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王”逝世50周年,朵朵菊花绽放李小龙故里

南方都市报 2023-07-21 14:10:41

7月20日,李小龙逝世50周年纪念日,位于顺德均安的李小龙乐园在经过几日台风暴雨的冲刷后,显得分外清幽宁静。

李小龙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也许只有部分人知道,这位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功夫巨星,祖籍是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如今,这里矗立着全球最大的李小龙铜像,铜像不远处是李小龙纪念馆和李小龙祖居,共同将“功夫之王”的印记留在故土。

上午10时许,100余位本土“龙迷”齐聚于李小龙铜像脚下,肃穆而立,敬献菊花,寄托他们对“功夫之王”李小龙的无限哀思。随后,“龙迷”们相继在雕像前展示中国功夫,声声呐喊喝彩尽展他们对李小龙精神的传承与热爱。

“龙迷”进行武术展示。

时至正午,阳光刺穿浓重的云层,直直地照射在这座尊18.8米高的铜像身上,使其更显伟岸,而李小龙的一生,也正如头顶这轮烈日般闪耀。

李小龙的“A面”与“B面”

提起李小龙,人们最先想到的烙印便是“功夫巨星”,在功夫之外,李小龙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李小龙祖籍得以考证出为顺德,资深“龙迷”黄德超功不可没。年少习武的他,在痴迷上李小龙后,将喜爱转变为研究,从此获得的不少头衔都与李小龙有关:世界龙迷会顾问、广东省李小龙研究会副会长、顺德李小龙纪念馆馆长…

正是因为坚持了几十年的一手调查,黄德超向世人还原出了一个形象更为丰满立体的李小龙。

李小龙最广为流传的本名是“李振藩”,但通过黄德超搜集到的学生档案登记表等资料印证,可以确认其实际本名为“李镇藩”。那为何后来所传皆为“李振藩”?据说,因为繁体字的“镇”复杂难写,嫌麻烦的李小龙到美国后找了个同音字代之,就将“镇”改为了“振”。

有关李小龙本名的相关证明。

一个举动显示出来李小龙的率真,不过,连名字都不愿写多几笔的李小龙,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爱好者”,他曾在大学期间尝试翻译中国古代诗词,还亲自下笔创作了大量诗歌,而这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父的熏陶。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出身粤剧世家的他富有文学修养,所研习的粤剧剧本集纳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与此同时,他还有着私人藏书的习惯,这也为幼年启蒙时期的李小龙带来了很好的文化滋养。

“文武兼修,才是一个完美的人才。”黄德超感慨道。

李小龙短暂的一生,完成了从“差生”到“优等生”的角色转换。

年少时期的李小龙,也曾是“街头小霸王”一样的存在,厌恶读书,热衷打架。不过,却也打出了名堂,1957年,他一举夺得香港校际拳击赛的冠军。此外,也能武亦“能舞”,他曾与弟弟李振辉搭档,并最终获得了全港恰恰舞青年组冠军。

谁能想到,略显“顽劣”的李小龙,在后来成为华盛顿大学的高材生,一头扑进了哲学世界的海洋。并且,在众多哲学流派中,他被中国的道家吸引,走上了以哲引武,由武入道的道路。

位于顺德的李小龙纪念馆。

李小龙的功夫,并非止于电影里眼花缭乱的招式,更是实打实的武术功底。“很多人很好奇,李小龙看起来也很瘦小,为什么一拳打出去的力量会这么大?”黄德超解释道,“武术讲究灵活、速度,肌肉越发达,速度相对就越慢。身高一米七二,体重60多公斤的李小龙,不是健美爱好者眼中的完美身材,却是练习武术的很好状态。”

此外,黄德超还透露,李小龙的体型塑造和力量训练,背后是有“高人指点”的。一张图片显示,1963年,体格健硕的陈炳炽正配合李小龙进行武术对练动作拍摄,而陈炳炽曾与“中国举重第一人”陈镜开同门学习于广州的谭文彪健身所,为职业健身教练。据说,陈炳炽与李小龙关系密切,专门为李小龙列出了健身清单,每个身体部位都有不同的训练方法。

李小龙也曾徘徊在“自信”与“不自信”之间。在美国开始开设武馆初期的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的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招牌,之所以将其起名“国术馆”而非直呼“咏春拳拳馆”,是因为李小龙只在国内对咏春拳研习过两三年时间,算不得精进。

不过,不管是其后来招牌的吼叫还是潇洒的踢腿,都在告诉着我们,自信是李小龙的人生底色,无论是他塑造的荧屏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传奇经历,都用实力踢碎了西方人对华人“东亚病夫”的固有印象。

“这种自信,正是源于他对自身实力、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黄德超这样总结。

“武术名家”李小龙与顺德

1967年夏,李小龙创立了截拳道,但不属于任何流派,黄德超称其为“概念武术”:“没有固定的套路,实用的、能用的、好用的都可以纳入截拳道体系。”

看似随意,实则是李小龙道家思想的凝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对于水形的领域,让他参透武术的要义:不争完美的招式套路,而是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式。

简单、直接、效率,构成了截拳道的内核。“武术的核心,每一招每一式都要实用。”

黄德超用“从有到无”四字概括李小龙的武术哲学:“基础练习一定要有套路,比如说简单的直拳要打得好,有杀伤力,就要配合身形、腰马、步伐的互动;武术学到一定境界,便不再拘泥于一招一式。”

这背后,既富含着哲学意蕴,同时也源于兼收并蓄的开拓创新精神,李小龙的功夫,既吸收了道家“大道至简”的理念,又融合西方拳击讲究实用的特点,集合了中华武术和空手道、跆拳道、泰拳、巴西柔术等多项武术的长处,将其为自己所用。

除了超高的武学成就,李小龙的爱国精神也一直为他的徒弟、学生津津乐道。凭借武打戏在好莱坞打响名气后,他的徒弟也遍布全球,其中不乏各界社会名流,然而,无论对方是谁,他始终都有一条硬性的要求。

李小龙亲传弟子巴斯蒂罗曾远涉重洋来到顺德李小龙纪念馆参观,他给黄德超讲了一个故事:李小龙所授徒弟中不少是好莱坞巨星,但他不卑不亢,而且经常会强调:既然跟我学功夫了,就要尊重我的祖国,说中国不好的言论都不能提。

李小龙纪念馆内部。

“李小龙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提升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地位。”黄德超这样说道。

如此看来,爱国、创新、求实、团结、拼搏、自强不息等精神是让李小龙这个名字熠熠生辉的根源,它们深深地刻在李小龙的骨髓里,也与顺德人的精神一脉相承。

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顺德人外出打拼,以敢拼敢干,务实团结的作风闯出了一片天地,创造了财富神话。李小龙的爷爷和父亲曾生活在这片土地,后来走出去成为顺德人中的杰出代表,并在教养中将顺德的精神传给李小龙。

位于李小龙祖籍顺德的纪念雕像。

岭南文化对李小龙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但对文化自信而不盲目,务实创新也是李小龙的态度。师从叶问学习三年咏春拳的他,虽也会因为年少无知,了解不够深入而曾对中华武术产生“不实用”的印象,但中华文化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影响了他,内化成为他的“寸拳”,组建构成他的“截拳道”,直到成就“一代宗师”。

近期将出版的《李小龙:功夫人生与武学之道》

黄德超与广东省李小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关文明、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博士刘洪在近期合力汇集了近40年研究成果,共同编写了一本新书:《李小龙:功夫人生与武学之道》,近期将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谨以此书缅怀我们的偶像李小龙及献礼于广大龙迷。”黄德超在书中写下了这句话。

前来缅怀的“龙迷”们鞠躬致礼。

7月20日中午,简单的缅怀仪式过后,“龙迷”们就此散去,这座3000多亩的乐园,又再度回归荒凉沉寂,只剩那座魁梧的铜像,直直地屹立于园门广场,以炯炯的眼光眺望远方……

采写:南都记者孙振凌实习生林钰清

摄影:实习生朱译文

3 阅读:225

评论列表

数字人生

数字人生

3
2023-07-22 11:18

功夫之王[点赞]

何光明

何光明

2
2023-07-21 21:30

被谋杀得天衣无缝

逸尘 回复 07-22 12:03
在香港的地头,向家这点实力还是有的[得瑟]

六商格物

六商格物

2023-07-21 16:46

中国人最闪耀的星!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