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西日报
乱花迷了谁的眼
——暑期研学旅行现象面面观
暑期来临,各类研学项目受到家长和中小学生的追捧。“双减”政策实施两年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与此同时,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研学项目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到博物馆参观还是野外考察,抑或是到大学校园体验和文化浸濡,研学项目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项。
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天文、地理、历史的奥秘;走进知名学府,接受知识的洗礼;深入户外营地,体验一场徒步探险之旅……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下,集沉浸式探究、学习、体验于一体的研学游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研学行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很多不规范和不完善的问题,价格虚高、货不对板、流于形式等。有的价格不低却是走马观花,有的是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甚至有些研学项目还存在安全隐患……不少家长纷纷呼吁,加强对研学项目的监管,还孩子们一个真正的研学之旅。如果任由研学项目野蛮生长,看似迎来繁荣,但是却会导致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受阻。
价格虚名头大
只要打上“研学”的旗号,就意味着“贵”。记者在某知名旅行购票平台上,调查了30余个研学项目发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科技创新是今年暑假研学的热门主题,项目大致分为城市单日游、跨省市短程游以及跨国长途游,价格也从几百、几千到上万元不等,甚至一些走出国门国际研学项目价格更是高达六七万元。
大同市民张璐纠结再三,在报名研学还是全家出游中选择了后者。究其原因,张璐吐槽:“研学游价格虚高,现在市面上的研学项目好像都不太值。虽然全家出游要面临和单位请假,自己做攻略、定酒店、找讲解等,但与其给孩子报个华而不实的研学营,还不如一家人一起去旅行更有意义。”
张璐在为小学毕业的女儿规划暑期出行时,也是首选研学。最初被一家名为“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乡野童趣公益研学项目”吸引,广告中介绍:孩子们将去一个村庄,在享受自然野趣的同时走访不同的家庭,参与农事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技能。然而,仔细研究行程安排就能发现,标价4980元的行程中只有一天的活动与该主题相关,剩下的均以山野徒步、溯溪玩水、蔬果采摘等活动充数。
“研学行业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记者看到,以太原作为出发地,当下深受欢迎的研学目的地古都西安为例:“市面上4天3晚的旅行团定价在3000元左右,部分高端的私家团达到5000元。”然而,当被贴上“研学”标签,在旅行团普遍包含的打卡古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等项目的基础上,加上秦文化体验、兵马俑手作以及《诗词飞花话长安印象》和《国宝书法鉴赏》两节“重磅鉴赏课”后,价格立马翻了一番,直奔9880元。
“孩子到北京参加文化研学营回来,满脑子都是在北京环球影城玩了什么项目,买了什么玩具,去过的故宫、天安门只字未提。”临汾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原本是想让孩子通过研学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许还能对历史学习有帮助。现在看来,小1万块钱白花了。”
游得多研得少
研学游贵的原因就是有学有游。可很多家长们却表示花了大价钱,实际内容却与广告宣传不符,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打着名校研学的旗号宣传,结果就是在校园四处打卡拍照,有种被骗的感觉。”最近,太原家长孟女士发布了一则朋友圈,痛斥某研学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
孟女士介绍,她儿子开学就要上初一了,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好的目标,她精心挑选了一个名为北京名校暑期研学项目,广告中明确提到在校园内不仅有参观行程,还有专人讲解专业学科设置,“状元们”分享成长经历,现场传授学习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定向挑战。丁女士说,尽管该项目9980元的价格都够一家三口去北京游了,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但她还是为儿子的名校梦买了单,“家长带着去就是在校园里看看,跟着研学机构应该感受更深,激励他努力学习,所以贵就贵吧!”
然而,孟女士在家等着看儿子在大学的精彩照片时,看到的却是在校门口的合影,站在某学科楼前的合影……各种合影。儿子打电话也诉说不满:“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就在校园里不停地走,不停地拍照,单人照,扯着横幅照,就是各种照。”孟女士和领队联系,却被告知该高校参观政策有变化,一些互动活动只能取消了,所以尽量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多看看,多逛逛。孟女士要求退一部分研学费,被拒绝了。说这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而且在学校内也达到了研学的目的,所以不会退钱。
在随后更深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暑期市面上的研学项目,打着名校“擦边球”宣传的还真不少。比如,有的项目将清华、北大的校门照片放置在宣传首页,仔细阅读介绍才发现,所谓的清华研学实际上是带领学生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这家博物馆位于清华校园外,普通游客20元门票便可预约参观。还有的项目宣称请来了“名校毕业生或老师”授课,但并未对任课教师的身份进行任何明确说明,是否真如宣传所说“来自名校”,也无从考证。这些研学项目均与家长和学生所期望的名校游相距甚远。
门槛低拿证易
车辆突发故障,43名研学小学生被困高速;12岁少年在某景区被石制灯具砸中身亡;16岁学生暑期参加沙漠探险研学中暑,因未及时发现而身亡……近年来,研学事故频发,为行业的安全管理敲响警钟。
研学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双减”政策实施后不少教辅行业的参与者转战研学项目,使该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记者看到不少研学游广告,都是大篇幅介绍活动内容、对于研学中的安全和师资问题都很含糊。据了解,教师资格证、导游证、急救证……目前,研学市场并未对教师的个人资质进行硬性要求。人社部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意味着研学老师有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证”。于是,越来越多的研学老师选择考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以“自证身份”。相应的,市场上出现了众多“考证培训机构”,宣称对于考取该证书的报名、培训学习、参加理论实践考试等步骤都可“花钱解决”,不用考试就能直接拿证。甚至表示证书可以在官网查询真伪,“放心,现在很多研学老师都在考这个证,市场认可度很高”。
短评——
毫无疑问,研学行业发展既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因此我们乐见其成。但是,在鼓励和支持研学项目发展的同时,也有必要高度关注研学行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加强和创新监管,使研学项目能够规范有序发展。
研学项目涉及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等方面,需要加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和监管协同,最大化发挥监管合力的作用。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研学项目的监管全覆盖。研学项目往往跨城市乃至跨省、跨国开展,为此也要推动跨地区监管合作。毫无疑问,研学项目的跨域流动性,使其突破了当前的属地管辖范围,需要建立更有效的跨地区联动机制。这需要企业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建立研学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持续跟踪和监管研学项目。
研学项目涉及许多细分领域,很难在短期内建立各个领域的准入机制。设定研学项目的最低准入门槛,并加强企业和从业者的信用监管,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相关部门不能只是负责研学项目审批,而对项目执行放之任之。与此同时,这也需要项目执行地的政府部门参与监管,使研学项目的执行过程得到必要监管。
目前研学行业整体还处于小散乱的发展状态,需要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逐步形成相对规范的行业标准。政府部门也应推动行业头部企业率先垂范,联合推出适合各类研学项目的行程安排、合同范本和发展建议,携手推动全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在政策完善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做好公共信息披露和行业数据发布,避免家长和学生上当受骗。要畅通家长和学生的诉求反馈机制,既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借此完善企业信用监管。对于频繁遭到投诉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并建立预警和退出机制。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强调,合理安排孩子暑期生活,要理性看待、慎重选择夏令营、研学、游学和校外培训,防止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危害身心健康事件发生。
通知规定,各地要会同街道(社区)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在暑期面向中小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要理性看待、慎重选择夏令营、研学、游学和校外培训,防止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危害身心健康事件发生。
北京大学
多人被暂停入校权限
北京大学保卫部近日通报了一起违规入校事件,一名物理学院博士生为了组织一支校外研学团队进入北大,不惜借用账号、拆分预约、发布求助信息等手段,结果被校方发现并永久关闭了他的预约入校系统使用权限,永不恢复。北大多人被暂停入校权限,多名校内师生因为参与预约而被暂停权限两个月,此次处罚共涉及11院系22人。
北大规定,游客可提前7日通过“参观北大”微信小程序或扫描微信小程序码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参观当天可携带有效证件由校园参观专用通道刷脸入校。为保障校园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北大要求,个人和团队的参观预约均实行限额管理,暂不开放游客机动车预约;教学、科研、办公、图书馆、体育馆、宿舍等场所为非开放区域,谢绝参观。
国博发文
未经许可不得开展馆内讲解活动
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通知”规定,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该通知自2023年7月16日起施行。
据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讲解服务,涵盖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与临时展览(具体信息见国博官网、微信公众号、国家博物馆App)。发布的“通知”明确,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从事社会教育事业3年(含)以上,且行业信誉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可申请馆内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讲解授权资质。获准入馆讲解的馆外相关单位讲解人员,须于入馆讲解当日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国博社教部门换取讲解上岗证,并佩戴在胸前显著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