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担任创投年度推荐人的乌尔善导演在观看完一段制作中项目的片段之后,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他的感受。但遇到好的项目时,乌尔善也同样不吝溢美之词,“你这个片子我特别喜欢,质感很好,如果后期调色有需求的话,可以到我的公司来,调到你满意为止。”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上影节创投气质的缩影——生猛、直接、重视实效在电影节提供的场刊之中,从2021年到2007年,上影节创投孵化出的所有成片项目列了满满8页。在今年的待映片目中,也不乏《永安镇故事集》《一个和四个》等高关注度项目。这是脚踏实地为创作者服务才能带来的累累硕果。暌违一年之后,重新归来的上影节创投从两年里679个报名项目当中挑选出了33个入围佳作,在电影行业正式迎来复苏与开放的时刻,向整个市场展示着自己的沉淀与锐气。作为国内唯一的A类电影节,上影节创投板块也继承了整个品牌的国际化特质,不论是剧本项目还是制作中项目都有不少国外团队或合拍团队的身影,这在国内其他的创投活动中是罕见的。而国际化最终指向的也是丰富性。不似近年来许多创投活动开始往市场化的方向偏移重心,上影节创投始终没有明确的文艺片或类型片倾向,而是竭力保持入围作品的原创度、可实现度与多样性。但支撑高质量作品源源不断出现的,还是长久经验积累下对创投流程设计的思考与总结。上影节实现了对青年创作者全流程的培育体系,并在体系之下进入每个细节,以给每个新人和新项目提供务实的帮助。国际电影节的自觉印度导演贾特拉·悉达多的制作中项目《虎腹之中》无疑是创投上的一抹异色。与国内观众相对熟悉的宝莱坞式印度电影不同,这是来自印度的独立电影。虽有来自中国的部分投资,但该片的故事背景和主创班底均来自于印度,这是在过往的创投活动中少见的。导演虽遗憾未能亲临现场交流,但放映的片段却隔着文化与语言的距离打动了不少现场观众,成为了乌尔善口中愿意提供调色帮助的项目之一。制片人李芳告诉毒眸,影片虽然也参与了不少国际电影节,但在国内只选择了上影节创投,希望找到国内后期制作、投资和发行的合作伙伴,“为了参加上影节创投,我们还专门准备了一版中文的剧本,可以感受到上影节对项目选拔的严格程度,这次一起来的很多作品质量都挺高的。”国际化的属性对上影节创投来说由来已久。其前身是2006年设立的“中欧电影合拍片论坛”,是通过借助论坛的资源,邀请到了很多项目来到电影节,进行类似于现在创投的一个产业对接活动。彼时要做华语电影,如果不在大制片厂里,民间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所以通过合拍的方式来接触国际资源,是少有的可行通道之一。后来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合拍的必要性相对减弱,但保留国际项目的传统一直沿袭了下来。其意义也不仅在于给项目本身更多机会,同时也搭建了一座国内外市场交流的桥梁。自己创作的独特性是什么?我觉得我的故事在马来西亚,结合当地的特色有一些魔幻的色彩,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得益于上影节的平台,参加创投的几天里,张嘉运就认识了好几个同胞,包括来自马来西亚的导演或者作曲等等。而国际化的本质,是为了一个更多元的市场。乌尔善就提到,“中国应该有所有类型的电影,但从电影的历史和现在全球电影的样貌来说,中国的电影类型太少了。”而国际项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内创作者鲜少涉足的,对多样性的一种补充。上影节创投主办方告诉毒眸,“有的朋友觉得上影节创投更喜欢文艺片,有的又觉得都是类型片,但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对影片的评选标准其实最主要的只考虑两点:这个故事是不是足够有原创性、这个团队是不是能够完成它。当然,也会稍微注意一下各个不同类型或者题材的比例,不要都集中于某一种。”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电影市场不会是一个小摊,只卖几种商品,而一定是个大型超市,什么都得卖。而创投活动里发现的项目,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承担起丰富市场的作用,用相对可控的成本,将新人创作者的锐气和才气,发挥到市场不曾踏足的角落。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到下方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