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一颗卫星·两座城市·三重身份——彭承志的量子故事

人民资讯 2023-08-08 20:20:51

转自:新华网

7月21日,彭承志走出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门。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实验进展。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钱一摄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实验进展。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彭承志(左)与任继刚教授交流卫星地面站运行情况。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从大厅里展示的“墨子号”模型旁走过。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在第十四届物理与化学夏令营微尺度分营上作报告。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钱一摄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右)在第十四届物理与化学夏令营微尺度分营上作报告后与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交谈。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7月21日,彭承志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留影。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7月21日,彭承志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展厅操作“祖冲之二号”。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拼版照片)。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2016年12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合成照片)。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2016年11月28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做实验(合成照片)。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2016年12月22日,彭承志(后排右一)和潘建伟(前排右二)、王建宇(前排左一)、印娟(后排右二)、任继刚(后排右三)等科研人员在云南丽江观测站查看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接收的数据。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7月22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彭承志在组会上听取汇报。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钱一摄

7月22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实验室,彭承志(右)与印娟教授查看实验数据。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钱一摄

7月22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彭承志(前左)在参加组会。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7月22日,在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彭承志(左二)和团队成员在“祖冲之二号”前讨论研究进展。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7月22日,在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彭承志(左二)和团队成员在“祖冲之二号”前讨论研究进展。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钱一摄

7月21日,彭承志行走在安徽合肥蜀西湖边。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7月22日,彭承志行走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从2003年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彭承志全程参与了“墨子号”的研制,见证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设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彭承志一年中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往返两地工作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他与团队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