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一年一度的“经济体检”,结果如何?
作为国家审计机关最重要的报告之一,报告肯定了一年来宏观调控、民生保障、统筹发展安全以及审计整改的成效和经验,揭示了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和弊端,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报告显示,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107552.14亿元、支出总量134052.14亿元,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中央财政投资6400亿元,其中安排中央本级支出1467.5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932.5亿元,主要投向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领域。
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方面,2022年,重点审计的41个部门及所属188家单位收到的财政预算拨款2285.59亿元,发现各类问题金额109.85亿元,审计结果表明,部门本级预算执行总体相对规范,但所属单位仍问题多发。存在利用部门职权或行业资源违规牟利、收费或转嫁摊派等问题,金额达6.19亿元。
报告还显示,我国已建立起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审计工作“下半篇文章”更加权威高效。截至2023年4月,对2021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已整改问题金额8501.11亿元,完善制度2900多项,追责问责1.4万多人。
发现失业补助被蚕食等问题
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促进就业、住房租赁、城乡义务教育、乡村振兴等方面,本次审计报告也专门公布了民生问题审计结果。
在促进就业资金审计方面,审计署重点审计了24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3个地区,发现稳岗补贴被劳务派遣公司滞留截留和骗取等现象,此外,还存在部分地方职业技能培训弄虚作假;以及失业补助被蚕食等问题。
在住房租赁资金审计方面,发现违规利用公租房抵押融资的问题,涉及金额157.5亿元。
审计署还对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进行了审计,发现7省教育部门及45所学校违规收取赞助款10.05亿元。4省308所学校违规收取补课费、强制学生购买电脑等9131.2万元。7省10所民办学校实际控制人通过违规分红、关联交易等转移学校资金9.42亿元;
在乡村振兴方面,部分项目出现经营亏损、种养殖成活率低及设施闲置废弃等问题,涉及帮扶资金71.72亿元。
此外,尽管预算收入、分配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与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总体较好,但审计仍然发现存在一般公共预算与其他预算边界不够清晰、政府投资基金未按要求聚焦解决融资瓶颈、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人为调节收入规模等问题。比如,对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审计后发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存在入库环节审核不严、履约环节不尽诚信等问题,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项目存在相关任务部署和要求偏离预定目标等不符合政策初衷的问题。
移送重大问题线索300多起
近年来,审计署推进审计全覆盖,就是要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成为审计报告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审计署在对33户央企进行审计时发现,一些企业资产管理仍较混乱,存在央企实物资产管理混乱、违规出租出借资产资金,和违规运营等问题。
25家金融机构违规开展存贷、理财、信托、保险等业务,其中银行存贷业务违规问题仍较高发。
此外,还有行政事业资产配置使用不够集约高效、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仍未消除等影响国有资产安全的问题。
审计报告显示,2022年5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并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00多起,涉及1800多人。
审计署审计长侯凯表示,对于问题,审计署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对于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已依纪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