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拒绝50万年薪去山里做老师,面对央视采访,他却说放过我吧

爱心爱娱乐 2025-01-03 11:01:59

2012年7月,贵州男子刘秀祥拒绝了多家企业为他提供的优厚岗位,选择了去山村里教书。

在此后的十年里,他的工作室累计资助了上千名学生,资助资金超过1000万元。

可在央视慕名而来,想要采访他人生经历时,刘秀祥却表示:放过我吧。

那么,刘秀祥为何这么说呢?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刘秀祥的早年生活

1986年3月,刘秀祥出生于贵州望谟一处偏远且贫困的山村之中,家中共有六口人,那时父亲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

可就在刘秀祥四岁那年,命运残酷,父亲因病去世,这让整个家的天都塌了下来。

刘秀祥的母亲因丈夫去世,精神受到极大冲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在之后的几年里,哥哥姐姐们也相继离家出走,照顾母亲的责任便全落在了年幼的刘秀祥身上。

那时刘秀祥年仅十岁,自那之后,他一边悉心照料母亲,一边尽力去做兼职赚钱。

每日清晨,他总是先给母亲洗脸、梳头,接着做好早饭,耐心喂母亲吃完,而后才背起书包匆忙赶向学校。

家里没钱,他就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山上采草药,背到县里卖掉,挣来的钱,先给母亲买药,余下的用于生活和读书开销。

就这样,刘秀祥磕磕绊绊地读完了小学,还凭借优异的成绩,以全县第三名的优秀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中学。

可考虑到家中窘迫的经济状况,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所民办学校,好在凭借摸底考试第一名的出色发挥,他成功获得了这所学校的免费入学资格。

但紧接着,刘秀祥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如果去城里上学,自己那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怎么办呢?

经过反复思量,刘秀祥决定背着母亲去县里读书。

临行前,刘秀祥搀扶着妈妈来到了父亲的墓前,跪着发誓说了三句话:“爸,我带着妈妈出去了,我一定要把妈妈治好,如果出去混不成个人样,我绝不回来。”

来到县城后,由于囊中羞涩,根本没钱租房子,刘秀祥只能就地取材,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起了一个极为简陋的棚子。

为了能维持母子二人的生活,只要一到放学时间,刘秀祥就赶忙跑去街边、垃圾堆处捡废品,靠着卖废品换来的钱艰难地维持生计。

历经三年的刻苦钻研与不懈努力,刘秀祥凭借优异成绩成功考入安龙一中。

为了积攒学费,在开学前的假期里,他前往水电站打工,干的皆是重体力活。

为了多挣点钱,刘秀祥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过度劳累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亏空了,结果有一回,直接晕倒在了10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好在有安全网,因此没有丢掉性命。

所幸,经过这段时间的辛苦劳作,他最终挣得了1000多块钱。

可高中的学费就需要800元,待他交完学费后,手中余下的钱实在是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在安龙县租到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像样住所。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留意到房东有一个闲置的猪圈,因为房东不再养猪了,刘秀祥便跟房东商量,把这个猪圈租了下来,带着母亲在这略显简陋的地方暂时安顿了下来。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刘秀祥的内心被深深刺痛了,他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母亲,身为儿子,却只能让母亲跟着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

每到过年的时候,看着别人家里张灯结彩,一家人其乐融融,母亲却连件新衣服都没有,也吃不上什么可口的饭菜,他的心里满是愧疚与自责,那种滋味实在是难以言表。

刘秀祥就特别希望有一条路能改变自己和母亲的生活,从此便更加努力的生活、学习。

利用课余和放学时间挣钱的刘志祥,每天几乎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本就长期受艰苦生活的重重磨难,身体与精神已不堪重负,谁料高考前一周,又突患重病,这无疑让他的状态跌入谷底。

也正因如此,那次高考的成绩以六分之差与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学失之交臂。

当时离开的家的时候信誓旦旦的发誓,说要出人头地,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可最终却落得了这个结局。

在他心里,他不能原谅自己,他觉得自己在用生命在读书,在和命运作斗争,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他开始抱怨。

在极度沮丧的时刻,他翻看了自己的日记,想着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结果看到的全是窘迫与不堪。

但是当他翻到2002年5月19日的日记时,日记的内容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念: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没有脚。

刘秀祥决定复读,铁了心要再考一次。

起初,刘秀祥四处碰壁,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纳他这个穷困的追梦学子。

可他并没有就此退缩,在接连五次主动去找某中学的校长,他那发自肺腑的真诚,慢慢地打动了对方。

最终,校领导被深深触动,点头同意了他的这一请求。

而他的班主任了解到刘秀祥的事迹后,也深深地被刘秀祥的事迹所感染,为了能让刘秀祥心无旁骛的读书,班主任积极发动了全部师生给刘秀祥捐款。

因此,刘秀祥得以缓解生活的压力,并且在后续的学习中全力以赴,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得偿所愿,顺利考入了山东临沂师范大学。

可考上大学只是新征程的开始,经济难题依旧如影随形。

为了凑齐去大学报到的费用,刘秀祥来到了铁矿场,在那里,他每天一干就是十八个小时,高强度的劳作让他疲惫不堪,但一想到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他便又充满了力量。

靠着这份坚韧,他最终挣得了两千多块钱,这才得以和母亲踏上前往大学报到的路途。

也是在这个时候,众多媒体很快知晓了刘秀祥的故事,一时间,他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人们口中励志与孝亲的典型。

在大学四年,刘秀祥做过各种兼职,摆过地摊,当过服务生,发传单,做家教等等,他将打工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母亲的住院治疗,一部分寄回贵州资助当初捡破烂认识的弟弟妹妹们读书。

反哺家乡

时间转转流逝,刘秀祥毕业后,面对众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那些优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发展前景,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可刘秀祥确拒绝了多家企业为他提供的优厚岗位,选择了去山村里教书。

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缘由呢?这一切都得追溯到2012年3月。

那时,他资助的妹妹初三还没毕业就打来电话说要出去打工然后回来结婚,刘秀祥听闻后十分震惊,连夜赶回老家与女孩父亲交谈,并表示自己愿意供她上学。

可女孩父亲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早点嫁人更好,这让刘秀祥很是无奈。

从这件事刘秀祥深切意识到家乡部分人存在陈旧落后观念,对孩子接受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像妹妹这样本应继续求学的孩子面临失学情况。

他深知教育对于改变家乡这种落后思想、改变孩子们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回到家乡站在讲台上,去影响更多家长和孩子,让他们明白读书的意义,鼓励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进而改善家乡的教育状况,避免因观念问题阻断孩子求学路的情况再次出现。

在面对央视采访的时候,他不愿意把曾经的伤疤扒给别人看,但他还是勇敢地说出了自己曾经窘迫凄凉的奋斗日子,以此激励更多的人。

回到家乡的学校任教后,刘秀祥迅速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

他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深入到各个乡村家庭中去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状况。

遇到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辍学风险的孩子,他都会详细记录下来,然后想尽办法去为他们争取资助和帮扶。

他挨家挨户地向村民们讲述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大家无论多困难都要支持孩子读书。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原本对学习不抱希望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开始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刘秀祥看着孩子们的改变,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也更加坚定了要在这片土地上一直耕耘下去,用知识的力量去改变更多孩子命运的决心。

结语

刘秀祥的经历着实令人钦佩。

曾经,他身处困境,为了求学背着母亲四处奔波,生活的艰难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愈发坚强。

如今,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斐然成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