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医里的“声与色”密码
香瓜说健康
2025-04-07 17:42:33
在中医的神秘世界里,“声与色”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它们不仅仅是外在的表象,更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健康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溯往昔,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们,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著作烂熟于心,更有甚者能将十三经倒背如流。在中医界,老前辈任应秋便是这样的传奇人物,他不仅能把《黄帝内经》脱口而出,对十三经也是信手拈来。想象一下,在那样的教育环境下,知识像密集的能量流,源源不断地注入他们的脑海。与之相比,我们如今的很多人,在知识储备和对传统经典的掌握上,确实相差甚远。
就拿中医里“五色、五味、五方”与五脏的关系来说,在现代很多人眼中,这仿佛是神秘莫测的学问。然而,早在《黄帝内经》这部中医宝典中,无论是《四气调神大论》里对顺应四季养生的阐述,还是《脏气法时论》《六节脏象论》《灵兰秘典》等篇章,乃至后边七篇大论中的《至真要大论》,都对这些关系进行了极为透彻的讲解。
五色入五脏:生活中的中医智慧
大家都知道,绿色青色对应肝脏,红色对应心脏,白色对应肺脏,黑色对应肾脏。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些知识的运用。比如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制作芝麻丸,为了达到黑发的效果,会选用黑芝麻、熟地、黄精,有时还会加入墨旱莲。这其中,黑芝麻色黑,根据中医理论,黑色入肾,而肾主毛发,所以黑芝麻能起到滋养肾脏、乌发的作用。
居于中间的黄色,对应的是脾胃。说到调理脾胃,有一种常见的食材——鸡内金,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鸡内金其实就是鸡胃中间的那层膜,把它晒干后碾成末,用处可大了。有的中医会将它与其他药材配伍,用于调理脾胃虚弱的患者;也有人将其单独制作成胶囊服用,对于胃功能不佳的人,效果显著。很多中医名家在著作中都对鸡内金调理脾胃的功效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也是中医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面部五色辨健康:古老诊断法的奥秘
中医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学问,那就是通过观察人的面部颜色来判断身体状况。从后天八卦的角度来看,“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对应到人的面部,如果把面部看作一个八卦图,左上方对应震卦,这里若颜色不佳,很可能意味着肝胆出现了问题。额头部位对应离卦,倘若颜色晦暗,那就要关注心脏的健康了。面部右侧对应兑卦,颜色异常的话,肺部可能有恙。而看肾脏,就观察下巴部位;脾胃则通过鼻子来判断。
曾经有一位患者,来找我看病时,我发现他的额头颜色发暗,而且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疲惫。询问之后,得知他最近总是心慌、心悸。结合中医理论,额头颜色的变化暗示了心脏可能出现了问题。经过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调理心脏气血,一段时间后,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额头的颜色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在过去,有人认为这种通过面部颜色判断健康的方法是迷信。但如今,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有不少医学专家通过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证实了五色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这也让我们看到,中医这一古老的智慧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
五声与人体:声音里的健康密码
除了五色,中医里的五声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五声即呼、笑、歌、哭、呻,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正常情况下,人的声音应该是平和、协调的。但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声音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肝气不舒的人,可能会不自觉地发出叹息声,这其实就是一种“呼”的表现。心气不足的人,笑声可能会显得无力或者异常高亢。
曾经有一位中年女性,来找我咨询。她总是感觉自己情绪低落,经常叹气,而且两胁胀痛。我仔细询问后,发现她的这些症状与肝气郁结有关。从五声的角度来看,她频繁的叹息声正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疏肝理气的中药调理以及情绪疏导,一段时间后,她的症状得到了缓解,叹息声也逐渐减少了。
色与环境:生活中的运筹帷幄
在传统的术数文化中,还讲究将五色与环境相结合。比如在洛书九宫格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根据紫白飞星的原理,不同的颜色与人和环境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无论是家庭住宅、办公室,还是厂房,在进行环境设计或者布局调整时,都可以运用这一原理。那些研究环境设计学的人,以及精通奇门遁甲、六壬盘、太乙式的术数高手,在布局时都会参考这些理论。这背后的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天地自然与人体的和谐相应。
例如,在一个办公室的布局中,如果某个员工最近总是感觉精力不济,从五行和五色的角度来看,他所在的方位可能与他的五行属性不匹配。通过调整办公家具的颜色、摆放位置等,使其与员工的五行属性相协调,有可能改善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
中医里的“声与色”文化,博大精深,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之中。这一古老的智慧,不应被视为迷信或者低俗的东西,而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去发现、去运用这些智慧,让古老的中医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