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这个皇帝争议性相当大。有一种说法是,乾隆要是少活30年,就他之前的那些行为,在中国历代帝王里能排到前五名呢。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他早年有不少壮举,像收复新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等。这些事让中国的版图达到了1316平方公里这么大,而且在60年里,人口从一亿一下子涨到了两亿,这就完成了康乾盛世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乾隆到了晚年的时候特别固步自封,觉得大清是天朝上国,啥都有。英国使者来访问,他不但看不起人家,还想着册封英国国王呢。
想当年啊,乾隆给英国女王写过一封信,就976字,不长。可这封信就像当时整个大清的一个写照,把“愚昧无知”这四个字展现得那叫一个透彻。
这封信现在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那信里都写了啥呢?
【一、清朝衰败的开始】
中国古代长时间在世界上占据绝对领先地位,这使得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面对其他来访国家时,总有一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天生就带着一种优越感。
这种状况在清朝的时候尤其达到了顶点。清朝把历朝历代都没能解决的少数民族问题给解决了,在这个基础上,就有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但确切地讲,“康乾盛世”的顶峰状态在乾隆在位前期还持续了一阵儿,到了乾隆中后期就明显开始走下坡路了,到这位皇帝晚年的时候,盛世的影子都没了。
历史上都说乾隆是个爱玩、爱接受新鲜玩意儿的皇帝。实际上他确实爱玩,就拿他“七下江南”来说吧,江南景色美,美女又多,他在那儿玩得都不想走了,简直就像“乐不思蜀”那样,这就足以证明了。
但说乾隆爱接受新鲜东西,那纯粹是瞎扯。他表面上热情、奔放,实际上又保守又自大呢。从闭关锁国这项被后世一直批评的国策上,就能特别明显地看出乾隆的这两种性格。
他爷爷康熙和他爹雍正,也都颁布过差不多的海禁,不过后来都适当地放开了一些。可到了乾隆的时候,海禁直接变成了长期又严厉的国家政策。
乾隆皇帝这么做,嘴上说是为了国家安全、经济发展还有政治之类的考量,可实际上呢,就是乾隆皇帝陷在“天朝上国”的优越感里出不来了。
而就是这种优越感,让当时的清朝把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全错过了,结果走上了一条和欧美国家完全背道而驰的路。
当时,像英国这样的欧美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效率更高的机器取代了传统手工业,生产力因此大幅提高。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财富就急剧增加,国家实力也大大增强了。
在这场工业革命里,获利最多的当属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这个老牌的殖民国家迅速崛起后,就开始在全世界到处寻找庞大的财富和市场,来满足如井喷般增长的商品需求。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满世界找了一圈后,就把目光死死盯在了遥远东方的清朝。他觉得清朝不光地盘大,更关键的是有上亿的人口,这可是个超级大的市场呢。
目标锁定之后,接下来就得派合适的使者,带着乔治三世的诚意,大老远跑到这个东方大国去,和他们的皇帝谈判,好让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跟英国合作,还能开放巨大的市场。
【二、乾隆的傲慢】
有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最后交给了一位外交家马夏尔尼。这人阅历丰富,反应特别快,而且精通外交礼仪,在乔治三世看来,他是出使中国最恰当的人选。
马夏尔尼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之后,就带着一个很大规模的使团,热热闹闹地从伦敦出发,朝着又远又富的清朝去了。一路上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到了舟山。在舟山歇了一阵儿,又往北走,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
使团到这儿来,是因为当时八十多岁的乾隆正在这个皇家避暑的地方过八十大寿呢。乾隆听说有个离大清老远老远、叫“英吉利”的国家派了使团过来,还以为人家是来给他祝寿的,所以特别高兴。
但乾隆不清楚的是,马戛尔尼刚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就和当地官员为了见到乾隆皇帝是否要行跪拜大礼而激烈争论起来了。
马夏尔尼那一方坚称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国和乔治三世的,双方地位平等,自己作为使者,只需要向乾隆鞠躬行礼就可以了。
可清朝官员显然不接受这种说法,非要马夏尔尼和使团的其他人都行跪拜大礼不可。两边这么争来争去的,最后达成了个妥协,就是见到乾隆的时候单膝下跪来表示尊敬。
马夏尔尼带着使团来见乾隆,他朝着坐在龙椅上的乾隆单膝跪地行礼,这可把乾隆气得不轻,乾隆觉得马夏尔尼太没礼貌了。后来马夏尔尼把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的信递上去,还说要跟大清做生意,结果乾隆很傲慢地回应了他。
乾隆对马夏尔尼讲:“大清啥都有,地又大物又博,没必要跟英国那么个小国家做买卖。”就这么一句话,乔治三世想打开中国市场的想法泡汤了,马夏尔尼满怀希望来的,也只能失望地回去了。
马戛尔尼回国之后,对他眼中的中国做了三句总结:“科学落后到了极点,老百姓大多很贫穷,军队根本就不像个军队的样子。”
这也不是马戛尔尼被乾隆拒绝后就瞎说的。
在马戛尔尼到中国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那书里说,中国老百姓都穿着好看的丝绸,住的房子特别华丽,简直遍地是宝。
书里那些特别华丽的词汇,让不少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好得很。一直到马戛尔尼来到中国,才发觉,除了皇帝和王公大臣穿得特别华丽之外,老百姓全是粗布衣裳,好多老百姓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呢。
皇宫里头那是富丽堂皇的,还歌舞升平。可皇宫外面的街头呢,又脏又乱又差。老百姓一个个都目光呆滞的。你瞧,皇宫里面和外面,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特别是马戛尔尼看到中国士兵军纪涣散,用的武器仍然是大刀长矛之类的冷兵器,这时他就认定,中国虽然地域广大,可实际上是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可是呢,在这位使臣离开中国之前,乾隆特地给乔治三世写了一封976字的回信。就因为这封信,几十年后英国用坚船利炮把中国的大门给轰开了。
这封信里,到处都是“天朝上国”的那种优越感,还有对英国这个“蛮夷小国”的瞧不起。
信里的内容被英国国王看到后,他的脸一下子就气红了。为啥呢?因为乾隆在信里跟他说,“英吉利”就是个西方都没怎么听过的小国家,居然还大着胆子向大清提出要在大清国内建使馆这种没道理的要求,这可真是太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甚至还说英国那些东西都是奇巧淫技,跟我大清回赠给你们的绫罗绸缎、茶叶比差远了。就这些还不是最让英国国王恼怒的呢。
乾隆最让人心塞,也最显得愚昧的事,就是他竟然想册封英国国王,非要让英国成为大清的朝贡国。不过乾隆考虑到英国离大清太远,不用他们每年来朝贡,心里敬畏大清就行了。
英国可没跟清朝啰啰嗦嗦说那么多话,就一门心思扑在工业发展上了。到了1840年的时候,英国靠着厉害的战舰和火炮,一下子就把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给彻底打碎了。
当时的乾隆怎么也想不到,他自己的那份傲慢,还有那封976个字的回信,过了几十年后,居然害了自己的子孙,甚至直接让清朝晚期被列强羞辱。
现在,这封信就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它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也告诫人们千万别固步自封、盲目自大。
记载里说,乾隆前中期的时候,中国的GDP在全世界能占到35% - 40%呢。但就因为守着老一套,不想跟世界联系交流,到了晚清时期,一下子就降到11%了。
乾隆那股傲慢劲儿,并没有让英国人妥协、退让,反倒招来了几十年后的报复。想当年,乾隆怀着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把马夏尔尼打发走了,可他压根儿不知道这就错过了跟世界接轨的机会,也错过了让大清发展起来的好时机。
从那时候起,清朝就被列强甩得老远了,差距还越拉越大。所以“清朝亡于乾隆”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梦境之树
西方人就该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