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有人说小麦原产于西亚,在伊拉克北部发现过最古老的小麦,有8000年的历史了。 大约在4000-5000年前传入中国,1955年在安徽省毫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说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麦已是河南省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 最先种植的是春小麦,现在东北和内蒙一带仍种植春小麦。 在华北一带种植是冬小麦。小麦在我国的种植经历了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先是春小麦后到冬小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小麦可能最先就是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1979年,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一个原始社会的墓葬的随葬草篓内又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小麦粒)。时间当在距5000年左右,后又进入甘肃、青海等地,如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 《史记·大宛列传》等的记载,中亚的大宛、安息等地很早就有麦的种植。春秋时期,麦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这时劳动人民经过劳动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始种植冬小麦,解决了青黄不接的粮食危机。 在汉代小麦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然而,唐初以前,北方地区的小麦和粟(小米)相比,仍然处在次要的地位。 在《齐民要术》中,大麦、小麦被排在了谷(稷、粟)、大豆、小豆、大麻等之后,位置仅先于北方不太适宜的水稻,唐初实行的赋税政策中规定国家税收的主要徵收对像是粟。 到了唐中后期,经过“两税法”小麦的地位才上升到与粟同等重要的地位。 唐宋之乱,北方大量人口南迁把小麦种植技术带到了南方,但是地位仍次于水稻。 至明代末年,小麦在北方的主食中已占据半壁江山。但小麦没有完全取代中国本土的粮食作物。——《中国粮食作物种植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