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桥、“宝莲灯”……他们把最深的牵挂留在了这里

南方都市报 2023-07-24 08:18:21

西部计划志愿者周雨。

广西桂林龙胜江底乡矮岭小学“爱心桥”最初由志愿者发起建成,后来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三米多宽的水泥桥。

黄加荣2011年参加西部计划,后扎根广西,现为广西志愿者指导中心志愿工作事务部副部长。

20年前的第一站,他们从广州来到南宁,再从南宁奔向广西更偏远的山区……从绿皮火车到高铁、从跨越一宿的行程到半个工作日的抵达……20年,12小时的路程压缩到4小时……但那关于西部计划的回忆却未曾压缩。

广西,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的第一站,也是志愿者人数最多的西部计划服务地。自2003年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实施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以来,20年来广东在中西部省份服务的志愿者有4502名,其中,在广西服务的志愿者最多,占比35.27%,他们在广西留下了青春奋斗的痕迹。

2020年11月20日,广西的贫困县、贫困村“清零”,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广西的过去有他们的汗水与奉献,现在有他们的坚守与改变,而未来也必将有更动人的故事在此发生。

这个夏天,四位西部计划志愿者踏上重走西部之路,而在终点站,一位已在广西躬耕多年的伙伴在等候他们的到来,一起讲述广西这些年的变化。

广西龙胜江底乡矮岭小学

当年的爱心桥“长大”了铺平村里孩子上学路,不用再蹚水过河或绕行

当高铁驶入广西境内,旅游攻略上说这是最不容错过的一段风景,车窗外景色一帧帧地播放,脑海里回忆也开始一幕幕重现。到达桂林西站,经历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大巴车程来到了龙胜县城。再从这里出发,换乘小车,一个小时后便来到了周雨这些年来最惦记的地方。

“是这里吗?”周雨边犹疑着边下了车。那山那河,还是从前的模样,只是眼前的这座桥,又断然不是三年前的那一座。视线往前,过了桥,看着那低矮平房与瓦盖,又是如此的熟悉。

“是这里了。”这是周雨第三次来到桂林龙胜江底乡矮岭小学。潺潺流水声传来,就是这条河,曾经让村里孩子的上学路变得险阻。2009年,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周雨参加西部计划来到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虽然当时分配的岗位是在县委组织部,但他一直记着老师跟他说过的一句话:“来广西这一年,不只是来体验生活,要切切实实干些事情,帮助当地。”

后来,周雨的确和西部计划的同伴们在龙胜做了许多事情,建爱心书屋、办公益旅游线路、帮扶残障儿童……今年7月,重回旧地,一切是既熟悉又陌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江底乡为学生们建的这座桥。”那一年,周雨的业余时间不是在走访调研就是在做志愿服务。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在当时离龙胜县城约三小时车程的江底乡建新村有一所小学,与村民聚居地之间隔着一条不到20米宽的河,河床上布满了石头,原本的小桥被河水冲走了。因为缺乏资金,他们只能在石头上搭着木板过河。枯水期时,小学生们光着脚丫蹚水而过,遇上涨水期就只能花上40多分钟绕行到上游的风雨桥过河。

“这里的河水特别冰凉,当时恰逢冬天,看着孩子们哆嗦着赤脚过河,我们就下了决心要给他们建座桥。”周雨说。他们当时立刻找来了电力公司捐了电线杆做桥面,又找了建筑公司捐水泥砂石,最后动员村里的村民、学生家长来捐工,大家合力将桥建了起来。后来这条仅有一米宽的桥被命名为“爱心桥”。

2019年,周雨与当年的伙伴们也曾到此旧地重游过。“当时的桥经后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二次修葺,增加了护栏。但这次来看到的,又是全新的面貌。”据建新村第一书记陆恒江介绍,这座新桥是在2021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建的,在爱心桥原址上重建了一座三米多宽的水泥桥。

改变在一点一滴地积累发生,爱心桥也在不断地“成长”。“你看,桥墩也比我们当时加高了。”周雨掩盖不住兴奋,“看,小学校舍的屋顶也修补过了,还加了围墙。”他还记得,当时一涨水,低洼处的平房小学几乎毫无抵御能力地被河水漫过。看着那“成长”起来的小桥和学校,周雨十分感慨,“这些改变里面,不仅有志愿者的奉献,还有政府和村民们所做的努力,这是大家合力的结果。”

重返龙胜的那个晚上,周雨约上了当年西部计划后留在龙胜发展的志愿者伙伴们吃宵夜。地点就在县城的北岸河堤上。龙胜河穿城而过,当年县里人集中居住在南岸,北岸一片荒芜。如今北岸沿河建起了宵夜街,卖着当地最有名的三门牛肉烧烤,晚上10点多,依然热闹喧哗。而在河中央,绚烂斑斓的彩灯在江心洲公园内闪烁,居民在休闲步径上漫步聊天。“那也是我们华工志愿者来到后参与设计建造的,原来那里只是河中央的一片滩涂。”周雨自豪地说。

广西龙胜泗水小学、龙胜实验中学

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灯发起“宝莲灯计划”“宝杯计划”守护成长

在周雨到达龙胜的这一天,华南理工大学2024届研究生支教团刚刚完成了这一年的支教任务,启程返穗。研支团队长陈卫东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这一天,他教的一年级小朋友特意回学校给他送上了手写的祝福卡片。

他的两位师姐,2022届华工研支团成员何梓琪与王桂铮也在这一天回到了龙胜。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组建了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定点服务于广西龙胜。去年8月,陈卫东作为华工2024届研支团成员与另外11位伙伴来到了龙胜,支教服务地是龙胜小学。而在两年前来到龙胜的何梓琪和王桂铮则分别在泗水小学和龙胜实验中学任教。

龙胜是一个山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整个县城都被山包围着,而龙胜小学位于龙胜河南岸,矗立在高高的半山坡上,从学校大门走到教学楼还需要经过一段长长的阶梯。

每一届的支教志愿者来到这里都会略感惊讶,“没来之前对这里的想象是设施落后,师资缺乏,但来到后发现并非如此。”陈卫东介绍说,县村小学并不缺主科老师,缺的是副科,尤其是音乐、美术、体育类老师。于是学材料化学专业的他来这后成为了一年级的体育老师,而何梓琪教的是三年级的音乐,只有王桂铮教的是初中物理。

这是何梓琪第三年来到龙胜,她所在泗水小学,孩子们家里住得离学校很远,平常都得住校,而作为支教老师,何梓琪也从早到晚陪伴着他们,也因此培养出更多的感情。在她看来,支教老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们更多地看到和了解外面的世界,龙胜以外的天地。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采一朵送给我小小的姑娘……”《萱草花》是何梓琪在音乐课上教给孩子们的歌,她向孩子们讲述萱草花是代表母爱的一种花,是母亲对子女的想念。“不只是学会唱这首歌,我想要告诉他们音乐背后的故事,想让他们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因为对孩子们的想念,她去年再度回到了泗水小学,“明年我还会回来一趟,参加他们的毕业礼。”

王桂铮的重返,则是更关注龙胜当地的变化与发展。在龙胜服务期间,她周末一有时间便到学生家里做家访,“开车一个多小时到山里头,那儿的房子是用木头搭建的,踩上地板会‘咯吱’地响。”生活条件虽艰苦,但学生和家长们看到老师来家访,总是充满热情。“每次去,都会拿出最好的食材招待我们,一起围着柴火烧土鸡吃。”

有一次家访,到达学生家时已是晚上6点,天色昏暗。王桂铮看到那学生家里只有一个灯泡,平日回到家,她都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王桂铮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发到了华工西部计划的微信群里。照片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后就有校企过来资助这位学生。

也是因为这张照片,下一届研支团的师弟师妹们发起了“宝莲灯计划”,联系爱心企业,为龙胜的山区孩子们送去了一批护眼灯具。而在十年前,同样是来自华工研支团的志愿者,当他们看到了山区的孩子们没有杯子,在冬天里只能用双手捧起自来水喝便发起了“宝杯计划”为孩子们送去了保温杯。该项目还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金奖。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华工研支团志愿者们以教育唤醒奋进,以奉献守护成长,筑梦架桥,传递理想,在龙胜完成了一年又一年,爱与希望的青春接力。

广西恭城莲花中学

鼓励辍学女孩三年后重返校园当年的学生有的成了老师,有的成了媒体工作者

“我还记得,第一节语文课,我教他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就是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志愿服务,这就是我的方向。”时隔18年,廖杞南再次站到了当年莲花中学119班的课室门外,如今这里已变成了教师办公室,但当年教学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2004年,刚本科毕业的廖杞南跟随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这个地方位于广西东北部,距桂林市区108公里。我任教的莲花中学已经是恭城县内条件较好的学校了,但还是有大量家境贫寒的学生。”廖杞南记得,当时一学期过去了大半,一些学生学费还没缴,老师不忍心催款,就自己垫,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而当时的恭城县,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到了夏天,因枯水期难以用水力发电,导致孩子们在晚上都无法读书学习。为此,廖杞南向中山大学团委申请了经费,为莲花中学添置了一台大功率发电机,直到现在,那台发电机也还能使用,后来学校也特意为它建了一间电力房。

“以前一停电,连电子打铃器都无法使用,于是在教学楼外的铁杆上挂着个铜铃,停电就靠敲击铜铃来报上下课时间。”这次重返恭城,学生们对廖杞南说,如今学校已经不会再停电了,课室里还装上了护眼灯、电子显示器以及空调,教学设施与城里的学校没有区别。而这个被保留下来的铜铃只会在考试时派上用场,用以提醒考生注意时间。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但与其说我是来支教的,不如说我是来受教育的。”在莲花中学,廖杞南看到许多贫困学子的努力,有学生因家庭原因不得不中途退学,但在他的鼓励下,辍学的女孩在三年后重返校园。“从那时起我就相信,一个更美丽的中国需要更平等的教育机会,一段青春的付出可以改变许多农村孩子的生活。”

这一年,也让他确定了今后的职业方向——为祖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支教结束后的第八年,他加入到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

“当研支团从中大出发时,校领导给了我们一个任务,就是希望我们给这里的孩子传递社会责任感,要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而努力。这可能比将他们的语文成绩从60分提高到90分来得更重要些。”廖杞南与当年的几位学生还保持着联系,他们有的成为了老师,有的成为了媒体工作者。那一年的陪伴,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选择。

聚焦

有的志愿者选择留下,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比起家乡,那里更需要我”

西部计划20年,有的人离开服务地后,那曾经的远方成为了他们心头上的一个念想,有的人则选择留在了远方,将青春奉献给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黄加荣,12年前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广西,12年后他在广西安了家,为更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志愿项目服务。

重返第一线将炭火行动延续下去

面对着周雨和廖杞南重返广西桂林服务地时的兴奋与惊喜,黄加荣作为在广西参与了12年志愿服务的公益达人,总是浅浅一笑,从容地跟他们介绍着当地这些年来的变化。

2011年,正处在毕业季的黄加荣已经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他却被宿舍楼下的一张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海报改变了人生轨迹,“我知道那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虽然当时并未得到父母的理解,但他还是毅然地加入西部计划,来到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志愿服务。

黄加荣被分配到团融水县委,主要负责捐资助学、关注农民工子女服务行动及志愿者管理工作。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村串寨,探访学校以及贫困学子家庭。

为了扩大公益资助的渠道,黄加荣将走访的经历、拍摄的照片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微博传达出去。没想到,此举真的引来了志同道合者。有两位在外地工作的融水人通过微博联系上了黄加荣,表示希望在当地成立一个志愿者协会,帮助贫困学子。于是,在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广西青联以及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黄加荣组建了广西炭火行动助学志愿者协会,主要面向山区儿童这一群体,从守护孩子们的上学安全到发展当地苗绣产业让更多在外打工的妈妈回到孩子身边,用手艺赚钱。

当服务期满了之后,黄加荣回到广东工作。“但我总感觉自己不在状态,心里总是空落落的。”黄加荣说,在去西部计划之前,他的目标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但在参与志愿服务后,他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有更大的体现,他的专业技能也能有更好的发挥,“比起家乡,那里更需要我。”

几个月后,黄加荣再次出发,去到广西并考取了当地的基层公务员,重返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将炭火行动延续下去,“我们现在在全广西资助了280多名家庭困难的孩子,资助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用具和营养补充品。最早一批接受资助的孩子现在有的已经大学毕业了。”

从志愿者变成发展第一责任人

2018年3月,黄加荣报名成为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派驻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平浪村第一书记,“从志愿者变成发展第一责任人,以前是帮助别人,如今是自己帮自己,担子更重了。”

黄加荣刚到平浪村时,整个村集体收入只有2万元。驻村后,黄加荣走遍了全村24个屯的所有农户摸清情况,经调研决定村里以肉牛养殖为主产业,并逐步升级为“肉牛养殖、蜜蜂养殖、油茶种植、野生毛葡萄种植、乡村旅游”的“长中短期”多元化发展格局。短短3年,村集体经济资金从2万元增长到近50万元。2020年,平浪村实现整村脱贫。

如今重返志愿服务岗位,也因驻村这段经历,黄加荣对西部计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广西的12年间,他见证了无数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这片热土,为这里带来了发展的生机与动力。在他看来,西部计划给西部地区带来的改变主要两个方面:首先是为西部基层提供了人才的源头活水,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能让他们在当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其次,志愿服务是一个实践育人的过程,通过西部计划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懂得基层,敢于奔赴基层,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的补充。

“基层是非常锻炼人的平台。通过西部计划的影响,带动更多的青年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也带动他们身边的青年才俊更加关注基层,将更多的资源政策带到基层,为我们国家的平衡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今年8月,这里将迎来新的一批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志愿者,二十年后的再出发,在广西关于志愿者的故事仍待续写……

总第017期

监制:戎明昌刘江涛

A06-09版

《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实施20周年再出发》

策划:王卫国裘萍田霜月

统筹:李陵玻潘劲松陈实

执行统筹:邹琳谭伟山董晓妍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王瑜玲

0 阅读:10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