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弃的书页中,寻找血吸虫病防治专家的一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4-12-12 10:52:20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 乔芮 李益萌)“血吸虫病应用研究论文集”“抗寄生虫病药物研究”……在江苏南京一个不起眼的废品回收站,原本只是出门买菜的南京市民冯源意外买到了多本旧书及十几叠手稿,其中包含大量与医学相关的著作、期刊、手稿。冯源未曾想到,在“废弃”的书页中,她将与一位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跨越时空“相逢”。

12月3日,南京市民冯源拍下王锐有关灭螺药物的手稿记录。受访者供图

在书稿中找到的血吸虫病专家,“勤奋、敦厚、平易近人、尊重人才”

小心翻开尘封的书稿,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冯源看到了一行手写的字迹:“王锐购于哈医大,1953.4.7国际书店”,一旁还画着两簇小小的烟花和一个化学结构式。冯源愈发觉得书稿的主人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旧书和手稿中夹着王锐的工作证。受访者供图

在书稿堆中夹着一张1983年江苏省卫生厅下发的证件上,冯源“找”到了“王锐”。黑白照片中的人将两侧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她就是王锐,从事药物合成工作,是一名副研究员。在写着“南京医科大学备课纸”的手稿上,王锐记录了大量关于“灭螺药物”的信息,详细地记录着不同年代血吸虫病的病例人数和血吸虫病的防治历史。另一本手稿上,满满当当地写着“抗寄生虫病药物研究”。

王锐的手稿中记录着关于血吸虫病的信息。受访者供图

翻阅完时,冯源有好多问题想问:“你的研究方向一直没有改变,你何以有如此坚定的目标?你记得25岁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买了一本书吗?……”冯源将这一段跨越时间的奇遇记录在社交平台上,她写下了很多想问王锐的问题,希望互联网能记录下这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网友的评论涌进冯源的分享帖中,大家试图拼凑出更加完整的血吸虫病专家的人生:王锐,江苏武进人,出生于1928年,195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曾任江苏省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93岁离世……

在被冯源的帖子吸引的网友中,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姜海婷。由于长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公共卫生史研究,并参与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姜海婷对“王锐”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姜海婷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联络王锐生前师友及学生时,“勤奋、敦厚、平易近人、尊重人才”是大家形容王锐的关键词,“王锐老师的同事回忆起她来,始终充满了感恩之情。他们称她是严谨细致的好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大姐姐。任何人有问题咨询,她都耐心回应,事无巨细,实事求是,有问必答。”

最终,冯源决定将有关王锐的51份书稿捐献给其家乡的档案馆——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档案馆。目前,馆内已建立王锐的个人全宗。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提供的王锐人物志。受访者供图

一位血吸虫病防治专家的故事背后,展开了几十年血吸虫病防治画卷

“王锐所在的江苏省,1949年至今的血吸虫病患病累积人数是全国第一,但2019年已经实现血吸虫病全面阻断的目标。王锐几十年来走过的学术研究道路,几乎是我国大半部血吸虫病防治史”。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杨坤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也是在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时期,王锐参与到抗血吸虫病药物“锑-273”的研发中。王锐的学生张珊(化名)介绍:“王锐老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深入一线。只要在实验室,她就一直在埋头苦干。她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有时候凌晨两三点还在看文献、做笔记。”而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努力,最终成功自主研发抗日本血吸虫病新药“锑-273”,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早期血吸虫病。这也让她站到了更高的领奖台上,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王锐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

王锐的研究脚步,也没有因为口服锑剂的研发成果而停止。鉴于抗药性,以及口服锑剂可能带来的心肌损害等副作用,王锐团队继续投入了吡喹酮的研发中。因高效、低毒、疗程短、口服有效等特点,吡喹酮于1982年投入使用,成为我国抗血吸虫病药物研发的里程碑。而王锐本人因在抗血吸虫病药物吡喹酮的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在1979年获江苏省科技奖、1980年获原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又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得益于吡喹酮的问世,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主要采用人畜化疗的综合防治,广东、广西、福建、上海、浙江等地都这一阶段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此后,又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根据一本名为《武进名贤》的册子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锐开始从事灭螺药物的研究,致力于研发高效低毒的灭螺药,不仅要筛选出对钉螺具有高杀灭效果的药物,同时还注重药物的环境安全性,兼顾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力求在保护人类健康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其中“高效低毒灭螺药的研究之Ⅲ”被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据王锐生前同事介绍:“她带领大家对灭螺药进行合成工艺研究,与合作单位紧密配合,开展室内杀螺试验、小范围现场试验以及急性毒性观察等。”通过不懈努力,王锐团队在用于环境中媒介钉螺控制的杀螺药研发上有所进步。

取得突破的那些时刻,王锐从来都是宠辱不惊的,一旦问起,她就说:“血防还没结束呢,还得一直往前走。”

2019年5月8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杨坤(左四)在非洲国家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受访者供图

王锐的书稿中还包含两本《各国概况》,有关非洲国家的内容曾被她反复翻阅,在一本手稿中,她详细记录了1993年非洲西部国家暴发血吸虫病的事件。杨坤介绍,新一代的血防人也在努力“走出去”,如今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已帮助亚非拉多个国家抗击血吸虫病。

存放在武进区档案馆的书稿似乎在时间的长河中静止了,然而,抗击血吸虫病的斗争仍在继续。如今的血防工作者们继承了王锐等前辈专家的精神,不断奔赴更多需要他们的地方。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