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狙击战:志愿军9000人参战700人生还,歼敌数量让人瞠目结舌

平凡人生重复 2024-05-23 07:33:37

1951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绝地反击。其中有一鲜有人知的巨大转折点便是铁原阻击战。

此战惊心动魄万分惨烈,志愿军以63军举全军之力2.4万余人全面阻击美国近两倍于己的兵力,其中189师与188师9000多人的兵力最后只剩700多人。

战斗结束后,彭老总收到战报之时望着敌我双方阵亡人数忍不住泪流满面,称这一战是最令他担忧的一战。

彭老总因何担忧?双方战损比达到多少?此战最后结果如何?它又为何鲜有人知?

李奇微的“磁性后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杜鲁门为了控制朝鲜,挽救李承晚政权,派麦克阿瑟带着驻扎在日本的美国占领军去朝鲜“支援”。

此前麦克阿瑟一直在日本当最高司令,负责日本的战后重建,接到杜鲁门命令后可谓是成竹在胸的开赴朝鲜。

他作为著名五星上将,曾长期在远东作战,经验丰富战绩卓著,以为自己此战必胜。

然而骄傲的麦克阿瑟绝对想不到,撞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可真是踢到钢板了。他所率领的联合国军虽装备精良,但自前往朝鲜后竟节节败退。

与此同时杜鲁门万分恐慌。麦克阿瑟已没了昔日神采不能再用了,必须立马换人!于是他卸了麦克阿瑟的兵权,让李奇微来接任联合国军的总司令。

这李奇微知名度不高,但也是个上将,在麦克阿瑟手底下当官,他不像麦克阿瑟那样性格桀骜,打仗时候喜欢亲临前线指挥观摩,还总能想出些冷门战术,杜鲁门调他来着实是打算下一步险棋。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序幕拉开,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渡过临津江南下。可原本凶猛进攻的敌人却好像一下子十分疲软,打两下就跑,跑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他们这点小心思根本瞒不住我们。4月28日,毛主席致电彭德怀,据他观察,敌人定有诱我军南下然后在北部登陆的企图,我们须为此做好准备。

原来李奇微发现,中国志愿军虽然攻势强战术巧,但有一缺点,那就是每次进攻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因为那时我们条件落后,志愿军随身带的补给只够一个星期的量。

所以在掌握了这个规律之后,李奇微派中将范弗利特前往前线指挥,每天后退20英里,绝不和志愿军搞近战和夜战,而是利用武器优势拿大炮远程攻击。

同时美国的空军负责切断志愿军的后方补给,中国在朝鲜没有空军基地,对此毫无办法。如此一来等到志愿军弹尽粮绝,一举歼灭乃是易如反掌。

这一“磁性后退”战术起初在第三第四次战役中已有尝试,效果显著,至第五次战役时已令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产生极大缺口——志愿军的补给线因敌机绞杀而举步维艰,真的完全无法及时跟上前线部队。

虽对此早有预料,但巨大的危机与担忧仍笼罩在彭德怀心头。这是一次空前的战略包围,志愿军主力的三个团似乎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于是彭德怀果断下令立即停止进攻,撤回至三八线附近进行防御。

然而为时已晚,李奇微洞见了志愿军走向,在我方资源耗尽之际如饿虎扑食全线反击。

志愿军60军180师只得奋起反抗吸引联合国军东线和中线主力,使得联合国军并未完全攻断我军战线。

但是180师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成为志愿军战史上最为惨烈,牺牲最大的部队之一。此时战况紧张,整个志愿军也几近被逼上绝路。

事起临危存亡之际,彭德怀在同毛主席商定后,派了一支军队去。就是这支军队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传奇故事,使得第五次战役乃至整个朝鲜战争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临危受命与绝地反击

铁原于志愿军而言战略位置万分关键,这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志愿军进行物资供给和战略撤退的必经之地。在经历一番苦战后,大部分志愿军回到这里进行休整。

如此战略要地,自然也被李奇微看在眼里。这里地形独特多面环山,很适合志愿军的灵活战术。然而最大的缺陷是北部乃一开阔平原地带,正适合联合国军的先进装备施展。

美方范弗利特分别带领英军,加拿大军和南朝鲜军队共同对中国志愿军展开左、中、右共三路的进攻。中路和左路并未对我军造成毁灭性威胁,其中最为惊险的是右路。

此处的志愿军已无建制齐全,且足以抵御联合国军的主力部队,等待别处主力前来支援更不可行。

彭德怀只得致电杨得志,命他率部来铁原布防,为后方部队搭建新防线争取时间。

初接到命令的杨得志满面愁容,不是他贪生怕死,而是这实在是一个听起来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人力物力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彭德怀让他守的不是三两天,而是长达半个多月!

杨得志苦思冥想,只有一个63军可用。这63军战士还不满编,三个师满打满算也只能凑出两万多人,甚至连炮弹都拿不出多少发来。

缺弹又缺粮,面对单是士兵数量就两倍于己的敌军,得是怎样的神兵降世才能绝处逢生?

担任正面阻击的是189师蔡长元师长。联合国军摸透了我们的“礼拜攻势”,我们也知道联合国军的“死板”打法——他们的进攻模式好似有“强迫症”,只要侧翼有一丁点受敌也定会将威胁消除殆尽后才全军进兵。

摸准了这一点后,蔡长元认为我军大可放弃传统的阻击战术,传统做法是整个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待敌方进击时全军反击。联合国军飞机大炮强的可怕,若如此孤注一掷,恐怕连三天都撑不住。

于是整个189师被就地分散,分成一个排一组的小型阻击阵地,时不时的给联合国军来一下,就像无数只蜜蜂来叮咬恶狼,任恶狼再狂暴也不能一口咬死全部蜜蜂。

不出所料,联合国军果然一遇袭击立马全军停止前进,此战术起到了极大的拖延作用。然而效果虽好,却如绝地烧薪,烧的是战士们的命。

一个小小的阵地与敌方全军抗衡基本上没有生还可能,这是极度惨烈的打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就这样,189师战士们燃烧血肉之躯拖了整个联合国军三个昼夜。

眼看这百十个小阻击阵地不用多久便要被全部摧毁,63军军长傅崇碧只能派出最后的预备队188师。

增援也需时间,蔡长元带领仅剩的四千名将士坚守在种子山,在物资耗尽的情况下硬是又和敌方扛了一天才等来188师。

没有后方补给,没有援军,188师明白这是不问生死的背水一战。在和敌方周旋几日后全军上下口粮尽断,只能杀了朝夕相处的战马吃肉。

如此僵持也不是办法,马总有吃完的一天,子弹也总有用完的一天。军长傅崇碧也实在不忍心再看兄弟们飞蛾扑火一日日的被炮火吞噬殆尽,当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拿出所有的炮弹,与联合国军来一个一战定乾坤。

63军没有师属的炮兵团,只有一个军属的,且数量炮弹数量不多。作为我军的保留战备,在和联合国军十几天的对抗中始终没敢轻易拿出来用。

此时万炮齐鸣,敌方或许会以为志愿军后方大批援军已浩荡开赴前线,不敢再轻举妄动。这也是一招险棋,若敌方发现这是志愿军的殊死一搏,后果将不堪设想。

幸运的是,联合国军一见这铺天盖地的阵势当即慌了神撤退而去,此后再无进攻。李奇微绝对想不到,在双方战力差距如此悬殊且美军胜利在即的情况下他竟还能输。

不过或许更令他想不到的是随之而来的后果。

志愿军绝境取胜,美国兵畏敌谈判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铁原阻击战应是整个朝鲜战争的一大不寻常的转折。志愿军在铁原整整和美军奋战了十四个昼夜,任敌军如何装备精良,面对不怕死的志愿军都不可能全身而退。

他们在几乎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付出了伤亡两万多人的巨大代价,和装备落后无粮草供给的志愿军伤亡人数基本相同。

经此战后,李奇微再也不敢口出狂言说要一举歼灭中国人民志愿军,美国五角大楼也不得不对中国战力重新进行评估,重新进行战略规划。

由此,联合国军停止战略进攻,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朝鲜战争的优势地位逐渐倾向我方。1951年6月30日,李奇微受杜鲁门命令与金日成和彭德怀进行谈判。朝鲜战争以我方取得伟大胜利而告终!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对于如此重要的铁原阻击战,许多军事史书只将其当作第五次战役中第二阶段的一次普通战役。就连《彭德怀自述》中也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并未有过多详细记叙。

幸而近些年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的深入,铁原阻击战的重要意义才逐渐被人所重视。

至于之前为何对其记载甚少,笔者猜测或许是战况实在过于惨烈的原因,不知是否还有其他解释?

结束语

铁原阻击战作为迫使美国停战谈判的标志性战役,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超凡的智慧与勇气,更是中国人铮铮铁骨不可挫败的又一宣言。

时至今日太平盛世,愿我辈不忘先辈如何以热血开路,将先辈之峥嵘精神永续传承!

22 阅读:4194
评论列表
  • wang 34
    2024-05-27 19:32

    这就是军队的血性,只要有这种血性,美国必败。

  • 2024-05-27 15:19

    63军以血肉之躯创造了坚守阵地13天的奇迹,为主力部队撤退赢得时间,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 2024-05-28 16:01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值的拍电影广为宣传。

  • 2024-05-28 15:46

    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平凡人生重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