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前往肯尼亚,于2005年7月21日-30日对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了考察。 这次考察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所谓肯尼亚存在中国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后裔,但是很多小物件,却有着极不非凡内涵。 在这里,万里之外的东非海岸,中国考古队发现了破碎的永乐官窑和锈蚀严重的永乐通宝: 东非海岸出土的永乐官窑青花瓷 出土于肯尼亚的“永乐通宝” 郑和船队的传说,一代代流传在海洋的惊涛骇浪中,海边的土著人代代相传,当郑和船队从天边驶来时,他们的祖辈们以为是从远处飘来了一整块陆地。 在1572年,由葡萄牙文学史上的皇冠诗人卡蒙斯所出版的不朽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记录了1498年达伽马舰队航行至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时,当地人告诉了他们关于数十年前到达曾到此地的郑和舰队: 马丁斯用精通的阿拉伯语, 半通不通与他们进行交谈, 获悉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 在此处海域上下往来航行, 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 沿海岸驶向南方然后返回。 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即古代强盛的马林迪王国。当当代美国女作家李露晔首次到达此地时,她发现肯尼亚附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上,有一群自称郑和舰队后裔的聚落,他们甚至能展示明代的陶碗、器皿以为佐证。 最后三图为帕泰岛上自称郑和船员后裔的法尤人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郑和铸铜钟”其中铭文为: 大明宣德六年 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 明朝鲁宗室钜野王朱泰澄之孙,将军朱当氵眄所编抄本《国朝典故·瀛涯胜览》中,正统年间的钱塘人士马敬为之所写后序中所言: 太监郑和率领豪俊,跨越海外,与诸番货,其人物之丰伟,舟楫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