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之路——从南方丝路到现代通途

祖国网新闻 2023-09-13 09:06:33

黄昏,山雨连绵,溪流湍急。在当地向导引领下,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2000多年前马帮走过的峡谷小径,辨识着依稀可见的马蹄印痕。

石块铺就的路面上,当年马帮走过的印痕若隐若现。   杜跃进 摄

终于,一方黑色石碑现身眼前,上面赫然镌刻着“茶马古道 甘洛青溪峡古道”几个大字。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青溪峡茶马古道   杜跃进 摄

据国务院发布、甘洛县人民政府设立的这块石碑背面的文字记载,这条古代商道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始称牦牛道。西汉时期在此设立零镇,牦牛道更名为零关道。唐代在峡内设青溪关,零关道随之改称青溪道,青溪峡亦由此得名。

今日青溪峡,草色青青,流水淙淙。   杜跃进 摄

这也是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凉山州文旅局组织的本次“走进凉山州”之行进入横断山脉的第一关。

为了同一个目标,10多位新老媒体人会聚南方丝绸之路。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茶马古道,何以又成了丝绸之路?

丝绸与茶叶,都是中国古代工艺独到、备受欢迎的重要物产,交易多了,流通远了,时间长了,人们便以所运之物代指所经之途,遂有了“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一般说来,丝绸之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和洛阳,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叙利亚等地,连接亚洲、欧洲。广义丝绸之路则已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但凡中国通达各国和地区的交通干线,无论陆路海路,全都包括其中。

图片来源:和讯网

茶马古道,则是指唐代以来,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为主要交易物,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贸易通道。其中,川藏道、滇藏道和青藏道为三条主线。山路弯弯,马蹄沓沓,星移斗转,经年累月,古老的商路逐渐演变为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把凉山地区的交通称作“藏彝走廊”。

在古代凉山,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二者既有相通的一面,即都代指古代“人力+畜力”的原始交通运输网络,并且在境内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亦有所不同,不仅是前者早于长于后者,更在于交易对手的不同——用现在的话来说,前者的主要功用是 “外贸”,后者的主要功用则为“内贸”。

在我们此行的专业顾问、《凉山纪》一书作者何万敏先生看来,凉山地区的茶马古道,与古时称作“蜀身毒道”的西南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基本重叠。这里的“身”发音yuan,二声。“身毒”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之所以叫蜀身毒道,表明“其起点在成都,终点在印度。”何万敏综合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与张骞通西域的著名丝绸之路一样,“‘蜀身毒道’同属‘陆上丝绸之路’,早在2000多年前便串起了文明,形成了交流。”

对当地民族、历史、地理颇有研究的这位资深媒体人告诉我们,从成都出发,这条古代通道分东西两线。西线经双流、新津、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越西、喜德、冕宁、西昌,到达会理后,折向西南,走攀枝花,渡金沙江,至云南大姚,直达大理,再通往中亚、欧洲。东线经乐山、宜宾,进入秦时开辟的五尺道,过昭通、昆明、楚雄,与西线汇合。“我们现在正行走在西线上。”

镌刻着南方丝绸之路线路简图的石碑   杜跃进 摄

雕塑《开辟零关道》   杜跃进 摄

事实上,随着商路的开通,来往人等的增多,以及沿途驿站、兵营、村镇、庙宇等等一应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兴建,在这古老而又漫长的商路上,流通的又何止是丝绸和茶叶?

凡此种种,莫不昭示了一个古往今来的真谛:物欲其流,必畅其途;交通既通,市井向荣。

保存得比较完整的越西县保安城门,见证了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盛衰。   杜跃进 摄

喜德县登相营古驿站的城墙与箭垛,虽然大多被杂草遮蔽,仍可见当年的形态与布局。据说,作为南方丝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屯兵之所,这里一度聚集了近百户汉、彝、回等民族的百姓,经营骡马客栈、日杂百货、山货串换等营生。   杜跃进 摄

登相营老城墙下,一位农家老妪正在辛勤劳作。   杜跃进 摄

甘洛县海棠镇一老驿站二楼,近前为一雕刻精美的木柱。此建筑虽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通过保存下来的框架与结构,仍可想见其曾经的华丽与热闹。   杜跃进 摄

甘洛县海棠镇上的千年古刹,寺内既供奉佛与菩萨,又供着玉皇大帝、关圣帝君等诸多神祇,可谓庙小神多。   杜跃进 摄

征战之途&融合之路

回溯历史长河,尽管人们孜孜以求地向往着和平与安宁,但是,家族与家族、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兵刃相格与枪炮相向,却是此伏彼起,难得安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南方丝路与茶马古道及其周边地区,同样未免历史宿命,并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战略地位而争斗得格外惊心动魄。

其中流传甚广的重要战事有: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大军征西南夷,杀邛君、笮侯,设立越嶲郡。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南征,收复越嶲郡,由此演绎出《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 的故事。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吐蕃、南诏联兵攻陷越嶲郡。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凉国公蓝玉奉朱元璋之命平定月鲁帖木儿叛乱。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兵败,饮恨大渡河。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从胜利走向胜利。

……

考察上述战事,无不涉及一个关键字——路。如果说,“兵马未动,粮秣先行”早已是兵家通识;那么,在横断山脉,纵贯南北,东西岭谷相间、上下峡深水急的八百里凉山,势必还要加上一句“胜负之钥,夺路为先”。敌对双方或拒守天堑,或巧辟蹊径,谁把握通道先机,谁就胜券在握,反之亦然。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方丝路与茶马古道,自古以来也是一条战马嘶鸣、腥风血雨的征战之路。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雕像   图片来源:环球信息网

为防备兵匪劫掠,当地许多富裕人家夯土为墙,筑起了这样的碉楼,保护一家人的性命和财产。   杜跃进 摄

今日金沙江,往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不再。由于上下游都建起了水电大坝,水位抬升约90米,这里已成为波澜不惊的水库。图片左下方的公路桥,就是皎平渡所处位置。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近3万人由此渡江,自云南进入四川。   杜跃进 摄

矗立在皎平渡北岸的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和雕塑。   杜跃进 摄

之所以说“巧渡”,是因为在敌军围追堵截下,红军指战员急中生智,将先遣连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悄无声息地控制了皎平渡南岸渡口,继而俘获一只从北岸前来打探情况的敌船,他们利用这只船,迅速过江,歼灭北岸民团,夺取厘金卡,为大部队渡江抢得先机。

红军渡过金沙江,将临时指挥部设在了皎平渡北岸的岩洞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人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进军和作战。   杜跃进 摄

然而,随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历史却在这里孕育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硕果,那就是在货物交易、信息沟通、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的互动中达成的民族融合。

在这条蜿蜒曲折的古代通道上,记录着民族融合的遗存比比皆是。

浮雕:诸葛亮与孟获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位于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要冲的德昌县魁星阁,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其面南门洞上方横匾镌刻着“北达京畿”, 面北门洞相对位置镌刻着“南通蒙诏”。八个大字寄托了当地百姓对交通内地与边陲、融合中枢与地方的美好向往。   杜跃进 摄

1935年5月,中央红军于长征途中来到大凉山冕宁县彝海附近,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当地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上以水代酒,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突破敌军封锁赢得了时间。   杜跃进 摄

火把节上,彝族姑娘撑着花伞在跳“朵洛荷”。凉山州及其周边彝族聚居区在每年夏秋之交举办的火把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这一彝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共同欢乐的“嘉年华”。   胡小平 摄

近年来,位于邛海之畔的西昌市大石板古村,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华丽漂亮的彝族服饰,赢得帅哥靓妹的喜爱,他们纷纷穿戴彝族服饰,留下开心美丽的倩影。现在,这已发展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产业。   杜跃进 摄

由是观之,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之所以为如今的人们所关注,既是对古代跨域交通与融合的铭心记忆,又何尝不是对未来超时空开放与融合发展的殷切期盼?

成昆铁路&立体交通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凉山,这一彝族过半、多民族共存的古老边地,告别昔日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翻开天堑变通途的时代新篇章。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高歌猛进,开发大西南及攀(枝花)西(昌)地区的地下宝藏,被提上重要日程。大开发、大建设呼唤大通道,于是,以当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为主力,在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质状况异常复杂的横断山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浴血奋战10余年,终于建成西南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据统计,成昆铁路建设期间,平均一公里路段就有两到三名建设者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英魂永久驻守在这条漫长的铁路线上。

进入新世纪,凉山州的交通建设更是全方位提速:位于首府西昌的青山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并投入使用,贯穿大凉山南北的108国道和京昆高速公路相继开通,成昆铁路复线全线投入运营……一个重新定义了时间与空间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已然叠加于昔日的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之上。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扶贫脱困和新农村建设,“北达京畿,南通蒙诏”的这条西南立体交通大动脉,已经和正在通过如毛细血管一般日益密织完善的省道、县道、乡村道路等,连接到村村寨寨、千家万户。

登小相岭北望横断山脉,但见省道S218蜿蜒曲折,盘旋在峡谷高山之间。   杜跃进 摄

2022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的成昆铁路复线,正以21世纪的高速度,重新定义昔日边陲之地的时间与空间。   杜跃进 摄

京昆高速公路冕宁服务区,建筑规模之宏大,犹如一座会展中心。据说,当地政府和企业实行资源整合,力图把服务区打造成地方特色产品的展示与交易场所。   杜跃进 摄

在德昌县高速入口,平板大货车驮着当地企业生产的长达八九十米的风车风叶,在多方协同与配合之下,缓缓驶上高速公路。   杜跃进 摄

作为成昆铁路途经大凉山地区的重要一站,普雄站曾经风光无限,可是,自从另建新站的动车组开通以后,这里就变得门可罗雀了。每天只有寥寥几趟老式绿皮火车进出。其存在的意义,好似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一般,只是为了留下一页历史的记忆。   杜跃进 摄

由此行最南端金沙江畔返回会理古城的公路上,正值黄昏向晚时光。我透过车窗向远处望去,但见漫山遍野栽满了石榴树。在西斜的阳光照射下,石榴树上或红或白,星星点点;红的是已经成熟、正待采摘的果实,白的是尚未除去用于提高果实品质的专用套袋。再看公路两旁,分等级批量收购的,提供单件邮递服务的,出售泡沫网、纸盒、塑料筐的,以至提供冷藏存储的……各色招牌,比比皆是。在我们车前车后,运输石榴的大货车、小卡车和庄户人家,但凡可以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穿梭往来,争先恐后。一路上时不时地拥堵和塞车,让我们尽情观赏了一幅热闹红火的石榴丰收图。

凉山州会理市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目前,全市种植石榴面积高达4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75万吨。今年当地的软籽石榴品质较往年更优,现在正是采摘季节。   税鸿 摄

蓦然间,我不由联想到,如同当地人们喜欢用石榴来比喻民族团结与融合,眼前的石榴丰收图岂不是契合了我们一路所见凉山人借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发展文旅产业,招揽天下客的古道热肠?(文/杜跃进)

0 阅读:20

祖国网新闻

简介:聚焦改革 关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