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数字经济衍生的隐私担忧存在哪些悖论?

中新经纬 2023-07-12 20:02:04

作者熊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及经济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

数据现在在中国已经被确认是一个生产要素,但它和其他的要素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数据需要分享。但是数据分享下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数据隐私。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怎么理解消费者的数据隐私的偏好,该怎么做数据分享的这些选择,以及从一个偏好的角度来讲,数据隐私是一个什么样的偏好。

其实隐私是一种天生的偏好。但是从很多经济行为来讲,可能不光是天生的,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因为把自己的个人信息披露出来,对个人可能会有影响。从经济学来说,数据隐私是一种工具性的一个偏好,是因为分享数据能得到好处,或者分享数据带来成本或伤害。

分享数据的好处显而易见,平台能更好的了解你的偏好,对你需求最精确的定位,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便利。当然也有可能带来一些后果。一方面是价格歧视,如果商家知道顾客到底有多喜欢,底价是什么的话,商家收取的价格可能会推到最高;另一方面是社会歧视,如果将自己的数据,比如你平时爱看的短视频,让朋友知道,对自身的形象可能会有损害。如果自己手机上的一些信息全部让别人看见,尤其是亲戚朋友看见,一定是自己不能接受的。

所以说其实保护隐私,有的时候也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脆弱性。企业都是专业的,而且现在在大数据时代,算法能知道自身脆弱点在哪。而消费者有的时候不是总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如果把数据披露出来,就可能把这些脆弱性给暴露给商家,从而推送一些具有诱惑性的内容。所以说把数据保护起来,也就是把自己的弱点保护起来。

因此数据分享,它的好处显然就是更多的数据分享可以改善效率。平台可以帮助消费者匹配到他最想要的数字服务或者他最想找到的商品,但平均来讲,这个应该是有一个正向的,可以改善匹配的效率。

在学术界提出了有这样个悖论:他到底在不在意他的隐私,他在意的话,他就不应该这么随意的就把个人信息告诉了别人。这个现象在数字平台上尤其常见,因为大家逐渐发现,很多App都需要数据分享的,似乎消费者也很愿意分享那么多数据。所以就有悖论这么一说,这个也经常在各种各样学术或者政策讨论上出现。

怎么来解释悖论?有人说其实消费者尽管他们说他在意,也许他并不真在意,因为他真在意他就不应该这么随意的分享他的数据;也有人说悖论表示消费者已经完全的放弃了,因为在现在时代你不分享你数据,这些APP都用不了,所以也只能分享,尽管他很在意,但是他实在没有办法,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法律界也有很多解释,认为悖论存在是因为在问卷调查的时候这个问题提的不对,因为他提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提的很空泛的,你在不在乎你的隐私,当然大家都说在意,他没有问对他到底在意什么。

2020年7月份做了一个调查:在支付宝的信息的窗口,设置了一个问卷,大概有1万多个用户点开而且完成了调查。通过12个关于数据隐私分享的问题,想知道大家在不在意在授权小程序的时候泄露数据隐私,回答有三群人,46%的人是十分在意,39%的人在意,还有15%的人是不在意。通过对这三群人进行比较发现,不在意的人应该授权最多,特别在意十分在意这群人应该分享最少。通过比较,还可以看见非常在意的这群人,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进入了16个小程序,授权了11.3个,然后在意的这群人他们平均进入了15.5个小程序,授权了11.5个,然后不在意的这群人是进入了14.3个,然后授权了11.2个。可以看见最终授权的平均数几乎一样,这就有点悖论的意思了。

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在学术界有人说这个是因为他们授权的时候有各种的行为偏差,他们太想用这个东西,不在乎将来的成本。我觉得这里是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的,就是对数据服务需求更大的人,用的更多,也越担忧。

数据隐私应该说是数据经济发展的衍生品,因为之前没有数据经济,也就不会有隐私的担忧。当数字经济不断的发展,更多的数据要分享,同时带来数据隐私,越来越多的数据分享,它的好处是数字服务的提供也越来越精准,服务业也做得越来越好,所以用户也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就是说它带来的便利也是不可否认的。而且实际上越多的数据分享,便利是越来越大,所以的话这两方面都会随时间是增长,将来大家会对隐私更担忧,但同时也会分享更多的数据。(中新经纬APP)(本文据熊伟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2023)上的发言由新经济学家智库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