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维度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人民资讯 2023-06-21 07:23:07

转自:闽南日报

从实践维度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朱智捷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实践指向,有利于从全局宏观的高度体认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而言之,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最鲜明的指向。

从渊源深度看中华文明具有

突出的连续性

党的初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道德经》有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孟子·离娄下》里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党的初心是对传统文化“拳拳赤子之心”蕴含的率真、善良、赤诚之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初心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今天,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突破力度看中华文明具有

突出的创新性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礼记·大学》启蒙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浸润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使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眼巡空、天问探火……这不正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提升发展新水平、塑造发展新格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从牢固程度看中华文明具有

突出的统一性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被流放苦寒北海的“(苏)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他把大汉天子赐予的节杖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远离故土,节杖就是国家的象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直到临终前乃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使出浑身解数仍无计可施的蒙元贵族搬出降元的宋恭帝来劝降时,文天祥沉默了,题《绝命诗》云,“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时穷节乃现”的他选择了忠于祖国。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从胸襟气度看中华文明具有

突出的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人熟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出自《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华文明包容观念植根于传统优秀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文化理念,它是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与理念源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努力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政党。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从价值向度看中华文明具有

突出的和平性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贵和”思想。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的愿望扎根于人民的心中,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其一,“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反映了中华民族反对武力的文化传统;“家和万事兴、协和万邦”反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以和为贵、和事生财”反映了中华民族珍惜和平的价值追求。其二,和平反映了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和世界潮流,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中国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利用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笃定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关系,“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将发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总之,从实践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突出特性的重要讲话,有助于我们把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转化为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自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书写人生华章。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