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爆米花的电影还是挺有意思的,只要在紧张的时候,在心里呐喊一声“666”就够了,但像《信条》这种级别的,却是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电影《TENET》的英文名称为回文式,电影的回文式结构亦为回文式。也就是说出一个结论,然后才是一个理由。
电影一开始,一个神秘的倒行逆施的队员突然现身,拯救了主人公,但在最后,却用一个小插曲,让读者明白了主人公的身份,也明白了他帮助主人公的原因。在追击的过程中,一辆轿车被掀翻,然后,主人公向相反的方向驶去,最终,这辆轿车被掀翻的原因被揭开。这部电影从大剧场抢劫开始,最后又以大剧场大爆炸的那一天结束。
比起其他充满了各种 BUG和 BUG的电影,《信条》的设计要更加精致一些。他对诺兰的剧本能力表示了赞赏,这种“走脑”的电影确实需要反复看。
既要“走心”,又要“走脑”。在诺兰的小说里,总有一些含蓄而深刻的东西。与其他那些煽情的影片相比,诺式的影片,感情一直被压抑着,却也被赋予了沉重的分量。
在电影《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扮演的男主人公对妻子无法放手,成了他心中的恶魔;在《星际穿越》里,由马修·麦康纳扮演的男主人公,因为他对自己的女儿的想念,跨越了整个太空。而这一次,诺兰在《信条》中向所有人展示了一种特殊的友谊。
在《信条》中,最重要的就是主人公和尼尔之间的感情。
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有很多细节,尼尔给主角要的是一杯无糖可乐,或许他在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到最后,你才会知道,这里面有猫腻。
两人之间的感情和《信条》整部电影一样:到了最后,主人公和尼尔的友谊还没有开始,和尼尔的友谊却已经接近尾声。
在最后的道别中,“这就是一份好友情的终结”和“这就是我的新起点”两句话让人热泪盈眶。
言归正传,电影中的“时空逆转”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事实上,诺兰在电影里用了一种很好的色彩,让人很容易就能看懂,因为她用了一种很好的方式,用了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方面是为了让这些微小的细节更容易让人看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这些细节更好地展现出来,诺兰也是为了给这些人增加更多的观赏性。
一颗颗倒射而回,落在了手枪上,弹洞被打穿,在高速公路上翻倒的车子被打回原形,一栋栋摩天大楼被打穿了两次,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诺兰的外号是“实拍狂魔”,她的外号就是——诺兰在这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就是为了更逼真一些。基辅剧场的第一幕,就是为了在爱沙尼亚的塔林,重建那座已经荒废了十多年的大剧场。在奥斯陆的一幕中,诺兰购买了一辆废弃的波音747客机,然后开始了爆炸。这场追杀,是从洛杉矶请来的二十个顶尖赛车手,在六条主干道上堵了三个星期,才完成的。
你能感觉到他的真诚么?如果是在绿色屏幕上拍照,那就更容易了,这也是现在“大制作”的一种做法。但诺兰想要用真实的画面,让所有人都沉浸在时光倒流的场景中,这种千载难逢的电影机会,她当然不会放过。
在这部电影里,也有许多的小细节是可以欣赏的。
例如,电影中的回文情节。除了“信条”这个名字是一种回文的形式外,电影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插曲。这个角色的真名叫塞特,奥斯陆的自由港口建设公司叫罗塔斯,这座剧场的英文名叫 Opera,女主角凯特的朋友姓阿雷波,再配上 TNET这个角色,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回文立方体,不管是左边、右边、左边、右边,甚至是侧面,都可以形成一个循环。无论从何开始,我们都能分别得到五个单词: 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在电影结束时,极具艺术性的空白也引起了许多关于尼尔的争论。还有人怀疑尼尔就是凯特思念已久的孩子麦克斯,还说这只是诺兰和粉丝们的一种戏弄。
凯特的儿子马克斯,在电影中始终没有露面,而尼尔的扮演者罗伯特·帕丁森,也是在诺兰的授意下,将自己的发型变成了和尼尔一模一样的金发,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尼尔和马克斯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很有意思了:男主千方百计地想要救出凯特,凯特却一门心思地保护着她的孩子,最后,麦克斯(尼尔)逆转时空回到了凯特身边,将男主从死亡中解救出来,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故事情节,诺兰,你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