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治疗痛风发作的一线药物:秋水仙碱,使用需注意5件事

奕奕说健康 2023-01-14 10:00:03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伍俊妍

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我国《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推荐在痛风发作24小时内尽早消炎止痛,以尽早控制炎症,一线的治疗药物有三类,分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

指南也推荐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来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疗程为3~6月,当然有些国家指南也有用小剂量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预防的推荐,而在我国指南重点突出了秋水仙碱在预防痛风发作的地位。因此,秋水仙碱是预防和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重要药物之一。

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机制是利用其抗炎作用,其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达到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

秋水仙碱作为治疗痛风发作的一线药物,相信很多痛风患者对这一药物应该非常熟悉,当痛风关节肿痛起来,马上吃一片秋水仙碱,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然而在使用这种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5点:

1、容易导致腹泻,尤其是用药早期

如果吃了秋水仙碱后出现腹泻,而且很频繁时,那很大可能就是秋水仙碱的副作用。因为这药的早期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呕吐、食欲缺乏,发生率可达80%,尤其本身有胃肠道疾病者更容易发生,有患者表示,''吃了秋水仙碱后开始拉稀,然后就在厕所里思考人生了"。若是腹泻的频次不多,身体没啥感觉,那可减少用量,并适当给予对症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若是腹泻频率很高,则应考虑停药了。

2、小剂量应用

根据秋水仙碱的药品说明书:对于痛风急性期:,成人常用量为每1~2 小时服0.5~1 mg(1-2片),直至关节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或呕吐,达到治疗量一般为3~5mg(6-10片),24小时内不宜超过6mg(12 片)。

但事实上临床很少用到一天超过6片的用量,因为有研究表明低剂量秋水仙碱(1.5-1.8mg/天)与高剂量秋水仙碱(4.8-6.0mg/d)相比,有效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此,秋水仙碱的应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如发生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应停药就诊。

对于预防痛风发作,秋水仙碱也是采用小剂量给药(0.5 mg,1~2次/d),尤其在服用降尿酸药物时,组织中的尿酸石溶解,溶解后的尿酸小石头顺着血液流动,跑到关节那里,就会触发甚至加重关节的炎,此时服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就可预防痛风的发作。此外,由于秋水仙碱的抗炎作用,对于冠心病患者还可能带来额外的获益。

3、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秋水仙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早应用,效果越好,所以痛风患者在有发作预感时就开始服用秋水仙碱,能起明显的止痛作用,但是如果症状发作已经超过48小时的话,就不宜使用秋水仙碱了,因为秋水仙碱不能阻止已经开始的炎症反应,效果明显不如其他止痛药物。

4、秋水仙碱不降低尿酸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秋水仙碱只起抗炎止痛作用,其不影响尿酸盐的生成、溶解及排泄,因而无降血尿酸作用。在痛风发作时,之前一直有服用降尿酸药物者可以继续服用,对于之前未服用降尿酸药物者,是否可以在痛风期间服用降尿酸药物呢?这个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国内指南认为痛风期间开始降尿酸治疗可能加重痛风,而最新国外指南认为,在充分抗炎止痛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低剂量降尿酸药物的。

5、联合用药

除了胃肠道反应,秋水仙碱其他的副作用还包括骨髓抑制、皮疹、精子减少、脱发、肝脏损害、周围神经病,精神障碍等不良反应,由于这些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人们对它似乎越来越嫌弃了,但它在预防或治疗痛风急性发作依然不可或缺。相对而言,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具有副作用少,止痛效果好的优点,其地位逐渐升高,并已越过了秋水仙碱成为优选药物。

如果单一药物不能止痛时,通常就需要联用两种药物了。但注意的是,秋水仙碱不论与非甾体抗炎(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还是糖皮质激素联用,都要考虑两药联用增加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必要是需要使用护胃的药物。

总之:秋水仙碱的副作用较多,尤其是腹泻发生率较高,其用于治疗痛风发作的首选地位逐渐被非甾体抗炎药代替,但是在预防或治疗痛风发作方面仍是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和认识它,合理去使用,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0 阅读:89
奕奕说健康

奕奕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