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卢茗
《托尔金:中洲缔造者》,[英]凯瑟琳·麦基尔韦恩编,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当你打开这本书,当代奇幻的鼻祖、中洲世界之父J.R.R.托尔金一生里最精彩而妙趣横生的人生片段、创作动机与创作场景,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了。
说起托尔金,世人也许熟知的是《魔戒》,是《霍比特人》,是美丽、丰饶又哀伤的中洲世界,是彼得·杰克逊根据他的原著改编的《指环王》系列电影。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把一生投入构筑一个奇幻世界、一段远古历史的学者、作家,既简单又复杂,既明亮又阴郁。
托尔金是英国人,却出生在南非,对祖国英格兰怀有罕见的“逆向乡愁”。作为成果卓著的牛津语言学学者,他在“一战”中几乎失去了所有最好的朋友,于是选择把严重的战后创伤尽数付诸笔端的幻想世界。关于他复杂、多彩的生命细节,关于那些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有温度的“物”,关于他交相辉映的多样天才与多重身份,都在这本书里。这本由牛津博德利图书馆为托尔金珍藏展所做的展册,其内容之丰富珍贵、制作之精美讲究,远超一本展册的基本品格,成了一本涵盖托尔金生平与创作的权威画传。
说它权威,因为这本画传的文字部分会集了今时今日最了解托尔金的学者、作家,也汇聚了众多关于托尔金的珍贵资料,其中不乏首次公开的稀有文献。
画传的第一部分收录了托尔金基金会认可的六位研究专家角度各不相同的研究,有些关于他的生平,有些关于墨象社这个当年的牛津文学小团体,有些关于他自创的语言,有些关于他的绘画艺术……扎实有料,干货满满。
说它是画传,因为这本书收录了展览中数百件藏品的高清大图,以这些图片和解说串联起托尔金的人生与创作,让人得以从近处、从细节、从具体的物件,观看、了解一个作家的爱憎得失、起伏冷暖。
这些展品,有些是《霍比特人》《魔戒》等手稿,或者涂鸦、手绘作品和设计稿,比如他早期的抽象画作;有些是让考据党狂喜的书信原件,读者可以在辨认双方笔迹的前提下阅读信件里的具体内容;有些是家庭相册里的罕见照片,比如托尔金的父母妻儿、被保姆抱在手里的婴儿期托尔金、童年时和弟弟的照片、一家人在花园里喝下午茶的温馨画面;有些是托尔金用过的实物照片,比如他那些快被翻烂的语言学藏书、他的文学博士服、他用惯了的书桌和坐惯了的温莎椅等等。
在这些展品中,你也许能看到一个鲜为人知的托尔金,一些深藏在物品背后的人生故事。
比如他曾经是个懒惰的学生。画传中展示了一张托尔金在牛津埃克塞特学院的学生履历卡,显示其第一年表现不佳,副院长在上面批注:十分懒惰,警告重估奖学金。画传中还展示了一本“狗粮”账单本。原来,托尔金在大学里有一段时间为了激励自己学习,和女朋友伊迪丝达成一项甜蜜“交易”,即他每学一个小时,就换取下次和伊迪丝见面时的一个吻。这个本子上记录的就是他学习的小时数和伊迪丝欠他的吻。
比如他从不吝于最细小的善举。托尔金任教的默顿学院有一名单身搬运工,名叫拉梅奇。他当时自愿承担了所有圣诞期间的轮班,好让其他搬运工和家人一起过节。托尔金听说后,便在圣诞节那天骑车去了学院,给他捎去了一瓶酒。得知拉梅奇正在刻苦学习以求考上大学,托尔金还鼓励了他。多年后,拉梅奇7岁的女儿作为《霍比特人》的书迷给托尔金写了信,托尔金则回以动人的诗歌。
比如他在“二战”期间繁忙的一天。托尔金的袖珍日记本里有一页(1942年1月15日至17日)记录了家庭、朋友、工作和战争之间相互重叠的义务:一家人要外出看哑剧;空袭预防措施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要做报告;他以前的学生要来喝茶;一个饱含期待的问号记下了墨象社可能的聚会。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一个定义了现代奇幻的世纪作家,同时是刻苦严谨的学者,是广受欢迎的教授,是忠诚的丈夫,是从不敷衍孩子的慈父,是风趣且不乏搞怪精神的朋友,是独有天赋的设计师。我们更能看到,一个艺术家真正的原创精神,到底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