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巷4号与郭氏家族

人民资讯 2023-07-02 08:45:09

转自:福州晚报

□史林折枝

黄巷4号与郭氏家族

福州三坊七巷,如今的黄巷4号,一座建筑面积达2130平方米的住宅,门面壮观。抬眼望去,是屋檐下挂着的“五子登科”匾。

牌匾经年,素简无言,却大方昭示着一个家族煌煌的过往,有关仕进,有关文名,更有关于家风与家教。

这里是郭氏民居,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座建筑前后三进,皆坐北朝南,四周围有风火墙。前庭中错落有致的树木中,尤以一株古苹婆树最是珍贵——因其所结之花籽常一夹五颗,与这座“五子登科”的古居,实在“适配”,被传为美谈也似是情理之中。

实际上,今黄巷4号的郭氏民居,仅仅只是侯官郭氏这个大家族在福州的一处故居。据郭震先生(郭柏苍玄孙)介绍,这里是郭式昌(郭柏荫长子、郭则沄祖父)为侍奉父母而从李馥后人那里购置的,其时间当在郭家“五子登科”之后的光绪年间,至于其具体在哪一年购置的,尚无从考证。

侯官郭氏,自郭阶三后,其族始大,族人散居于福州通贤里(今锦巷)、化民营、仙塔街、妙巷、黄巷、文儒坊等处,郭氏旧居可谓遍布榕城。只可惜,留存至今,只余黄巷4号一处了。

好在,名门望族如郭氏,已无须仰赖众多宅邸以证其族之宏大。

郭家人才辈出,其“有声于世者”之多、之精彩,难以在一文中尽述。本文仅介绍郭氏家族的部分情况。

郭式昌

“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

侯官郭氏自言为唐代郭子仪后人。唐末咸通年间郭子仪裔孙郭嵩,迁入长乐后徙福清,为郭氏始迁祖。其后郭志龙率郭氏一支再迁,“遂籍侯官”。六传至郭式昌祖父郭阶三,勉力儒学,其族始大。

郭阶三(1778-1856),字介平,乳名壁。他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之后曾三应官试,只因眼疾无法治愈,不能久宦进仕。后来,郭阶三改赴道光乙未大挑,获二等,历任连城、同安县学教谕,截取知县。著有《家塾易说》三卷,《诗草》一卷。

郭阶三曾就学于林则徐之父林宾日执教的屏山文笔书院,“深得赞赏”。后来又与林则徐成了鳌峰书院的同窗。郭阶三与林则徐二人虽相差七岁,却性情相投,交往甚为亲密。郭家子侄与林则徐也有着密切的交谊,他们的后代还有成了姻亲的。

约在1850年,郭阶三一家入住通贤里。通贤里的位置在八一七北路黄巷口对街,只是这里早已不见郭氏旧宅——上世纪50年代,郭家此处住宅处盖起了商场,街巷也演变成了如今的锦巷。通贤坊(今锦巷)范围大致包含今大洋百货、佳盛大厦,这里堪称郭氏家族的发祥地,也曾是萨家、龚家的祖居地。

仕宦上因故不能再有更多进益,郭阶三开始回归家庭,与夫人林桂馨一道,督课五子,着意人才培植。

林桂馨(1779-1860)是闽县林春芳(乾隆五十三年举人)之女,也即是林徽因祖父林孝恂的姑婆。早在出嫁郭家前,“少通经史”“娴熟经传”的林桂馨就成了林家的家庭教师,帮着父亲一起将两个弟弟送上了仕途。嫁到郭家后,林桂馨生育了五个儿子。在郭阶三忙碌于吏事尚无暇顾及家庭时,林桂馨也能在操持家务的同时,兼顾孩子们的教育。

有认识林桂馨的人,描述她是个“性极仁慈,诗亦和婉”的人,但她“课子极严”。据其四子郭柏苍(1815-1890,字蒹秋,酷好藏书,不慕仕进,后成博物学家,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回忆,少时他们兄弟均受母教,其母“常以洪范、鹰风、尔雅,月令为穷理格物之要,责儿辈博览多识”。这位“贤而有才”的母亲常在厨房灶前教读孩子、考核功课,还常“篝灯听诵,夜夕未辍”。

当然,郭阶三工余也亲自督课。夫妇二人严格要求,五兄弟勤勉以学,终于在二十年间成就了“五子登科”的盛事:道光十二年(1832年),长子郭柏心,举人;次子郭柏荫,进士,并入翰林;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子郭柏蔚,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子郭柏苍,举人;咸丰元年(1851年),五子郭柏芗,举人。

五兄弟皆登科甲后,郭阶三制作了一块“五子登科”牌匾立于门首,纪念这一喜事。后来这块有特别意义的牌匾在其孙郭式昌买下黄巷宅邸时,被移挂于黄巷宅,一直到1949年。

直至光绪末年,郭阶三祖孙四代共出了六位进士(郭柏荫、郭传昌、郭曾炘、郭曾準、郭曾程、郭则沄)、十五位举人,其中有四翰林是:郭柏荫、郭曾炘、郭曾準、郭则沄。他们无论为官或是从教,都有口皆碑。后来,郭式昌的孙儿郭则沄刻了一方“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印章,“但凡佳作必钤此印”。

“五子登科第,四世翰墨家。”郭氏家族的辉煌在“五子登科”打下基础,此后诗礼传家,簪缨不绝,后辈子侄在仕途与文学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清咸丰九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京师大学堂首任管理学务大臣等)撰写的郭式昌墓志铭(林纾代笔)中,他评郭阶三五子,认为“最贤而贵”的当数郭柏荫(郭阶三次子、出嗣郭阶三之弟)。这是一家之言,但对郭柏荫有一些认识是绝对必要的。

郭柏荫(1807-1884),号远堂。他于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并于簪花日迎娶沈氏(郭式昌生母)。林则徐撰联为贺:“具庆下兼重庆下;大登科接小登科。”

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后,郭柏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擢编修,国史馆协修、纂修。然而他的京官生活十分清贫,以至于发妻沈氏死时,郭柏荫连收殓的款项都无着落,还是林则徐赠他“一百金”才把丧事办了。

后来,郭柏荫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刑部给事中、甘凉州任道台兼兵备道、江苏布政使并代理巡抚、湖北巡抚兼掌兵部侍郎、署湖广总督等职。他既是文官,又做武将,一生清廉自守,官声卓著,《清史稿》有评:“郭柏荫久任疆圻,泽施于后焉。”

只不过,郭柏荫不总是在宦海沉浮,每每辞官还乡,他就走上传道授业之途,历主清源、玉屏、紫阳、鳌峰等书院,教职生涯累计达三十多年。其中尤以鳌峰书院主讲最久,他的子侄辈也多在此读书。

郭柏荫一生笔耕不辍,汇集成了《变雅断章衍义》《嘐嘐言》《天开图画楼文稿》《石泉集》《击钵吟存稿》《西湖冶春词》等著作。

郭式昌

与他的儿孙们

郭柏荫的长子就是郭式昌。郭式昌(1830-1905),乳名似谷,号谷斋。道光十年(1830年)生于福州通贤里郭氏旧宅。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

郭式昌曾居蒋果敏幕。蒋果敏名益澧,他与郭式昌的父亲郭柏荫都是曾国藩阵营的要员。此或是蒋果敏对郭式昌器重的原因之一。当然,郭式昌的才干自也不负其所望。蒋果敏调任广东巡抚时,特意召郭式昌到麾下,在营务处任职。那时候,据说“事无巨细蒋公皆问于郭”,可见蒋对郭式昌的青睐。

郭式昌有勇有谋。一次,蒋果敏率部前往剿灭造反之乱民。战况激烈,余党据守不降。郭式昌向蒋建言道这些乱民很多是被迫而反,不如招安为好。在蒋果敏首肯后,郭式昌又毅然自请前往乱党处招抚。郭式昌不顾自身安危轻骑往赴,恳切宣陈“国家威德及其利害”,众人为其所感,全部听命。郭式昌此举,救活者逾万人。

郭式昌还有识人之慧——救下了差点因流言蜚语而要被军法处置的郑绍忠。郭式昌极力向蒋果敏言明此人之忠勇得用,力荐此人可当为蒋之副将。郑绍忠本是善治盗贼之人,感念郭式昌之恩,更是尽心尽力办事。后来更是屡立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蒋果敏后在广东肇庆任职,与时任两广总督瑞麟(1865年3月至1874年10月在任)因办事理念不合产生嫌隙,都是郭式昌在二府中多有周旋。只不过,蒋果敏还是被瑞麟弹劾了,其中原因之一竟然是说蒋乃违例提拔郭式昌。后来蒋果敏因此被调职降职回浙。而实际上极为看重郭式昌的瑞麟,还想留下郭式昌在广东为其所用。郭式昌婉言相拒,跟着蒋果敏来到了浙江。

后来,郭式昌在浙江官场扎下深厚根基。因其先后代理温州、湖州、台州、杭州、金华等地知府,官至金衢严道道台、署浙江按察使。

郭式昌曾三度出任湖州知府,两任台州知府。而他两次接任台州知府,都赶上当地盗贼横行之乱,民众苦不堪言。郭式昌上任后,内惩贪官污吏,免除百姓苛捐杂税,杜绝盗贼以之为由煽动群众作乱;外则当机立断,治理盗贼,令之很快敛迹。当地民众感激郭式昌剿盗抚民之举,以“郭佛”称之。

能文能武的郭式昌“服官四十余年,所至有声”,而“郭佛”之称当是绝好的证明。

郭式昌也是“风流文采照耀一时”的南社创社九人之一,与杨叔怿、林天龄、陈遹祺、马凌霄并称“南社五虎”(五人皆庚寅年生,故称“五虎”)。南社是咸丰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闽中诗社,由林直首倡,社员共计十三人,社集从咸丰三年(1853年)春至五年(1855年)秋举行了十一次,历时两年半。社员的部分作品由龚易图编成了《南社诗钞》。

除南社活动外,郭式昌还曾纂修《台州府志》《湖州府志》,著有《说云楼诗草》等。

郭式昌聘妻周氏,配陈氏(名琼仙),侧室蒋氏(名韵兰),共生育有七子六女。

他的儿孙们都很争气,其中,他的长子郭曾炘、次子郭曾準、三子郭曾程都考中了进士,他的长孙郭则沄也是进士,还入了翰林。

郭式昌长子郭曾炘(1855-1929),自幼聪颖过人,他的叔祖郭柏苍在他五岁时就曾断言“此子异日必成大器”。果不其然。17岁时,郭曾炘以第二名的成绩“取进侯官学”,25岁,也即光绪六年(1880年),郭曾炘一举夺得了进士头衔。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曾炘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充军机章京,升员外郎、郎中,此后,他又历任内阁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光禄卿等职,历署工部、户部、礼部侍郎,入值军机。宣统元年(1909年),充实录馆副总裁,修《德宗本纪》,书成,加太子少保。宣统三年(1911年),改典礼院副掌院学士。

郭曾炘娶妻冯氏(名淑端),继室王氏,育有四子五女。

长子郭则沄(1882-1947),祖籍福建侯官,生于浙江台州。郭则沄13岁即已“遍涉经史、谙练典故,以文学知名”;16岁以第一名考入国子监;21岁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22岁时中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

此后历官武英殿协修、浙江金华知府、浙江提学使等;进入民国后,历任北京政府秘书、礼制馆提调、铨叙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侨务局总裁等。

第2114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