·托尔斯泰、阿·托尔斯泰、福楼拜、罗曼·罗兰……读欧洲中世纪的文学、古希腊神话,老师课堂上点到的没点到的文学作品,我几乎读遍了。我和雨果一起悲悯人生,感叹于连的人生际遇,和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激昂人生,沉浸哈代描写的异国他乡的原野上,我也读康德、黑格尔等理论书籍,常常是一知半解,但对后来的教学工作还是起到了不少作用。四年读了多少书不记得了,许多书中的情节也不记得了,但读书的时光我永远也忘不了。

师大中文系那时喜欢请教授开讲座,听讲座是同学们最激动的时刻。记得人民大学的一位姓林的教授讲鲁迅,讲了两天一张纸都不拿,他对鲁迅作品的熟悉、对鲁迅研究的深入让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本校的马家骏老师讲《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常常激动地在台上转来转去,大段大段地背诵原文,教授们神采飞扬的讲座,常常使同学们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去听选修课也是令人高兴的事。黎风老师讲鲁迅,过道里都挤满了学生。老师不讲究板书,黑板上写得到处都是,衣服上沾满了粉笔灰,但同学们被老师独到的见解、渊博的知识所折服。记得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去过老师家里,书桌上到处都是药瓶,但辅导起学生来头头是道。这就是那时的老师,心中有的永远是神圣的事业。多少年后,当我在任职的职业院校讨论校训时,我就曾慷慨激昂地讲过大学必须要有一种精神,而不仅仅是培养职业人。

回想起那时师大的课堂,老师是那样的敬业,讲课是那样潇洒,滔滔不绝,师生们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一堂又一堂课。畅广元老师讲文学理论,从不看教案,古今中外小说、诗歌、散文一一道来;高元白老师讲古代汉语,经常满身的粉笔灰,仿若未曾察觉,只顾意气风发地讲自己的课;高海夫老师讲唐代文学,一首首唐诗在他嘴里是那样迷人。这些学贯中西名满学界的教授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引领他们攀爬一个个学问的高峰。那时的学子,没有谁贫穷就看不起谁,从不攀比出身背景,而是看谁在刊物上发了作品,谁的文章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早上的校园里,到处是朗朗的读书声。我记得自己的早上傍晚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唐诗、宋词、元曲……一首一首地背。春天,校园里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初夏,蔷薇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但大家顾不上欣赏美景,只是讨论着、争论着。那时正是人们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什么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人性观、人道主义……一道道大门在打开,一个个锁链被打破,师生们都在思考、在争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追求真理,追求文学,追求自由,追求真善美,大喊一声,这世界,我来了,这就是那时的学子,浑身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好像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弄潮儿。

家境贫寒的我,能上完大学,现在想起来,就像梦一样。如果不是国家给学费和生活费,哪有我的大学。

77级学生,年龄大小不齐。但同学间的友谊,至今使人难忘。我所在的宿舍,数我年长,但大家处处关心、照顾我。一年五六块钱的助学金,大家总是让给我,同舍的梁建生,总是在同学困难时挺身而出,王全民总是那样热心,班上样样事都少不了他。记得那年我拆洗被子,破烂的棉絮弄不到一起,一下子来了几位女同学帮我。往事如烟,同学之情永生难忘。

师大,没有留下我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给予我了更珍贵的精神滋养。知识的充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虽然同学们现在大多都有所成,而我依然平凡。但大学我去过了,靠她给我的一切,也做到了桃李满天下,这可能就是我能告慰母校、告慰自己的事情吧。

0 阅读:24
人民资讯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