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场展会上,一只黄花梨方角柜侧面靠墙而立。硬挤门、无柜膛,底下空荡荡,远远的就引起人们注意。
柜子为一封书式,长112宽42高174厘米,对开门下伸出细长腿足,将柜体架得高高的,和常规大异。
定睛一看,下部空旷除了无柜膛之外,底枨下也没有牙条和牙头。根据经验判断,传世家具难免有构件遗失的可能性。
然而,蹲下进一步观察却发现,腿足内侧并没有装嵌牙头的痕迹。
另外,底枨和腿足转角各留出小弧嘴,交圈后拼成圆弧形。种种迹象表明,方角柜的牙条和牙头构造被省去。
打破常规,古代匠师不循规蹈矩,而在传统规范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和创新。
高挑腿足支撑起庞大身躯,方角柜却不显得头重脚轻。
上下打量,反复对比,原来腿足末端并非平切,而是向内翻卷,挖作马蹄着地。
别看鼓出的端头只比立柱宽少许,却是显而易见的下粗上细,起到柱础的效果,降低了视觉重心,所以不显得头重脚轻。
马蹄四四方方,个头不大,但轮廓饱满、曲直有度,充满张力。
前面两足底部完整、转折边缘清晰,保存较好。
左前足上有一道开裂,木头本身使然,和拼料没有关系。
后腿马蹄变钝变圆,轮廓线面已不再分明,可能是由于长年靠墙摆放,受地气侵袭的结果。补充一下,藏品断代为清早期。
无牙条、带马蹄,黄花梨方角柜与众不同,无不体现出匠心。另有一处也很特别,您看是在图中哪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