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隋末唐初,群雄并起,英雄好汉们抱成团儿,一心要推翻隋炀帝暴政。上演了一幕幕壮烈激昂的历史大剧。在《隋唐演义》里头,各位好汉的故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看了心生敬仰,热血澎湃。然而,演义里头的英雄人物,有的确有其人,有的却是虚构出来的,如果不加以考证区分,还真会让人对真实历史产生错误认知。
下面这几位都演义中比较有特点的人物,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又是怎样的面孔呢?
李元霸在演义小说中,李元霸位列四猛十三杰的第一位,力大无穷,能够轻易挥舞重达八百斤的铁锤,战场上几乎无敌。在一些版本的故事中,李元霸因为杀死了使用鎏金镗的宇文成都,违反了师父的教诲,最终遭遇天谴,死于非命。
在正史中,其本名李玄霸,字大德,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母亲为窦皇后。据史料记载,他生于599年,卒于614年,享年仅十六岁。李玄霸自幼聪明伶俐,被时人认为是辩惠之人。然而,他的生平相对简短,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事迹记载,因为他在隋朝大业十年(614年)便早逝,当时还没有子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追封李玄霸为卫王,谥号怀,并追赠秦州总管、司空的职位。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李泰被封为宜都王,作为李玄霸的后嗣,并改葬李玄霸于芷阳。李泰之后又徙封为越王,李玄霸的后嗣又转给了宗室李琼之子李保定。李保定逝世后,由于没有子嗣,李玄霸这一支的封国被削除。
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李玄霸的形象被塑造成了李元霸,这一形象与历史上的李玄霸几乎没有相似之处,是完全的文学创作。在《隋唐演义》等作品中,李元霸被描述为力大无穷、勇猛无比的武将,但这些都是虚构的,并非历史事实。实际上,李玄霸短暂的一生并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展现自己的英勇,他的名声主要来自于后世的艺术加工和想象。
相反,演义里那个柔弱书生柴绍,实际上可是将门之后。《旧唐书》里头记载,柴绍少年时就是位矫健勇士,勇武非凡。
柴绍柴绍(588年-638年),字嗣昌,是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出身于将门,自幼以“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 。他最初在隋朝担任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后来娶了李渊的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昭公主 。
在隋末的动乱中,李渊于617年起兵反隋,柴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参与了晋阳起兵,并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屡立战功,包括攻克霍邑、临汾、绛郡等地 。在李渊建立唐朝后,柴绍被授予左翊卫大将军,并继续跟随秦王李世民参与统一战争,平定了薛举、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因功被封为霍国公 。
柴绍在对抗外患方面也有显著贡献,他曾率军抵抗吐谷浑与党项的侵扰,并在武德六年(623年)成功运用计谋击败吐谷浑军 。此外,他还参与了平定梁师都的军事行动,并在贞观二年(628年)成功击灭梁师都,为唐朝的边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柴绍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并在贞观三年(629年)参与了反击突厥的军事行动,最终在贞观四年(630年)参与灭掉了东突厥 。柴绍在贞观七年(633年)被加封为镇军大将军,并改封谯国公 。贞观十二年(638年),柴绍去世,被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襄 。他的名字也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十四位 。家族成员包括祖父柴烈,北周骠骑大将军,父亲柴慎,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他与平阳昭公主的子嗣有柴哲威和柴令武 。此外,相传刀削面为柴绍所创,因此也被称为“驸马面” 。
柴绍是大唐的元勋之一,为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呢,到了唐高宗初年,因为参与到谋反的活动里,结果被赐死。
杨林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靠山王杨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杨林的形象是虚构的,通常认为他是由历史上的几个人物综合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型被认为是隋文帝杨坚的五弟杨爽 。
杨爽是杨坚的异母兄弟,从小由独孤皇后抚养长大,与杨坚关系亲近,因此得到了杨坚的信任和宠爱。杨坚建立隋朝后,封杨爽为卫王。杨爽曾率领军队反击突厥,立下战功,但不幸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25岁 。
除了杨爽之外,杨林的形象可能还借鉴了其他一些历史人物的特点,比如隋朝的开国将领张须陀和杨素 。张须陀是隋朝末年的将领,以勇猛和善于用兵著称,他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表现出色,但最终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杨素则是隋朝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他在隋朝统一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文学作品中,杨林被描述为武艺高强、忠心耿耿的将领,他为了维护大隋朝的安危,多次领兵带将前去镇压反抗势力。杨林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一位理想化的忠臣和勇将的形象,虽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他却成为了隋唐英雄传说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苏定方演义里头的苏定方成了个心肠歹毒的小人,斗不过罗艺父子,最后还死在罗家后人手里,这和真实的历史真相,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历史上的苏定方是唐朝初年的杰出军事家,他以勇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闻名。苏定方少年时就以勇猛闻名,在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的河北义军,并屡建战功,窦建德败亡后降唐。
贞观四年(630年),苏定方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他率领200名骑兵突袭,攻破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
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作为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西突厥。在曳咥河(今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与西突厥十万骑兵决战,采取步兵列阵、骑兵迂回的战术,大败西突厥,生擒其主阿史那贺鲁,灭西突厥国。
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率十万大军东征百济,从城山横渡黄海,在熊津江口登陆,大败百济军,攻下其国都,生擒百济国王,灭百济国。
苏定方在乌海(位于今天青海省喀拉海附近)以一千骑兵击败吐蕃副大相达延莽布支所率领的八万吐蕃军队,并斩杀了达延莽布支,遏制了吐蕃对吐谷浑的进犯。晚年的苏定方受命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他在667年病逝于前线,年七十六岁。
苏定方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他为唐朝的疆域扩张和安定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军事行动极大地拓展了唐朝的版图,特别是在西方达到了中亚咸海,东至朝鲜半岛南部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
罗成说到罗成,那可真没有关于他啥事迹的记载。大伙儿对罗成的认识,多半是参考了罗士信。历史上真实的罗成并不存在,他是后来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人物。罗成的形象主要出现在《隋唐演义》等小说中,被描述为北平王罗艺的儿子,秦琼的表弟,以勇猛和高超的枪法著称,被誉为“冷面寒枪俏罗成”。然而,正史中并没有关于罗成的记载,只有提及罗艺有一个儿子,但名字并非罗成。
在真实的历史上,与罗成形象较为接近的是罗士信,他曾是隋朝末年的将领,后来加入瓦岗军,成为李密的部下。罗士信以勇猛闻名,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他曾随张须陀征讨起义军,后来又加入李密的瓦岗军,最终归降唐朝,在与刘黑闼作战时牺牲,年仅28岁。
罗士信和罗成虽然在文学作品中被塑造为同一人,但实际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物。罗士信的历史形象较为复杂,他曾几易其主,但最终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下战功,并以不屈的战斗精神而著称。而罗成则是后来文学创作中,根据罗士信的形象加以艺术加工和虚构形成的一个人物,他的形象更加完美,深受人们喜爱。
《新唐书》中记载,罗士信起初投奔李密,随后转投王世充,但因不齿王世充品行,又归附李渊。在守护洛水城的战斗中,他不幸被流矢射杀,年仅28岁。京剧《罗成叫关》中所唱的“黑夜将罗士信闷得无法入睡,西北风刺骨让我冷透战甲”,生动地描绘了罗士信战死的情景。因此,罗成的历史原型极有可能就是这位英勇的罗士信。
结语《隋唐演义》中,英雄豪杰们英勇善战,豪情壮志,驰骋沙场,一展英姿。他们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仿佛亲临现场。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我们不能被虚构的故事所误导,忽视了真正的英雄和历史背景。在这部小说里,英雄们的故事固然精彩,但我们还要了解这些英雄背后的历史真相,以及他们在真实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英雄们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都是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得区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