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满是理想抱负、事业正风生水起的人,怎么会在妻儿都在身边的时候,决定出家为僧,彻底割舍掉所有的美好呢?
李叔同,在近代文化领域那可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个人,他的这辈子啊,那真是充满了波折,起伏不断。
年少时父亲离世,遭族人厌弃;学成归来后,决心回报家国;成家后娶了妻有了孩子,家庭幸福美满;功成名就之时,门下弟子不少;然而最终,他却决定出家,舍弃了一切。
这决定来得如此突然,把周围人都给整懵了,可李叔同心里呢,早就拿定了主意。
【一 少年丧父,命运多舛】
1876 年,李叔同降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在他年仅 10 岁时,父亲便离世了。李家的族人对他并不待见,原因是他的生母仅仅是他父亲的一个小妾。待到他母亲去世后,族人竟阻拦其入祠,这件事让尚且年幼的李叔同深切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也促使他坚定地下定决心,要为国家效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父亲离世后,李叔同与母亲相互依靠,日子过得很是艰辛。然而,这位少年心志坚毅,绝不甘愿遭受欺侮。有一回,族人企图阻拦他的母亲进入祠堂,李叔同怒火中烧,言道:“我娘定要入祠,谁要阻拦,就从我尸体上踏过去!”少年的眼神中满是坚决,迫使族人只得退让。
李叔同打小就聪慧非凡,有一日李鸿章正巧路过李家,瞧见这个少年很是特别,就和他交谈了几句,随后夸赞他“日后定能有大作为”。这番肯定,化作了李叔同前行的力量。李叔同性格沉稳且内向,然而又透着一股坚强劲儿,这使得李鸿章对他的印象极为深刻。
为了扭转命运,李叔同告别家乡,独自一人前往日本求学。身处异国,身边没有亲人相随,这使他越发明白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留学生活颇为艰辛,然而李叔同勤奋努力地钻研学问,最终拿到了法政大学的学士学位。在留学的那些日子里,李叔同不但战胜了生活中的诸多难题,而且还开阔了眼界,这给其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根基。
1898 年,22 岁的李叔同凭借顽强的毅力顺利完成学业,荣耀地学成回国。曾经在家族里饱受冷遇的那个少年,现今已然蜕变成一位学识渊博、阅历广泛的杰出青年。他矢志要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效力,扭转中国遭受列强欺压的状况。回国后的李叔同变得愈发沉稳成熟,心怀为国家服务的宏伟志向。
【二 立业教书,从艺术入手】
回国以后,李叔同先是在南京女子学堂当老师。他特别擅长和学生沟通,学生们都可喜欢他了。李叔同觉得,想让中国有所改变,得从启蒙教育以及文化艺术这些方面开始努力。所以呢,他自己学习书法和绘画,还在教学的时候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们。
1902 年,李叔同和章太炎的女儿章瑞芝喜结连理,这位章太炎可是著名的教育家呢。婚后,他们有了两个儿子,分别是李佐光和李伯光。这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幸福美满。就在这段时光里,李叔同创作了不少诗词,像《忆江南》《登黄鹤楼》等都流传了下来,他也因此在文坛上渐渐有了名气。他写的诗词,既蕴含着传统的韵味,又有着新颖的地方。
1917年,41岁的李叔同在上海创建了中华书局,并担任院长一职。他期望借助书局之力,促进古典文化的传承与革新。转年,他还组建了国民音乐社,设立音乐研究班,大力推进新音乐运动,想要凭借音乐教学培育民族的自强精神。在李叔同看来,音乐乃是提升国民思想与精神的关键途径。
凭借李叔同的不懈努力,中华书局与国民音乐社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投身其中,文化艺术界变得热闹非凡。李叔同凭借文化的能量,在启蒙与民族自强的征程中矢志不渝。目睹中国文化艺术迎来新生,李叔同打心眼里感到欢喜与骄傲。
【三 人生闭关,选择出家】
李叔同事业颇为成功,然而他内心的精神需求却未能得到满足。他察觉到名利所带来的不过是一场虚妄,这让他越发渴望探寻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就这样,39 岁时,李叔同最终拜悟和尚做师父,打算出家去修行。
这消息一传开,在文化界顿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弟子丰子恺立马赶来,想要留住老师。“您对我们的恩情重如泰山,怎么能就这么走了呢?”丰子恺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地说道。而李叔同却很平静地表示:“我已经下定决心了,希望你能尊重我的决定。你们学业已成,也该各自独立去发展了。”
除了弟子,李叔同的妻子章瑞芝领着俩儿子从天津匆忙赶来,在寺庙大门前哭得撕心裂肺,一心盼着李叔同能改变主意。“您当初为啥要娶我,还生下我们母子?如今却这般狠心把我们抛弃,您能体会到我的痛苦吗?”章瑞芝哭得话都说不完整了。而李叔同表情坚定,压根儿就没打算搭理她。
李叔同的第二任妻子,那位日籍的雪子,在得知情况后也赶来劝说。“您当初可是答应过我,这辈子都不会离开我,不会抛弃我,可现在您却要违背这个承诺,难道我所承受的痛苦,在您眼里就毫无意义吗?”雪子边哭边问。然而,李叔同脸上毫无神情,二话不说,转身便走,连头都没回一下。
李叔同那是铁了心了,任凭谁来挽留,都休想让他有一丝一毫的改变。他坚决地决定要出家,从此和世俗彻底告别。他明白,名利地位压根儿带不来内心的安宁,只会平白增添许多烦恼。唯有回归本真,才能够触碰到生命的实质。
【四 坚持信念,最终圆寂】
李叔同出家后得法名弘一,于寺中开始了那种与世无争的日子。他每日打坐诵经,严格遵守清规戒律,过往种种皆不再留恋,一心只向着佛陀。李叔同成天沉浸于佛法世界,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此一来,他的内心实现了升华。
李叔同的弟子和家人,起初对他抛妻弃子的行为感到失望,可后来这种失望渐渐变成了理解与接受。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搞不明白,李叔同为啥要这样做,但他们也清楚,这是李叔同这个独特灵魂的诉求,是他内心真实的表达。李叔同的妻子以及弟子们最终领悟到,放他走,才是对他最深沉的爱。
【结语】
1942 年,李叔同把“悲欣交集”这四个字递予师妹,以此作为他对自己这一生的归结。他于佛门中平静地离开人世,终年 65 岁。李叔同的这一生充满波折,然而他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他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了佛法当中,最终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圆满。
咱可不能随便去批判一个伟大灵魂的抉择,得尊重人家,还得心怀感恩。李叔同通过他自己的办法,把啥叫守正出新给解释得明明白白的。他的这辈子,是每一个怀揣理想的人都该好好琢磨琢磨的。李叔同带给后人的启发就是,得大胆地去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别让外在的那些个名利把自己给牵绊住了,这样才能让生命不白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