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达州日报
仰望鲜红党旗援彝向西行传承红烛精神春蚕谱芳华
——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教师李大江的故事
扎根西部、乐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教育报国,这是他和千千万万名教师的“红烛精神”。他是“红烛精神”践行者、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教师李大江。
响应号召赴凉山脱贫攻坚在盐源
凉山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山高水险,道路蜿蜒曲折,考验着援彝工作者的身体和意志。
李大江本是通川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1999年起担任该校足球辅导老师。2018年,李大江作为教育帮扶的一员,走进了凉山州盐源县。刚到盐源县,他就被高原反应“将了一军”,从一楼走到三楼他就已经喘不上气,带学生训练时更觉得累;说话的语速稍快,学生就听不懂,大家用彝语交流,他也听不懂。晚上睡在单人床上,他辗转反侧、思绪万千、难以入睡。为了尽快适应当地语言,增强教学效果,不管是谁的课,下课铃声一响他就到教室外和学生们“吹牛”,讲达州的特色、风土人情以及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一来二去,学生们逐渐适应了他说话的语速,也愿意主动和他交流,足球训练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盐源县的足球教育起步晚,李大江坚持每天早上6:10开展体能训练、下午3:50-5:50开展足球战术训练、周末亦坚持训练。经过两年的打磨、训练、比赛,盐源县民族中学足球队取得了好成绩。2019年5月,他带队征战四川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赛,球队获得高中男子甲组第四名、高中女子乙组第七名。因帮扶期间的突出表现,李大江2019年9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21年7月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观礼。
发宏愿用一生站讲台
做小事以真心唤浪子
站在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多付出都值得,我愿意带好每个娃娃。”这是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下认真观看完建党百年庆典后的肺腑之言。
回顾25年的教育生涯,李大江有3年时光是与盐源县民族中学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援彝经历不仅给我留下诸多财富,也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不仅是扶智和扶志,更是传播美好’。”李大江说。
李大江曾教导过多名叛逆少年——援彝时有一个叫沙小兵的孩子,训练场上不认真、文化课不努力,一心只想南下打工。经走访,他了解到是因家境贫困,孩子无心思学习,遂产生厌学心理。经反复与家长沟通并带小兵到附近工地体验打工生活,小兵逐渐转变了观念,回到教室后小兵认真学习,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带着父亲嘱托向西
带着彝区学生向上
2018年10月的一天,李大江得知父亲身患绝症,彻夜未眠,思绪万千。那段时间,他的心仿佛被掰成了两份,一份在盐源县,另一份“飞”向了达州。2019年4月,父亲留下“把工作干好”的叮嘱就离开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李大江回到凉山州。
回去后,他重新整理好思绪,根据彝族孩子的特点,针对性开展“我的不良习惯”“做社会有用的人”“我如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一系列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没到过凉山,不知凉山之美;没深入彝区,不知道援彝之艰辛。无数青年志愿者、支边支教人在那里奋斗1000多个日日夜夜,李大江也将自己忙碌的身影和记忆留在了那里。帮扶工作条件艰苦,他经历了寂寞、孤独和单调的生活,也增添了教学工作经验,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同时,李大江更加深刻理解了共产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的深刻含义,多年的教育生涯里,是党员的身份认同,让他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是党员的本色与初心,一次次坚定他向西去做帮扶的信念;是党员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有责任和勇气向任何困难说“不”,燃烧自己有限的人生,照亮他人无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