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

天命生趣事 2024-08-15 18:29:00

商丘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2023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扎实有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省城市更新工作的目标;2023年10月,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河南省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的方法和路径;2024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规划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商丘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由商丘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了本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有效引导和推进商丘市城市更新工作,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统筹存量更新资源与要素合理配置,强化资源的有序供给与精准施策,破解城市发展建设难题,切实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建设现代化强省目标任务,坚持“留改拆”并举,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加大各类资源、要素整合力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商丘城市活力和品质。

第三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商丘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保持一致,面积269.34平方千米;本规划以城镇开发边界为底,结合《商丘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进行规整,规整后的面积324.79平方千米,更新资源全部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

第四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24—2035年

近期:2024—2027年

远期:2028—2035年

第五条 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商丘市城市更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商丘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专项规划,是商丘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城市更新单元策划、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商丘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文件。

第二章 更新资源和规模

第一节 更新资源

第六条 更新资源定义

本次规划确定“3+X”的更新资源。“3”指的是旧居住类、旧产业类和旧线状基础设施类;“X”指需要提升改造的历史建筑、老城区内的空闲地、市政府研究认为需要更新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旧居住类

包含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和其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居住类建筑。

老旧小区一般是指建设时间在20年以上的小区;城中村一般是指位于建成区内生活环境较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均不完善的村庄;棚户区主要是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均不完善、有单独院落且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其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建筑是指经有资质专业检测单位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评定为C级、D级的建筑。

第八条 旧产业类

包括旧工业仓储用地、旧商业楼宇用地。旧工业仓储指土地绩效不高、产能落后、待转型或需腾退整治的工业及仓储用地,主要包含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产业用地,“退二进三”产业用地,与规划定位不符、待转型或需腾退整治的产业用地等;旧商业楼宇指建筑年限在20年以上的商业及办公类建筑,主要包含商业价值较低的旧批发市场、低端专业市场和马路市场等以及经营不善或建筑质量不佳的老旧楼宇、传统商圈内商场用地。

第九条 旧线状基础设施类

指存在问题的给水、污水、雨水、燃气、电力管网以及断头路等线状基础设施。

第十条 其他类

包括未有效利用或环境条件差需提升改造的历史建筑、城市文化格局及脉络轴线、老城区零散闲置土地、经市政府研究认为需要更新的其他情形。

第二节 更新规模

第十一条 总体更新规模

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块状城市更新资源总规模1888.29公顷;线状基础设施类更新资源106.6千米,易涝积水位置共23处,需提升改造的文保单位5处。

第三章 更新目标和规划统筹

第一节 更新目标

第十二条 总体目标

立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以城市更新行动为实施抓手,结合城市问题,从功能、产业、文化、环境四方面进行系统改善,打造“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历史文化彰显、空间环境宜居”的智慧现代品质之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商丘。

第十三条 分阶段目标

一年起好步:总结已经完成的城市更新项目经验,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使其发挥城市更新统筹作用;全面梳理更新资源,形成更新资源“一张图、一张表”;完善城市更新项目入库流程及要求。

三年有突破:城市更新活动全面开展,重点项目见成效;制定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完善城市更新制度;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并与相关规划做好衔接;形成一批可实施、有保障、能推广的经验清单。

期末见成效:居民生活方便舒适、城市容貌焕然一新、城市更新全面见成效;城市更新规划体系、政策制度全面完善;在辖区及周边形成城市更新示范效应。

第二节 规划统筹

第十四条 总体布局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三域支撑、四轴联动”的城市结构,形成“三圈层、两轴、两带、两心、多节点”的总体布局。

三圈层:内圈层包括商丘火车站片区和归德古城片区,重点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保护;中圈层指火车站片区向南、归德古城片区向北较早发展起来的区域,重点关注居民生活空间改善、公共设施及市政设施配套升级,休闲空间营造,多元社区打造;外圈层指内圈层和中圈层外、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所有建成区,关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旧市场改造提质。

两轴:神火大道生活服务轴、凯旋路商业服务轴。神火大道两侧分布着多个公共服务设施,在展现城市形象和补全城市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凯旋路是商丘市最早联通商丘火车站区域和归德古城区域的纽带,道路两侧商业设施种类齐全,业态多样,具有打造商丘传统特色商业带的重要潜质。

两带:周商永运河文化体验带和包河健康运动休闲带。周商永运河文化体验带,结合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提升沿线景观品质,打造文化空间;包河健康运动休闲带,改造滨水空间,增加慢行道和休闲健身设施,植入骑行、健步走等体育活动,丰富居民体验。

两心:北部产业服务中心和南部的文旅休闲中心。北部老城产业服务中心,构建商丘近现代文化核心、创新创意产业高地;南部归德古城文旅休闲中心,发挥古城保护和文旅开发双重效益,打造商都文化旅游IP。

多节点:包括片区服务中心、商业中心、休闲运动中心等多个城市更新的重要节点。

第十五条 更新方式划分

更新方式分为保护传承、整治提升、改建完善和拆除重建四种。

第四章 分类更新指引

城市功能完善篇

第一节 提质增优,软硬兼施打造品质之城

居住区主要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更新改造以优化居住环境与完善配套设施为主要目标,主要采取整治提升和改建完善的更新方式,审慎开展拆除重建。

列入更新改造计划的居住区748.20公顷。其中老旧小区130处,141.95公顷;城中村87处,606.25公顷;其他类用地更新为居住或配套设施用地47处,用地面积164.72公顷。

第十六条 居住区更新策略

多方参与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聚焦老旧小区建筑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陈旧缺失、公共空间环境脏乱差、老年及无障碍设施短缺、消防及智慧监控不达标等问题,按照先基础、后完善、再提升的原则,逐年滚动式进行老旧小区提质升级改造。

拆改并举推动城中村更新提质。结合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城市结构和功能优化需求等,优先将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卡脖子”区域、集中连片区域、危旧住房影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区域等纳入城市更新重点片区。

末端治理优化居住空间环境和服务品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坡道、盲道、照明、电梯等便民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盘活闲置空间拓展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小区闲置的地下空间、三角地、小区间灰色空间等,提升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美化绿化住区环境,通过“拆临、拆违、拆墙”等进行空间整合改造,增加绿化、休憩、健身、娱乐等空间。

第十七条 居住区更新类型

1、拆除重建类

以下类型建筑可以采取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

(1)建筑构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鉴定为C、D级的危旧住房;

(3)已经列为拆除计划且改造方向是居住的;

(4)位于城市重要节点的老旧小区和城中村;

(5)位于老城区内零散的建筑质量较差的工业仓储等其他用地。

拆除重建老旧小区需充分考虑居民实际,协助居民协调解决过渡期住房和回迁安置问题,确保回迁居民回迁居住质量有提升,货币安置居民利益不受损;城中村拆除重建需对城市发展阶段和安置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后开展。

2、整治提升和改建完善类

主要针对以下类型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其他建筑:

(1)建设年份在2004年之前的老旧小区;

(2)环境品质较差但短期内不具备拆迁安置条件且对城市发展制约较小的城中村;

(3)位于老城区内零散的建筑质量较好的工业仓储等其他用地;

(4)其它一些需要改造的居住建筑。

整治提升和改建完善类居住区改造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按照先基础、后完善、再提升的原则,分类推进。

2030年基本完成2004年之前建设老旧小区的基础更新改造工作,并采用共建、新建、置换等方式增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按照完善类更新改造要求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群众满意的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品质工程。到规划期末,实现商丘市老旧小区和暂不拆迁城中村社区服务供给完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并逐步推广建设一批智慧社区、完整社区等。同时,结合商丘特色,打造一批“商文化”特色风貌小区。

第十八条 居住区重点更新方向

再现老商丘传统生活场景。青年路以北、人民公园以西、建设东路以南、新建北路以东的城中村和棚户区区域,整治内部环境,提高居住品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条件;拆除违章和危旧建筑,打造邻里空间,引导居民走出家门,形成邻里互助互动的良好社区氛围。

打造宜居完整社区。商丘火车站周边区域,增加公共设施建筑规模、补充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体育设施用地等;改造完善市政管网及相关设施,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优化物业管理及社区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满。

增加归德古城烟火气息。古城内留存的居住建筑,植入非遗文化宣传、打造轻旅游民宿、出租院落(中长期度假)等,为游客提供长久疗养和旅居空间,深入体验古城的日常生活和烟火气息。

整治古城周边居住区风貌。控制建筑的风格、色彩、高度等要素,使古城周边区域与古城风貌相协调,凸显归德古城标志节点,突出古城的特色。

第二节 全龄共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以独立占地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和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更新主要内容是通过拆除重建、产业建筑改建完善、空闲地再利用的方式,保障独立占地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非独立占地公共服务设施在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中结合周边功能统筹考虑。

第十九条 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策略

聚焦民生需求,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按照先完善、后提升的原则进行“15分钟”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老城区可借助闲置的地下空间、居民住宅、物业用房等进行嵌入式配建。重视“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一站式养老、托幼设施,保障社区老年人和儿童拥有便捷的步行路径、安全的公共空间。

合理增配社区、街区、城区体育休闲空间。整合现有的公共资源,提供共享的体育设施。建设步行道、骑行道等,提升体育休闲空间的可达性。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第二十条 公共服务设施更新内容

市区级文化设施主要有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15分钟生活圈级文化设施主要是文化活动中心,规模和内容建议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执行,可通过老旧产业建筑改造实现。

第二十一条 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更新方向

公共服务品质提升重点区域为老城区,主要更新内容包括通过产业用房改建完善,增加片区的文化设施和室内体育设施;通过活化利用闲置用地,增加体育设施用地,满足居民健身需求。

产业用房的全面改建完善,重点聚焦于增设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小型剧院、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等,为片区居民及访客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思维的碰撞。同时,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的室内体育设施,包括健身房、游泳馆、篮球场、羽毛球馆等,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迫切需求。

实践土地的活化利用策略,针对长期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评估与精心设计,通过临时用地、特许经营、过渡期运营等方式,将闲置用地转化为体育设施用地,建设户外运动场、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等,有效增加体育设施供给,丰富片区公共空间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运动乐趣的机会。

第三节 拓容增量,提档设施服务能力

市政基础设施更新主要针对商丘市城市体检反应的市政短板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对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等七大方面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

第二十二条 基础设施更新策略

适度扩容、保质保量,提升市政设施服务能力。对老城区基础设施进行管网、门站等的适度扩容、增建、提质。提升老旧小区、城中村市政集中供水、供暖、供燃气管网覆盖率及供电负荷能力,提升老旧小区、城中村消防水鹤、消防栓等应急服务设施覆盖率。

内部挖潜、复合利用,扩展交通设施供给水平。打通断头路,重塑城市路网格局。结合城市堵点、发展建设需求,打通城市核心区、居住聚集区“最后一公里”;增加交通设施,保障交通服务能力。打造立体多元停车场库,推行公共建筑停车场站分时段共享等。

第二十三条 基础设施更新内容及规模

道路交通方面,打通交通微循环,修补破损路面,增加停车位。实践周末节假日开放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等停车位;鼓励办公、商业建筑配建10%的公共停车位。

供水方面,提高供水能力,完善供水管网。扩建第四水厂,完成梁园区西部、睢阳区东北部供水管网改造。排水方面,扩大污水处理厂规模,补足老城区雨污水管网。供电方面,提高供电设施容量,关注道路量化工程。燃气方面。完善燃气管网,规划期内重点完成归德古城东侧燃气管网改造。供热方面,规划期末实现供热全覆盖。环卫方面,增加城区东部垃圾中转站数量,提高南部垃圾中转站服务半径。建议在绿地和空闲地中增加垃圾转运站,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南部垃圾转运站较少的地方,建议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提升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

第二十四条 基础设施重点更新方向

重点推进道路畅通工程。结合城市更新推进支路网加密与系统优化工作,落实“街区制”标准,优化路网级配,提高次干路和支路网密度。重点保障公共交通站点的可达性,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引导和规范共享单车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公交接驳换乘及短距离出行中的作用。

老城区和归德古城以东区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更新范围内优先保障面状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保障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供水管网和电力线路改造,电力线路入地实现应入尽入,扫清交通障碍;完善排水管网体系,还居民干净街巷道路和清新空气。

产业发展兴旺篇

第四节 提能增效,多举措夯实豫东产业新高地

依托商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产业名片,锚定“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发展愿景,夯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对亩均产值低于10万元的低效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影响城市风貌和功能结构优化的“卡脖子”用地、老旧厂房、老旧市场等,进行产业功能置换、特色产业植入、空间品质综合整治等,引导商丘市产业用地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低效产业活化。

第二十五条 产业更新策略

整备土地,分年度分轻重推进低效用地升级。进行全市低效用地整备,全面摸清低效产业用地底图底数,建立低效用地提升工作底图,结合城市建设需求,制定年度更新实施计划,推动示范项目实施。

利益平衡,充分调动不同权利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土地混合开发。保障产权人利益、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通过择优扶持、洽谈收购、产业招商、土地置换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中来,通过合资、合作、租赁等,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以文塑产,铸魂育产提升产业特色引力。展现商都魅力、塑造文化品牌。牢记“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的殷殷嘱托,升级归德古城、火神台、宋国故城等文化遗址集中、风貌特色突出区域的文旅、休闲产业,增加文化设施、引入和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打造文娱体验空间、举办特色文化传承活动。置换低效用地、打造创意空间。鼓励工转商、工转居,挖掘和提炼城市钢铁文化、纺织文化、农耕文化等价值内涵,通过文化产业及设施、创意办公、民宿等新产业功能的塑造,实现“老城新生”。留住城市记忆、重塑空间活力。梳理城市空间发展脉络,对体现老商丘人生活居住记忆的区域、街道等进行活力重塑。对道南、道北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凯旋路、向阳路等进行文化生活街道改造,打造商丘传统生活核心区。

激发活力,多时多元激发商业空间活力。提升商业空间差异化。“一圈一策”打造魅力商都特色商业圈层,实现从“吸引人”到“留住人”。鼓励跨界合作,突出各区域商业特色,引入多元业态、服务不同群体,满足消费者娱乐、休闲、社交、艺术等不同需求。激活城市夜经济,打造夜经济活力街区。开展城市特色商业区夜间灯光亮化活动。引导规范有序经营。重视夜间商业区域环境卫生和马路市场规范化,保活力的同时保障交通畅通、停车有序、环境整洁、市容美观。

第二十六条 产业更新内容及规模

更新方式主要为整治提升,并对部分老旧厂区、老旧市场进行拆除重建。

1、拆除重建类

(1)建筑质量较差,建筑结构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不具有整治再利用潜力;

(2)现有厂区、商业用地功能属性与城市发展结构存在较大矛盾,与商丘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存在较大冲突且不具有调整规划必要性的地块;

(3)原有建筑结构、布局等无法经整治提升适应新的产业发展的地块;

(4)原厂址建筑或设施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需拆除后进行环境治理的区域。

2、整治提升类

主要针对老旧市场、老旧厂区、低效用地进行整治提升,经过提能增效、以文塑产、激发活力,到2026年实现全市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10~15万元左右,营商环境全省排名进入前十。到2035年,全市经济产业结构实现良性转型,建成豫东地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更新提质老旧市场。主要针对道南道北传统城市生活文化记忆区、凯旋路城市发展文脉轴、古城周边区域进行整体更新提升,针对万达、大商新玛特、正弘汇、吾悦广场等点状商圈及农贸市场进行品质升级改造,打造特色街区,发展“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特色服务,融入特色产业推广、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等产品,促进专业市场集聚、商业圈层覆盖,实现市场活力重塑、商圈人气集聚。

升级改造老旧厂区。对中心城区内闲置且特色风貌突出的老旧厂房等进行更新改造,通过功能转换,结合“十五分钟生活圈”“完整社区”“生态园林城市”等建设任务,增补公共服务、特色商业、文化创意、户外运动、休闲体验等城市功能,实现智慧美化现代品质商丘建设。

置换活化低效用地。对黄河路以南、君台南路以东、华商大道以北、包河以西区域进行老旧厂区、低效产业用地重点整治,明确低效产业置换搬迁计划及工业物流产业入区入园安排,对腾退用地进行产业功能升级和工改商、工改工等,融入文旅、保税、科技创新等业态,推动商丘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

第二十七条 产业重点更新方向

明确更新项目时序安排。在对全市老旧厂房、市场、商业街区以及低效产业用地系统梳理基础上,按照先紧后松、先易后难、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的原则进行有序逐年更新。

道南道北传统记忆文化区塑造。结合智慧岛和商丘师范学院及商丘站和商丘西站铁路枢纽特色,对道南道北范围内老旧厂房等进行文化、商业功能转换,营造体现商丘传统生活特色、凝聚老商丘记忆的文化都市风貌。

商都古风雅韵城市形象区打造。对归德古城周边区域进行历史风貌整体更新改造,对建筑风貌、空间环境、街道特色等进行提升,将该区域历史文化与产业用地进行业态重组,打造商丘文化创意、历史文化宣传、传统文化活动展演体验、户外休闲体验等以历史为底蕴、以产业为基石的城市文脉形象展示区。

现代都市形象风貌区更新。对万达至商丘南站区域进行更新改造,对沿街产业厂房等进行外立面和临街环境整治更新,对闲置荒废和破旧工业厂房进行整体结构性改造和功能置换,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展示现代化商丘建设、突出枢纽经济优势,衔接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市核心区的现代品质城市片区。

打造商都魅力特色夜经济试验区。以商都文化为底蕴,以周商永运河为载体,激活一河两岸商都主题夜经济,打造商都夜游、美食休闲街区、滨水文化体验等特色功能,以此为引力点,贯通运河城区段一河两岸夜间经济活力。

现代商贸特色街道综合整治。还原老商丘生活特色、塑造新商丘品质风貌,对凯旋路、神火大道、归德南路进行街道空间提升改造,对沿线商业设施、商场、空闲地、公园绿地等进行公园商业、特色商业街区、核心商圈等提升改造,形成不同的街道气质。

历史文化彰显篇

第五节 溯古鉴今,彰显华夏承启之地魅力

商丘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要坚持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落实文物所在地政府主体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强化督促问责。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炼历史文化名城精神内核,充分调动跨学科知识、技术、力量,应用最新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赋能,将商丘的文化内涵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

第二十八条 文化传承更新策略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完整的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概括。构建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位基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现商丘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以此为基础,让商丘市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深度发掘华夏承起之地内涵。古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是商丘市城市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其地域性、特殊性是吸引游客的关键要素。应深入挖掘商丘本地的历史文化,扩大文化要素提取时间与空间范围,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讲好历史名人在商丘的本地故事,传承好商丘本地的红色文化精神。

依托文化特色推动古城多元开发。促进归德古城产业升级转型,保障古城可持续发展。一是优化古城的人居环境,完善古城内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古城的空间品质,由此提升古城历史住宅的经济价值,促进资本的良性介入。二是依托丰富的文化及旅游资源,推动古城从传统的点式历史古迹旅游向链式或集群式的IP品牌旅游、文创旅游和特色商旅转变,从季节旅游向日常旅游转变,在将旅游资源变现为经济价值的同时,通过提升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三是挖掘古城内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文化为基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与现代服务、工艺美术、旅游等产业融合互动,促进古城向生产型和消费型城区的综合转型。

坚持历史文化资源有机更新。采用长期渐进的小规模“有机更新”方式,在归德古城及历史文化街区内,避免大规模拆建,以逐步恢复街区历史传统风貌为目的,修旧如旧,对古城及街区进行整治。应该保证代表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共生共存,并为历史街区未来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应尽量保护原有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生活真实性。

第二十九条 历史文化更新内容及规模

历史文化资源的更新方式主要为保护传承和整治提升。

1、保护传承类

更新范围内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将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纳入强制性内容,将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城市紫线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划入历史文化保护线。尤其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传承,严格遵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相关要求,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依法进行保护与传承利用;加强日常维护保养和巡查监测,及时发现文物安全隐患、遏制文物病害,对存在重大险情的文物,如朱台遗址、参将府、六忠祠、张岚峰司令部旧址应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建立市文物保护修缮专家库,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搭建智慧文物管理平台,通过“技防”“人防”等措施,将文物安全防患于未然;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2、整治提升类

针对的是保护状况不佳的文物保护单位、肌理存在破坏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不足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利用不足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新过程强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体格局不完整、活化利用程度不足的历史文化名城。应保护归德古城传统风貌、空间尺度、街巷肌理,加强城郭格局、古城轴线、视廊、建筑高度及风格的管控,同时加强历史城区及周边遗产的整体保护。

(2)传统肌理有破坏、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归德古城进行整体保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和社区活力,有序完成街区肌理织补。

(3)文化价值挖掘不充分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南关段。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结合遗址码头打造遗址公园,彰显运河文化。

(4)目前保护情况不佳,存在建筑本体损毁、周边环境管理滞后等问题的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十条 历史文化重点更新方向

1、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

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开放。加快对自身及周边环境较差的文保单位的抢救性保护及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对外开放;重点文保单位原则上全部对外开放展示,受条件限制无法全面开放的,采取有限空间、有限时段开放展示。

多手段提升活化利用水平。探索国企以及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文保单位的运营管理与开放利用工作。积极推进文物资源与文化旅游、研学旅行等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物旅游品牌,开发文创产品。

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做好对文保单位的文化挖掘工作,发掘文物价值,同时深化与省内外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形成一批研究成果。结合研究成果出版研究专著,用好传统与新兴媒体,讲述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故事,提升商丘文化影响力。

2、精准定位古城主题,提升古城活力。

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IP产业。挖掘归德古城的特色文化,寻找归德古城的稀缺性,避免同质化发展;可以“殷商”文化或“明”文化为主,系统推进古城文化定位、业态布局、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通过IP赋能品牌故事,如乌镇结合戏剧节打造的强大IP产业,围绕“殷商”、“明”文化将散点化的古城景点串联成完整故事,使体验变得更生动。

着力中山大街活力特色塑造。通过老字号回迁、地域美食和传统茶馆增设等措施,引进商丘甚至河南特色民俗小商铺,重塑中山大街的传统商业形象,唤醒居民和游客的文化记忆。同时,将商丘地区的传统艺术、文化、地域美食、民族习俗,通过成立民间宋绣工坊、戏曲文化协会、民间剪纸工坊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集观赏、体验、学习于体的特色民俗体验区。此举既能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及对商丘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可以促进对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

丰富古城活动。借助常态化活动、节点(节日、节庆)活动以及极核(重大)活动打造立体化活动结构,拉动古城人气,提升对外形象。借助新媒体宣传古城活动及街头表演,创造新的“网红”现象;借助“汉服热”现象,在古城内增加汉服产业,同时定期举办汉服活动,如走秀、选美、仿妆比赛等,吸引更多年轻人。

营造智能化、科技感古城体验。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着眼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给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服务。采用VR、全息实景、元宇宙等科技手段,使游客在古城内可以拥有沉浸式体验,以奇幻方式展现观众看不见的古城。

空间环境宜居篇

第六节 蓝绿交织,城绿交融塑造品质生态空间

以持续擦亮商丘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生态宜居名片为目标,对商丘市中心城区蓝绿空间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地率,打造体验丰富、特色突出、品质良好的生态空间。

第三十一条 生态修复更新策略

精细化提升城市“负空间”生态品质。对环境品质差、污染严重的城市角落型空间、用地退界空间、高架桥下空间等遗忘之地进行整治提升,打造城市文化展示窗、小微公园、休闲健身场所等,从细微之处提升城市绿化率。

多元化丰富市民生态休闲体验。贯彻平灾结合、海绵城市等理念,治理河湖水系,打通生态绿色廊道。整合边角地、街头畸零地、建筑退临地等,推动建设街头公园、口袋公园,植入文化特征、导入商贸空间、增设运动休闲设施等,满足市民的休息、健身、文化交流等需求。

第三十二条 生态修复更新方式及内容

城市生态修复主要面向环境品质不高、人气活力不足的绿色空间、滨河空间、生态廊道等,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增强人气活力。

主要针对以下类型空间进行织绿补绿:

(1)滨水沿线环境品质提升;

(2)铁路沿线环境品质提升;

(3)低效空间盘活利用,营造宜居生活场所;

(4)挖潜城市小微空间,提升景观品质,补足公共服务设施。

强化重点排污源头整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关系,重点抓好源头污染管控。建立全市排污企业管控名单和标准,城市建成区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应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证排污。结合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污水治理能力,并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改造。

加强城市河道和黑臭水体治理。强化沿河湖园林绿化建设,营造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在满足城市排洪和排涝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对河湖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减少对城市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营造生物生存环境,恢复和增强河湖水系的自净功能,为城市内涝防治提供蓄水空间。同时,严防杜绝城市水体返黑返臭现象,保障城市水清天蓝。

形成连续贯通的绿道和生态空间体系。整合水网、绿网,形成完整的生态空间网络。构建水系、绿道、广场等多层次生态空间体系,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系统。利用城市中的碎、小空间进行口袋公园、袖珍公园、街角绿地、街心花园为主体的小微绿地改造,作为大中型公园的补充,容纳居民的各类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对沿河绿地、城市生活型街道绿化空间等进行治理和路权再划分,打造连续的生态慢行绿道空间,提高绿道空间树木遮阴率和文化休闲设施覆盖率。

第三十三条 生态修复重点更新方向

推进道路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绿色林荫路。依托商丘“四纵四横”主干道,完善非机动车通行环境。通过加密站点周边慢行网络,打造微枢纽,保证慢行网络与轨道交通高效、便捷接驳。

构建完整连贯的绿地系统,塑造特色微空间。在更新规划中有效落实绿线控制要求,鼓励增加口袋公园、街角公园、街头绿地等特色微空间。重点更新改造道南道北区域、商丘师范学院区域和周商永运河两侧。

城市更新“+海绵”,试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片区以树池、植草沟等为主的“小海绵”与以生态湿地、城市公园等“大海绵”的融合互存模式,推动规划与建设的同步。因地制宜的开展既有建筑综合性海绵化改造、海绵型建筑小区与海绵型道路广场建设,试点片区采用透水铺装、建设生态停车位,结合绿化提升建设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

第七节 精细治理,平灾兼容巩固城市安全韧性格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城市安全问题愈发凸显。为了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指引结合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通道规划、消防设施布局等提出更新要求,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降低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风险,打造安全、宜居、绿色、韧性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十四条 安全韧性更新策略

体系化保障城市韧性水平。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保障安全底线,结合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分级、分区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救灾救援通道、救灾减灾设施等,提升城市生命线多元保障能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打通城市应急安全保障“最初一公里”、完善消防救援力量布局。

微空间治理提升城市末端韧性安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河湖治理、城市绿化等,从绿地广场、桥下空间、小区公共设施等多类型小微公共空间入手,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注重细节和末端,实现重心下移、力量下倾、资源下沉,打造宜居、安全的高品质城市。

适度扩容保障安全。研判城市安全风险,以防灾减灾等灾害应急处理需求最大容量为设计建设基础;同时疏通河道、建设集中和固定疏散空间,保障疏散通道畅通有序。

活化利用丰富功能。贯彻平灾结合、海绵城市等理念,治理河湖水系,打通生态绿色廊道;整合边角地、街头畸零地、建筑退临地等,推动建设街头公园、口袋公园;按照临时用地建设管理等要求,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融入公园、体育场馆、教育设施、广场等设施设计方案。

第三十五条 安全韧性更新内容及规模

开展城市安全韧性评估,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应急避难场所缺失、救灾救援通道不畅、救护设施不达标的区域进行集中梳理。更新方式主要为整治提升和改建完善。

1、整治提升类

提升河道水系安全治理水平。按照商丘市防洪排涝标准,对河湖水系岸线空间进行提升改造,打造生态岸线。疏通瘀滞河道,对影响河道排洪泄洪的违建设施、建构筑物、杂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清理,严厉打击破坏防洪堤、影响河道防洪安全的违法行为,确保水系排水畅通。

整治积水点、积水路段和积水区域。精准定位易涝区域,加强清淤检测、打通阻塞点、疏通河道、错接混接整改,采取增设排水设施、拓宽改造排水管网、增设雨水调蓄池等综合措施,有效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2、改建完善类

完善避难设施体系,保证避难场所覆盖率。到规划期末,实现全市紧急避难场所500米全覆盖,人均有效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

结合现有公共场所进行平灾结合改造,高效利用空间。针对避难场所服务盲区,结合公园绿地、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建筑、社区服务中心和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改建完善,实现避难场所在日常和灾害发生时的双重功能。

完善消防设施体系,保障消防安全全覆盖。重新评估并优化消防站布局,实现全市所有区域消防站5分钟全覆盖;规划并维护消防通道,确保畅通无阻;增设或改造消防水池、消火栓、消防水鹤等基础设施,提升水源保障能力。

第三十六条 安全韧性重点更新方向

1、强化洪涝灾害防御能力,筑牢生命底线工程

强化防洪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河道、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明确城市易涝积水点,制定整治计划,提出消除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数量比例。商丘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规划期末,包河、古宋河、东沙河、周商永运河的商丘市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商丘市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不低于30年一遇。

2、增强城市综合应急实力,助力绿色韧性人居建设

打造完善的避难场所体系。主要依托社区开放空间、街头绿地,在空间上规划密度合理,设施完善的紧急避难场所。到2025年,商丘市中心城区建成不少于1处固定避难场所。到2035年,结合体育场馆、大型公园和高级中学等,建成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固定避难场所体系。

形成畅通的应急避难通道。依托贯穿全域的高速公路网络搭建疏散通道体系,控制防灾道路断面。中心城区以连霍高速、商南高速、济广高速作为救灾干道,以城市快速通道和快速路作为疏散主干道,构建分级疏散救援通道体系。

建成快速响应的消防设施布局。依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提升消防站及小型普通消防站覆盖率,确保消防救援力量接报警后消防车能在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

第八节 智慧高效,管用结合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

第三十七条 智慧赋能更新策略

整合平台资源,推进城市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高水平发展。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统筹城市运行数据与灾害事故信息管理;推进城市生命线系统智慧改造升级,对城市灾害易发区、敏感区优先开展市政管网、易涝积水点等的智能监测、预警设施改造;启动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

全系统智慧化升级,推进不同层面管理使用多端智能化。对老旧小区智慧监控、公共服务设施线上服务、市政设施智慧管网、智慧交通、城市应急管理等提供政府端监测管理、使用端线上预约查询、第三方监督咨询等不同功能,实现城市智慧运营管理。

第三十八条 智慧赋能重点更新方向

1、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夯实智慧城市数字底座

一是加快推进CIM平台建设。以三维数据覆盖率≥30%为目标构建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三维数字模型、标准化地址库等信息的CIM基础数据库,为商丘市的精细化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要素的“三维空间底板”。二是CIM+赋能城市信息化管理。推进CIM+平台在商丘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2.精细市政管网管线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一是构建管网管线物联网监测感知网。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商丘市管网运行实时感知网,实现管网整体安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感知。二是搭建智慧管网管线综合监管平台。对地下管网及附属设施运行状态、各类风险因素变动趋势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地上地下“一张图”综合管理。

3.数智赋能安全风险监测,提升城市预警综合能力

一是实时感知高层建筑火灾隐患。通过智慧消防前端探测设备对烟雾、温度、燃气、消防用水等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及时预警,做到消防隐患早发现、早处置。二是安全消防一体化、可视化管控。对重点场景进行智能化监测及管控,减少消防隐患。

第五章 城市设计引导

第三十九条 更新强度及空间管控指引

根据商丘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要求,结合城市更新目标及各片区更新需求、更新规模、综合承载能力、功能特征等,更新强度及空间管控主要分为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两大类,其中核心区域主要针对城市更新“内圈层”和“中圈层”。

核心区域内古城及周边区域以疏解城市人口、增补公共服务、严控更新规模为主。控制新建和整治提升地块容积率,适当降低居住功能容积率,逐步向外疏解人口和与古城保护、传统风貌塑造不适配功能。腾退用地优先用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落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紧张地区可考虑采用用地兼容、用地混合、容积率奖励等方式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核心区域内道南道北老城区及“中圈层”区域以集中集约发展、土地高效利用、城市品质提升为主。在不突破原有控制密度强度前提下,更新片区拆建比不应大于2。教育、医疗等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可以适当提高容积率以增加配套;绿地、公园等可兼容一定比例的商业、公共服务功能;城市更新改造后更新片区道路密度、绿地率等均不低于现状水平。

外围区域以承接核心区域功能疏解、人口疏散为主,支撑城市结构迭代更新。

第四十条 风貌营造指引

1、分片区风貌指引

突出“商城之源特色魅力、现代品质美好之城”风貌,形成不同风貌主题的城市更新特色分区,对后期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方案、建筑风貌特色等进行城市设计引导。

古城历史风貌区:以传统风貌为主,注重古城周边地区的风貌协调。

老城特色风貌区:是以现代生活、商业服务为主的宜居宜业的生活休闲、商业服务综合风貌区。

现代都市风貌区:以商业商务、金融办公、文化休闲、生活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商务休闲风貌。

教育风貌区:体现科教文化、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等功能的科教风貌。

产城融合风貌区:打造现代产业风貌,同时依托水体景观,体现景观化的工业风貌。

郊野风貌区:中心城区边缘的非建设区。

2、线性风貌廊道控制

六条城市景观轴线:对神火大道、南京路、华商大道、黄河路、商都大道、梁园大道六条城市景观轴线进行控制,通过对沿线建筑风格、形式、界面的有效设计管控,形成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景观轴线。

空间重组,塑造品质街道。通过优化街道布局,创造更多停留和活动的空间,利用建筑退界,或减少隔离带宽度等措施,创造更多慢行空间及商业步行空间。同时为确保沿街界面连续,应保证至少70%的贴线率,形成连续商业景观,并联动外摆空间,提升街道的互动性和活力及商业吸引力。

景观宜人,促进街区活力。行道树建议选择本地高大乔木,最大程度保证四季出行的适宜性。通过增花、添彩、添香等绿化美化措施,对边角空地和道路两侧空地进行升级改造。对现有商业立面进行美化和升级,统一风格,提升整体美观度。

文化载入,突出地域特色。在铺装、景观装置、构筑物中融入商丘文化符号,体现商丘城市文化韵味,反应城市居民生活面貌。

视线通廊:重点控制古城文化中心至商丘站商贸中心,及古城文化中心至日月湖商务中心两条城市视线通廊。

滨水廊道:围绕生态宜居、郊野休憩、商务金融、魅力都市、商贸休闲、产城融合六大主题,重点加强对古宋河、周商永运河、包河、东沙河的控制,加强生态治理、营造宜人景观,提升滨水开敞空间的可见性、亲水性以及连续性。

第六章 更新单元指引

第四十一条 更新单元划分

按照社会经济、成片连片、衔接规划、共享共赢原则,本次更新规划共划定更新单元15个。

第四十二条 识别重点更新单元

重点更新单元主要针对更新需求迫切、更新资源丰富、且具有实施潜力和影响力的地区,更新规划共划定重点更新单元6个。主要分布于道南道北区域、火车东站区域和古城区域。

第四十三条 更新单元指引内容

更新单元指引图纸中要明确更新单元内的现状用地、规划用地、地籍权属情况,建议更新方式等。

具体更新单元指引内容详见图纸“更新单元指引”。

第七章 实施保障

第四十四条 完善城市更新相关政策体系

严格落实已出台的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包括《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商丘市城市更新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出台相关的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和城市更新工作实施细则等城市更新规范,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城市更新工作,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稳步进行。

第四十五条 加快城市更新工作组织构建

建立市、区两级多个城市更新工作相关部门联合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在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市、区多部门参与联席会议制度和职能清晰、分工明确、权责一致的联合工作机制,重点优化方案联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审批及实施进程。

第四十六条 注重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管理

科学制定城市更新年度计划,以更新计划为抓手,对全市更新活动的规模和空间分布进行统筹;实施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的常态申报、动态调校;本规划确定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涉及的更新地区应优先纳入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纳入城市更新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应在本规划确定的更新范围内,如本规划确定的更新范围外确实存在个别项目具备改造必要性的,应严格按照相关计划程序进行申报,经审议批准后方可纳入更新计划。

第四十七条 加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衔接

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应加强对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落实控规中对于城市更新工作的规划要求,优先保障落实控规中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公共绿地等公益性设施。

第四十八条 建立统一的城市更新数据库

加强城市更新项目与更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按“统一组织、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的原则,加强政府主导,开展全市存量资源基础数据普查工作,完善城市更新资源与项目基础数据管理机制,将城市更新资源的动态调整和城市更新项目的计划、规划、申报、审批、实施、监管纳入一体化信息管理。

来源:商丘市政府网



0 阅读:0

天命生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