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最早手抄本在中国 《古兰经》是全球所有穆斯林的行为准则,从三个层面讲,《古兰经》手抄本是撒拉族世代珍藏的宝物,是伊斯兰教的圣物,同时也是全球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古兰经》手抄本分上下两函,封以犀牛皮,犀牛皮上印有精美图案,全书共681页,外用珍贵丝绸包裹。 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跟佛教、基督教并称全球三大宗教,而我国收藏的这本《古兰经》手抄本,是全球仅存的三本之一,那么它又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我国的呢?撒拉族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撒拉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民族语为撒拉语,主要生活在我国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人口大约为13万多一点。 根据记载,撒拉族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中亚,由于受到国王的排挤,所以撒拉族祖先带着族人背井离乡,重新寻找适合他们安居的乐土。 一群人辗转来到青海省循化县后,他们便在此安家,而在众多携带的物品中,就有着一本被族人视作珍宝的《古兰经》手抄本。 《古兰经》手抄本世代有“尕最”(宗教总掌教)保管,即便到了光绪22年(1896年),“尕最”制度被取消,但《古兰经》仍然由总掌教后代保管。 不过在此后几十年间,《古兰经》屡经波折,数次易主,但幸运的是,最后还是回到了撒拉族人手中。 为了让《古兰经》这种极其珍贵的文物得以安全的保存下去,撒拉族人决定将其存放于街子清真大寺,至今依旧在那。 根据专家考证,我国收藏的这本《古兰经》是公元8世纪的手抄本,如此历史久远的手抄本全球仅存3本。 2005年,我国有关部门还特意制作了一档节目向全世界展示《古兰经》及其背后的历史,这曾一度在伊斯兰世界内掀起过不小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