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放榜日,几家欢喜几家愁。
虽然新闻明确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但是依然架不住各个中学在自媒体平台发布喜报。高分考生所在的母校,迫切地抓住时机,大力宣传。
“别人家的孩子”是谁,长什么样子,一千多年来,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津津乐道的谈资。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是大事。
6月26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一篇名为《今年茂名高考第一是“职业考生”?专家:高考不应成盈利手段》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神奇的职业及其背后的故事。
文章调查深入,取证翔实,揭露了大量的内幕信息,点击量迅速破百万。
然而或许是因为造成了负面影响,又或许被有关部门、单位公关,文章仅存活了一个多小时,就很快全网下架。得亏笔者手速快,将原文拷贝了下来。
文章揭露,同一个考生名字,连续三年出现在广东省内外不同学校的宣传推文中。2020年被北京大学录取,今年又成为广东某市高考第一名。
该考生今年考了694分。记者经过周密调研,证实该学生曾于2020年、2021年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参加高考,并次次考过北大、清华的录取线。
为什么考上清华北大,不去读,反而回来参加这么多次高考呢?
重奖之下,对于已经有实力足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来说,奖金比入学更有吸引力。
年年换着学校考,年年拿钱。反正自己能够考上清华北大,迟几年入学也无妨,先把钱赚够再说。
以南方都市报调查的这名学生举例,他已连续三年次次考上清华北大,保守估计,已经赚到了300万元奖金。
这笔钱,完全能够解决读清华北大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海外留学的所有开支,还有大把的盈余。
而从清华北大毕业的学子,要在短时间内赚到300万元,概率也是极低的。
而目前的高考招生政策,是允许同一考生,连续多年参加高考的。
今年55岁的四川眉山人梁实,已经连续26年参加高考,年年都是媒体追捧的“明星”,赚足了眼球。
广东省考试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和省的政策层面没有对高考复读次数进行限制,只要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无论广东或者外省户籍,都可以报名高考。若考生在不同机构反复复读高考,目前也没有制裁的政策规定。针对考生涉嫌多次复读高考这个现象,虽然政策上没有限制高考次数,但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并不提倡多次复读高考。
复读机构(学校)花重金,招收高分学生复读,并给予重奖,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生源,前来就读、复读,本质上是一种炒作。
教育专家表示,这种行为虽然膈应人,但实际上并不违规,可以说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这背后不单有利益链,也有产业链。
专家认为,把高考当成一种盈利手段,这肯定不合适、不鼓励。参加高考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前途、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如果把这么纯粹的行为变成盈利的工具,从社会良知的角度出发说不过去。实际上,近年来教育部门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也是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教育行业应该回归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本质,而不是只为赚钱,社会要理性客观看待,政府也不应鼓励这种赚钱和炒作行为,以净化教育风气和社会风气。
在笔者看来,这种考上了清华北大不去读的行为,实在是不好评价。
一方面,你占了坑,北大清华本来招生名额就十分稀有、珍贵,不去读既是暴殄天物,也让那些挨着清华北大录取边边,却最终没有被录取,心里十分向往的学子十分难受。
另一方面,又不好指责,他是凭本事考上的,去不去读,是他个人的自由,旁人无权干涉。反正他做题能力强,年年考,年年都能上榜,即便是在钻政策的空子,你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