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以五千敌八万,酣战时士气却提不起来,汉书载:军中藏有女人

读书悟文化 2024-08-06 21:56:47

感谢用您发财的小手点个赞,祝您工作顺利,家庭美满!码字不易,感谢支持!

太初二年(前103年),汉匈战争在沉寂了十六年之后烽火重燃。

十六年间,汉武帝没和匈奴干仗,但也没闲着,在西南忙得热火朝天,从南越一直打到了朝鲜,而匈奴也利用这段时间,韬光养晦,渐渐恢复了元气。

汉匈再起争端源于匈奴内讧,匈奴左大都尉暗中通汉,希望汉帝国出兵相助其政变。汉武帝派赵破奴率两万兵马深入匈奴境内,接应左大都尉,结果他却政变失败了。

匈奴单于以八万骑兵围攻了赵破奴,两万汉军就此覆灭,并生擒了赵破奴,汉匈战争就此拉开了又一轮攻伐。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人马,从酒泉出发,进击匈奴右贤王部,结果先胜后败,人马尽失,与此同时,李广之孙李陵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李陵出生于军人世家,家庭环境决定了他的喜好,自幼善骑射,勇猛过人,颇有祖父李广之风。

但他的人生命运与李广也是何其相似,一生好强,结果出师不利,五千步兵被匈奴八万骑兵围攻,最终兵败降了匈奴,尽管他在匈奴过得并不痛快,后来却发誓永不归汉。

是什么让他下定决心与大汉划清界线呢?十多年后,他奉命劝降苏武时说出了实情。

01 汉书载,双方酣战,李陵却发现军中藏匿女人

在汉匈战争后期,或者说后卫青霍去病时代,西汉的军事实力大力下滑,其实并不是没有好的战将,而是汉武帝重典治军实在不可取,李陵只是其中一例。

李陵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军事人才,他曾率领八百骑兵过居延塞,深入匈奴境内两千余里,刺探匈奴情报。

汉武帝慧眼识英才,对于他出色的表现也给予了认可,马上提拔他为骑都尉,让他带五千荆楚豪杰在酒泉、张掖一带搞集训,以防备匈奴。

当李广利出征酒泉时,汉武帝也给了李陵机会,让他做后勤工作,负责大军的辎重粮草。

不料李陵并不甘心这份小菜一碟的工作,志在战场之上的他,主动请缨愿率麾下士卒作为一支偏师,兵出兰于山,既分散匈奴的兵力,又减轻了李广利的压力。

汉武帝认为他这是不服从分配,心有不悦,于是就说军中已经没有马匹分给你了。谁知李陵霸气地说,他不用骑兵,只要五千步卒,就可以踏平单于王庭。

这一番言论着实不知天高地厚,但要看对谁说,汉武帝用人有不拘一格之风,对于李陵的请求,他还是答应了。

同时,为了保证李陵的安全,还派出了路博德配合李陵作战。但说起来,李陵或许命中注定就是一个悲剧,这路博德算是老将,平定南越立了功,也是响当当的伏波将军,他怎么肯为一个小辈打配合。

所以,路博德就上书说,如今正是秋高马壮的时节,匈奴马多且壮,这个时节不适合开战,不如延后至明年开春,他和李陵各率五千骑兵,分两路出击浚稽山,到时必能擒获匈奴单于。

其实他说得也没什么问题,也是事实。但汉武帝强烈的好胜心听不进去,以为是李陵反悔,所以叫路博德出来说情。

于是,他干脆让路博德独自率兵出塞,不用再接应李陵,而李陵则于九月率五千步卒兵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一带,沿途搜素匈奴骑兵,若不见,则到受降城休整。

所以,李陵一出征就是一支孤军,没有后援。

他率军一路北上,连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看到,经过一番行军后,终于抵达了浚稽山,他的命运开始在此极速上演。

对于一路出奇的寂静,李陵却预感到一场大战即将来临。他们五千步卒深入大漠,行军缓慢,匈奴人不可能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行踪。

李陵的预感是对的,没过几日,匈奴单于率三万精兵抵达了浚稽山,一下将李陵围困于两座山之间。

正因为有预感,李陵对匈奴人也有所准备,他下令将辎重车围成一圈,以此作为一个简易工事,士兵们则一手持盾,一手持长戟,在战车构筑的大营前列阵,后排还有弓弩手,由车兵、步兵和弩兵共同组成了一个环形阵。

匈奴人一看汉军人这么少,大胆发起冲锋,面对步兵,骑兵又有着很大优势,他们信心满满。

面对匈奴人的骑兵,李陵也不着急,沉着应对,待对手进入弓弩的射程后,下令千弩齐发,匈奴人应声而倒,李陵的阵形发挥了作用。

匈奴人见状,纷纷后撤,汉军趁机追击,反杀死数千敌兵。

初战告捷,李陵不敢轻敌,面对匈奴数万骑兵,为保险起见,他下令大军徐徐向后撤退。

匈奴单于征调了匈奴左、右部骑兵,兵力一下增到了八万,继续咬着李陵不放,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对于李陵而言,注定就是一场失败。

但李陵表现顽强,尽管力量悬殊,他有序组织军队后撤,最后退到一处山谷之中。

匈奴人不断地进攻,汉军不断地击退,双方伤亡都不小,但汉军仅五千人,实在是伤不起。

李陵下令,轻伤者不得下阵,受三处伤者可坐于车上,受两处伤者负责推车,受一处伤者则继续战斗。

眼看汉军士气低落,李陵察觉到不对劲,于是便问:是否军中藏有女人?一查,果真如此。

据《汉书》记载,崤山以东的盗贼妻子们被发配到边疆,她们随军做了荆楚勇士们的临时妻子,军队出发时,很多人藏匿于车中。这些士兵白天作战,晚上就与随军妻子私混,因此士气大损。

李陵大怒,下令将搜查出来的女人全部杀掉,经短暂修整,再度开战,杀伤匈奴三千余人,然后又向东南方撤退,到了一处芦苇丛中。

匈奴人向芦苇丛放了一把火,汉军不得不再向南部的山区撤退。

匈奴单于登至山顶,边观察边亲自指挥,把自己的儿子都派上了,一心要拿下李陵。

李陵所率全是步兵,对阵骑兵本就没有优势,在山地上就更处于弱势。李陵再下令将军队撤向树林中,以强弓弩反击,杀死匈奴数千人。

在丛林之中,汉军稍战上风,一仗打下来还抓了一名俘虏,得知单于已经很焦虑,以为遇到了汉军精兵,死磕了这么多天,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反被对方杀了不少人,还引到了汉匈边境,搞不好前面有伏兵。

匈奴单于上位不久,如果数万匈奴兵也拿不下汉军,那以后还怎么混?但眼下看来却是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在汉军这一边,随着伤亡人数不断增多,士气也是越来越低,更为严重的是,箭矢的数量也所剩无几了。

如果此刻匈奴人撤兵,那么李陵将创造奇迹,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在关键时刻,总有一些小人物在改变着历史轨道。

李陵手下出现了叛徒,投奔了匈奴,并将汉军情况一股脑儿告诉的匈奴单于,还说汉军并没有后援,箭矢也已用尽。

匈奴单于立马来劲了,下令继续围攻汉军,一直打到汉军没有了武器。

怎么办?三千步兵对阵数十倍于自己的对手,胜算没有,那就只有两种选择了,要么死,要么投降。

寂静的夜晚,李陵辗转难眠,思来想去,兵败如此,唯求一死。

部下劝他说,想当年赵破奴将军兵败被俘,后来逃回汉朝,陛下仍旧以礼相待,我们还有机会。

事已至此,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等到天亮,匈奴人必然要大举动进攻,乘着夜晚,李陵和副将韩延年各率数十名勇士向南突围。

韩延年和他的勇士们全部战死,李陵则被匈奴人团团围住,一个艰难的抉择最终还是摆在他眼前:是死还是降?

李陵内心矛盾极了,如果降,李家三世名声尽毁于他手,不如一死,还能赢得身后名。但生命诚可贵,留着有用之身,或许将来还有机会。

最后,他还是扔下了手中的长矛,长叹一声:我无颜去见陛下了,他还是选择了降。

李陵兵团出征时有五千人,最后逃回去的仅四百人,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了匈奴人,他彻底怒了!

汉武帝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几乎所有人都在附和他的愤怒,唯独一人默默无闻,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很快,汉武帝便注意到了司马迁,他叫太史令出来说两句。

司马迁没有落井下石,他只是客观陈述了一下事实,说李陵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以五千步卒对阵于数倍于自己的匈奴兵,杀敌万人,伤敌无数。

匈奴人为了追击他,不惜以倾国之兵围剿他,转战千里,李陵一直战到矢尽路穷,这样的壮举即便是放在古代也未必有名将能做到。

他之所以没有慷慨赴死,不过是想留下有用之身,日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再次报效朝廷罢了。

司马迁说得很客观,但汉武帝在气头上,一句也听不进去,还判处他死刑,后司马迁为完成自己的史命,以腐刑赎身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之一。

汉武帝其实也不糊涂,他后来为了解救李陵,还专门派出公孙敖去营救,但公孙敖出去转悠了一圈就回来了,最后还把李陵的罪行加重了。

他说,从抓到的匈奴俘虏打听到,李陵投降匈奴后,一直在帮单于练兵来对付汉军,所以,他这次出征才一无所获。

汉武帝听后,对李陵再感念之情,下令将李陵全家斩首示众。

远在匈奴的李陵听闻此讯后,当场吐血晕死过去。

陇西李氏就此灭门,身败名裂,李陵的最后一点退路,也被武帝斩尽了。

数年后,汉朝使者出使匈奴,见到李陵时,将公孙敖之事说与李陵,他声泪俱下地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大汉的事,帮助匈奴人练兵的是李绪,不是我。

事情虽然真相大白,但已无挽回余地。

为此,李陵事后还刺杀了李绪,惹得匈奴大阏氏要杀他,单于爱惜人才,将他藏到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才让李陵回来。

后来,单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封他为右校王。尽管李陵在匈奴还算被重用,但他过得并不快乐。

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始终处于一种挣扎的状态,其实他是很在乎汉朝对他的看法,也无法完全忠心于匈奴。

这话怎么说呢?且看他的一些表现。

02 挣扎的灵魂还是选择了汉朝

在投降匈奴九年后,匈奴单于派他出征,率三万匈奴兵迎战汉军,作战地点巧合地选择在浚稽山,也是他与匈奴人激战的地方,这多少有些讽刺。

李陵感慨万千,对于浚稽山,他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他的对手则是一个并擅长打仗的御史大夫,按理说,李陵收拾一个不会打仗的对手,那肯定是小菜。

但结果却是这支骁勇的匈奴骑兵,竟然败了,而且还是输给 一支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最终匈奴撤兵,无功而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李陵他不想打汉军。

李陵藏身漠北时,与好友苏武近在咫尺,但他却一直没有去见他。直到十多年后,他才奉单于之命前去劝降。

见到苏武后,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我刚投降时,也很痛苦,但感觉也没有对不起汉朝。当时妻儿、老母都被汉廷关押,心情的压抑可想而知。

但汉朝皇帝老迈昏庸,滥杀无辜,被夷灭全族的大臣不下数十人,如公孙敖、公孙贺、刘屈㲠、李广利、赵破奴,就连太子和皇后都未能幸免于难,你又何必为他守节?不如投降算了。

他嘴上话虽如此说,但被苏武拒绝后,李陵还是不禁长叹一声,说苏武是仁义之士,而他和卫律的罪恶,这辈子恐怕也洗不清了。

后来苏武历经磨难,最终得以回归汉朝时,李陵又设宴相送,他又说,子卿兄(苏武),你此番归国,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古代英雄人物也不超过子卿兄!

我李陵虽然驽怯,但倘若汉室宽宥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妻儿,我愿效法齐鲁曹柯之盟中的曹沫,劫持匈奴单于以归汉室,这是李陵往昔的夙愿。

但汉室竟杀我全家,我每每思之,心中滴血,痛心疾首,我还有回头路吗?不禁唱道: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李陵一心向汉,但内心实在过不了那道亲人的坎儿!

在他身上纠结了太多的命题,家国、军人与文人、背叛与守节。他的投降在后世也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谴责,有人同情,司马迁和班固都对李陵欲报国而不得,留恋故土而不能回的那份内心孤独而又矛盾的情感,都进行了深刻描绘。

相较于苏武,李陵不过是一个将自己放逐的异乡人,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于匈奴病死,终年61岁。

他终其一生,也没做出过有损汉朝利益的事情,但后世总拿他与苏武比,以此显示忠贞气节的不同,这对于一个已尽力而为的人来说是不是过于苛求了?

61岁是他在匈奴的25年,汉武帝驾崩也已十年,苏武归汉也已七年,无论如何,所有的恩怨也都飞逝了。

题外话:

明君到了晚年,也难过糊涂这一关,说起来,康熙算是顶聪明顶有智慧的皇帝了,在这一点上,汉武帝恐怕得甘拜下风。

汉武帝在位统治时间长达54年,在他统治的前期和中期,可谓汉朝的鼎盛时期,然而到了晚年,这位明君的执政能力也开始下滑。

晚年的汉武帝宠幸佞臣,独裁思想严重,对群臣无端猜忌,人也变得偏执嗜杀,动不动就将冒犯自己的臣子灭族,兴起了数次株连万人的惨案。

有一次,他一下诛杀了五位当朝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㲠,弄得无人敢现出任丞相。

据正史记载,汉武帝决定任命公孙贺时,他跪地痛哭死活不敢受命,说他不过是一个骑马射箭的人,没有能力当丞相,最后还是被硬逼着上位。

结果没过几年,公孙贺便出事了,因儿子犯罪被株连入狱,最后被活活冻死,家族也被诛灭。

此外汉武帝还迷信鬼神,求仙问道,做了不少荒唐事,最终导致了更大的巫蛊之祸,太子、皇后也牵扯其中,难逃一死。

可以说,汉武帝晚年以一人之力搅动着汉臣不得安宁,面对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帝王,李陵也是不敢回的。

即便到汉昭帝时,汉使劝他归汉,他仍担心回去受辱,与其受辱,不如就呆着吧,反正家人也没了,回去又能如何?

可以说,汉武帝的嗜杀在李陵的心中留下了阴影,也是他无心归汉的重要原因。

(感谢阅读,如有宝贵意见或建议,请留言评论区,我会努力修正,再次感谢)

0 阅读:3

读书悟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