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坐拥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风光,西湖、罗浮山如同明珠交相辉映,葛洪、苏轼两大人文源头闪耀千年。
8月25日-26日,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联动文化名家与学界力量,深入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的大街小巷,沿着东坡、葛洪的足迹,串珠成链梳理惠州文脉。
在启动仪式上,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表示,此次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聚焦“东坡寓惠”等文化,选题特别有现实意义、有针对性。未来,惠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永不停步,将和羊城晚报一起继续深入挖掘惠州文化内涵,为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还将陆续走进惠州市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结合当地文化建设实际情况,打造高质量新闻文化传播产品、文化活动和研究报告,为惠州文化强市建设出谋划策、汇智聚力,找准“人文湾区”中的惠州定位。
惠城区:聚焦“东坡文化”共议活化之道
8月25日,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走进惠州惠城区中海汤泉、丰湖书院、东坡祠、东湖旅店、祝屋巷等地,一众专家学者跟随“东坡足迹”,聚焦“东坡文化”掀起头脑风暴,共话东坡IP赋能城市发展之路。
调研点一:“岭南第一汤”
当天,调研团队以“中海汤泉”为起点。苏东坡与这里有着深厚的渊源,寓惠期间曾多次“浴于汤泉”,乐而忘返,留下了“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等赞美诗词,至今九龙潭摩崖石刻上仍保留着“一洗胸中九云梦”的诗句。汤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著名书法家秦咢生挥毫题下“千年东坡泉,岭南第一汤”。
如今,站在九龙潭观瀑台上,远远眺望,只见其形若玉帘垂落,色白如银练,声如滚滚雷霆、轰鸣不绝,动若银河垂落,势不可挡……此情此景令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江冰不禁感叹,东坡身影令惠州山山水水皆文化矣!
调研点二:丰湖书院
随后,调研团队一行来到西湖景区内的丰湖书院。走在院内,可见园林观景、亭台榭阁俱全,四周回廊相连,环境清幽。丰湖书院始建于南宋,后历经多次重建,被誉为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见证了惠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岭南名士宋湘所撰写的“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高度概括出了丰湖书院及西湖的精神气质。
近年来,惠州不断丰富书院文化内涵。2022年11月,丰湖书院博览馆正式揭幕,是四大书院中唯一一座得以重建、策展并向市民、游客开放的书院。调研团队逐一游览了中国书院、惠州书院、丰湖书院和丰湖书藏四个展区,观看了多件文物、展品。博览馆还运用现代技术配套多媒体互动体验区,模拟体验课堂复原昔日丰湖书院上课的情景。与之呼应的是,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书院里,不少小朋友安静地捧着书籍细细品读,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比于前几年,肉眼可见丰湖书院陈设布展内容更加丰富了!”江冰表示,可见惠州在活化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双创”转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不能断,我们这一代要努力,未来书写惠州故事的人可能就在这群少年儿童里!”
调研点三:东坡纪念馆
寓惠期间,苏东坡在白鹤峰购地建房,作为终老之所。当天下午,讲解员身着传统宋服,引导调研团参观了白鹤峰东坡纪念馆,在千年前苏东坡生活过的土地上追寻其寓惠足迹,领略其博大的胸襟和豪爽的气魄,重温其研墨挥毫的场景,感受其浪漫豪放的高士情怀……
其间,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与惠城区委宣传部举行交流座谈会,共议东坡文化活化之道,积极建言献策。现场,长期居住在白鹤峰下的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民间艺术家刘汉新,分享了很多从小耳濡目染的故事,其中不乏东坡鲜为人知的心酸往事,如借钱筑屋、“点着松明到天亮”等。
“这使得东坡形象立体化了,不再是扁平的、概念化的。只有丰富更多细节,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有人性的苏东坡!”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研究员谭运长激动地说,通过此次深调研,接触到了一个不同于史籍中记载、人们印象中的潇洒随心、游山玩水的苏东坡。可喜的是,民间的“活东坡”是活灵活现、全面立体的形象,正通过口口相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深调研’!”面对这一“意外收获”,谭运长欣喜地说道。
“东坡寓惠”未来如何破圈?座谈会上,调研团队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本土文化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利用网络新媒体,抓住年轻人的心;与其他东坡文化城市紧密联动;不仅限于学问,尝试沉浸式体验;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打造不同的IP……一时间,大家掀起“头脑风暴”,气氛热烈。
调研点四:东湖旅店
在桥东街道上塘街,有一座名为“东湖旅店”的三层欧式小洋楼,在闹市中默默矗立,诉说着过往历史。80多年前,这里曾是香港秘密大营救的“地下交通站”——惠州接送站,100多位爱国人士和文化名人在它的庇护下成功脱险。
作为这场惊心动魄胜利大营救的重要见证,昔日笼罩在这座洋楼之上惊心动魄的氛围已经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庄严肃穆的红色历史厚重感。如今,惠城区不断活化红色资源,将东湖旅店打造成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众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一一呈现在市民眼前,成为了惠州红色文化的热门打卡地。
现场,立体形象的雕塑、详细完整的文字资料以及丰富的史料记载,生动还原了80多年前那场“秘密大逃脱”,调研团队沉浸式体验了一场红色文化之旅。“不走进东湖旅店,真的不知道这么多位名人与惠州曾有过惊心动魄的故事。”调研团成员纷纷说道,惠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应该被用好用活,以人们喜爱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进惠州,了解红色文化故事。
调研点五:祝屋巷
满庭芬芳的民宿院落、韵味十足的文创作坊、潮流时尚的餐厅酒吧……夜幕降临,调研团队走进了“文艺范”与“烟火气”完美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祝屋巷。
明正德年间,与唐伯虎齐名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在此置业筑屋,“祝屋巷”之名由此而来。祝枝山游览西湖期间,写下“适彼乐土,爰得我所,乃傍丰鳄之滨居焉”之句,记录他与祝屋巷的深厚渊源。
近年来,惠州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日渐式微的老旧街区得到重生,祝屋巷也成为了网红打卡点。调研团队认为,文化赋能祝屋巷,让惠州夜经济焕发了新活力,文化流量、夜间流量在不断“变现”,这或许可以成为老旧街区改造的典型案例。
博罗县:循葛洪遗迹访罗浮仙境
8月26日,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团队马不停蹄开启了博罗之行。当天,专家学者与中央、省级媒体代表等一行人在“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寻找葛洪踪迹;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在古村落徐田村参观乡村振兴标杆……
调研点一:罗浮山
8月的罗浮山,是不少游客心中的避暑胜地。当天,调研团队首先来到罗浮山,只见这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仿佛披上一层绿色的丝滑绸缎,令人眼前一亮。
罗浮山是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传说,蓬莱仙岛中的浮山从东海到南海,附于这里的罗山,并体而成罗浮山,成为百粤群山之祖和岭南道教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拥有山、水、泉、瀑、池、洞、观、寺、塔、林等景观,具有独特的“天际一轴线,仙凡两重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温”的自然特征,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如此博大,方能够包容儒释道,成为三教共生的文化胜地!”江冰说道。
调研点二:葛洪博物馆
提及罗浮山,不得不提葛洪。葛洪隐居罗浮山30余年,一生炼丹修炼,弟子众多,声名远扬,后世为仙,故事流传千年。
葛洪博物馆坐落于罗浮山朱明洞景区。“这里大门的牌匾就是由屠呦呦亲笔题字的。”据工作人员介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就是受到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一进入博物馆,深调研团队便被动画、VR、4D电影等声光电技术手段所吸引,馆内还藏有500余件历史文物,主要展示葛洪夫妇生平事迹、著作、医学的贡献,令人应接不暇。深调研团队认为,以实物或体验的方式将葛洪养生文化呈现在广大游客的面前,让游客亲身体验,能够直观科普中医文化知识,充分展示葛洪中医药文化。
“罗浮山因葛洪而成名,是道教、岭南医药文化的肇始之地,在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羊城晚报湾区新闻部总监周敏表示,近年来,博罗文旅产业发展迅速,不断丰富旅游项目,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
调研点三:东江纵队纪念馆
博罗这片热土曾发生过众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位于冲虚古观的东侧,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3年12月1日东江纵队成立60年之际建成开馆。在纪念馆广场的右侧,竖有一组人物雕像,主题是“东江纵队将士,前仆后继,永远向前”,吸引着众多游客瞻仰。
据讲解人员介绍,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纪念馆共设四个展示厅,以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照片,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展示了东江纵队抗日救国的宏伟历程。调研团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馆内的革命文物、历史照片,认真聆听了东江纵队的英勇事迹,详细了解红色文化旅游现状。
调研点四:徐田古村
最后一站,深调研团队来到了罗浮山下的徐田古村。美丽乡村建设,博罗卓有成效,徐田村就是一大标杆。
这里山水环绕,环境清幽,文化底蕴深厚,300多年间走出了17名武官,五经魁、四德堂及都尉第等一批颇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历经风雨,至今保存完好。值得一提的是,五经魁还打造成了乡村文化“博物馆”,现场展示出了两份宣纸手抄笔墨房契。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维修时在屋顶青砖缝间发现,保存完好,已然成为了乡村文物。
在徐田村兰门小组,深调研团队沿着村道漫步,整洁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院墙壁画点缀其中。远处山脉连绵起伏,鸟鸣声阵阵,水流声潺潺,环境清新幽雅,众多游客徜徉在田园风光之中。
谁能想到,眼前的“网红村”是由空心村打造而成的。2022年底,福田镇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在保留农舍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结合罗浮山旅游文化特色,打造成集旅游、养生、休闲、文化于一体的高端旅居田园康养项目。
“这是美丽乡村样板!”走访现场,深调研团队纷纷认为,徐田村真正地化废为宝,建设了一处“世外桃源”,焕发了300年古村的活力。同时,深调研团队提醒,建设美丽乡村要保留好生态环境,谨慎把握改造尺度,留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野趣。
岭南文化智库:文化大咖聚“惠”讲好惠州故事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海婵实习生褚思烨图/王小虎
此次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惠州行,多位文化名家云集,聚焦岭南文化传承深调研活动和惠州文化强市建设,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提出了一个个富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建议。
著名历史学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岭南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具有世界性的“典范”意义
岭南文化包容并蓄、开明开放。以陈家祠为例,作为广州的知名景点,陈家祠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然而,就在这中国传统祭拜祖宗的祠堂,壁雕却有两处“天使像”,与其他装饰浑然一体,并不突兀异常,“他者”已成“自我”的一部分。这其实意义重大,显示出了传统与变化,彰显了新时代气息。
长期以来,“岭南”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是贬官流徙和犯人流放之所,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一直居于“边陲”地位。直到惊心动魄的中国近代化大剧在岭南拉开大幕,在“近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岭南从中国“文化版图”上“蛮荒落后”的边陲之地一跃而为“人杰地灵”、屡得“风气之先”领跑中国的先进之区。在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几个重要阶段,“岭南人物”都起了重要作用。比如,洋务运动的理论家和具体经办人,有很多是“岭南人物”,如丁日昌、郑观应、何启作、胡礼垣、容闳、徐润、唐廷枢等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现代,惠州留下孙中山、周恩来、彭湃等革命前辈战斗的足迹,诞生了廖仲恺、叶挺、邓演达等众多革命志士,这片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反映出惠州老百姓对新的文化、政治的渴求。同时,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又很传统质朴。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并非互相矛盾。
事实上,这也是岭南文化的缩影。长期以来,岭南在“制度创新”“与国际接轨”方面确实走在前面,但同时却顽强地在许多方面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传统的生活习俗、人际关系伦理。
例如,潮州商人遍布全球,以善于经商闻名。他们熟悉、适应各国各地的制度习俗、风土人情,在哪里都“如鱼得水”。尽管身处异邦,他们仍鲜明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风尚习俗,能在融入“全球化”之中又保持自己的“特质”而未被“同质化”,盖因岭南文化之深厚矣。因此,岭南文化不仅对中国的现代化深具意义,而且在“全球化”时代具有世界性的“典范”意义。
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惠州锻造高品质“文化打卡地”
“村BA”“淄博烧烤”成功“出圈”,文旅产业迎来机遇与挑战发展并存的新时期。目前,惠州文化发展的任务包括: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增效,高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文旅生活新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经济新极核;着力强化文旅市场服务管理监督,高标准建设安全有序活力充沛的文旅市场;积极推进文旅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高要求发挥文旅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作用。
十年一剑,雄关漫道。惠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如何破局?
一是切实提升文化意识。文旅发展最首要的是文化意识的提升。惠州应该从本地优势资源和禀赋入手,如“四东文化”;打造地方特色品牌,让地方文化品牌有口皆碑、深入人心;以更深更高的文化意识去破解地方文化魅力与价值所在;寻找新的文旅创意突破口,提炼出“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
二是提高艺术的精纯度。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制作的精纯度高与低,决定了一部作品价值的大与小。可借助国内一流设计、创意图案、创作资源和力量推进重头项目,加强文化供给,加大融合力度,倾力打造新时代文旅产业的扛鼎之作。
三是增加文旅消费体验价值。紧跟国内外文旅市场变化,号准文旅市场发展的脉搏,大力提升消费者的文旅价值体验。文旅市场的消费行为始终存在,惠州文旅的产品、服务与模式应当随市场灵活调整,让消费体验变得更有趣、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更大。
四是锻造高品质的“文化打卡地”。惠州可以城市、行业、企业、项目等为主体,通过内容、跨界、创意等多种手段,借助移动互联网、节庆、会展等平台,策划惠州品牌文旅营销活动,创造混合消费新业态和引领消费的文旅新风尚,形成惠州地方品牌、营销品牌与文旅“流量”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地方文旅项目成为高品质的“文化打卡地”。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研究员谭运长:警惕过度开发文化名片
惠州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颇具特色。作为千年古城,惠州历史悠长,不仅有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所留下的遗迹,西湖、东江、罗浮山等自然景点更是美不胜收。
文化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层次,如文化研究意义上的文化、文旅意义上的文化、民间文化上的文化。不同层次间的文化要清晰区分,同时也能互相借鉴、相互促进。比如,与民间文化有明显区别的是,文化研究必须是严肃认真的。同时,严肃的文化研究可以给文旅发展提供依据,但不能为了发展文旅而制造“假古董”,这是破坏性开发。我们要警惕“假古董”对文旅发展的破坏,这就需要有严谨认真的文化研究态度来支撑。
此外,我们要确保文化能真正“活”起来。史料典籍的文字都是“死”的,要让它“活”起来,就要用生活气息、气质与性格来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化能起到关键作用。
近年来,惠州一直在不遗余力推广东坡文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开发东坡文化,过于商业化反而会让这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失去原有的价值与魅力。因此,如果要开展大型的文旅项目,惠州相关部门必须要认真对待,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接下来,惠州还有丰富的文化历史故事有待挖掘,如祝枝山与罗浮山“师雄梦梅”的渊源,其中文章值得大书特书。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讲好东坡故事推动文化代际传递
惠州深受广府、客家、潮汕,甚至屯军等多方面影响,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外来的东坡文化也很好地融进了这片土地。可以说,苏东坡的影子存在于惠州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形象高大、影响深远。
苏东坡的名言名句在岭南深入人心,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岭南之所以能被中原熟知,离不开东坡的广而告之。
我们从中也能得到启发:如何让广东文化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要讲岭南故事,讲岭南文化。这需要整体包装和系统推广。事实上,文化的推广、传播、普及比研究还要紧迫。我们要进行文化播种,把历史文化讲给年轻人听,尽管可能要过20年、30年,甚至50年后才会发芽。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的投资,但我们还是要接力文化棒,实现代际传递。
目前,惠州已经做了大量的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但还有进步的空间。这里的东坡遗迹众多,都是极其可贵的创作素材,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比如说抖音、短视频,把苏东坡的真实生活展现给观众。
此外,我们要守正创新,不能简单将文化固化在博物馆中,应该融入日常生活去推广。同时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角度,思考研究外地人的想法,惠州文化才能真正“出圈”。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陈桥生:盘清历史文化资源“家底”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惠州西湖与苏东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苏东坡在惠州居住两年多,创作了五百余首作品。如果纯粹是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研究的话,这并不是最高的。但在惠州,他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那就是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从士大夫精英阶层真正融入当地老百姓之中,作品也更好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以前的岭南被称为“化外之地”,但事实上很多对岭南的刻板印象是因为被贬职至岭南的人。他们往往心情沮丧,在书写岭南时可能会夸大情感,从而将岭南描绘得非常荒蛮落后,以此突显不公正和冤屈。
然而,苏东坡来到岭南以后,把自己的切身感受、与民同心同乐的心境,用艺术的表达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对岭南荒蛮落后的印象。
文化的力量,一开始可能会显得“不着边际”。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就会越来越感受到文化的强大。就如我们和东坡当年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有了东坡的故事,不断地赋予文化的力量,才让美景格外引人入胜。
我们也不仅只守护以往的历史文化,还要赋予与新时代相符的内涵和智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研究梳理清楚,梳理不是钻到故纸堆里,而是汲取全新的内涵,注入文化的新鲜血液。广东在这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直强调务实,但有时我们也需要务“虚”,把家底先盘清楚,行“文化自知”的过程,这很漫长,但我们需要持续探索新路径。
惠州学院东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关建人:文化自知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知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岭南文化和合共生、开放兼容,而这也是惠州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惠州乃至东江流域文化构成是三大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这三地的文化各有特色却也相互融合发展。从根源上,惠州的民风就是崇文尚学,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能够选择惠州作为始发地,是有道理的。
讲起惠州的崇文之风,离不开梁鼎芬的突出贡献。梁鼎芬任丰湖书院山长期间创建了丰湖书藏,为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提供了范本,使其成为中国最早拥有近代图书馆的书院之一。
尤其是丰湖书藏中的“四约”(借书约、守书约、藏书约、捐书约四部分,共计五十六条细则),在清代藏书规章中,以其条目为最多,内容亦最为详备,至今仍有不少细则仍在沿用。因此,丰湖书院不仅是惠州乃至岭南文化瑰宝,也是惠州文脉影响延续至今的有力历史文化见证。
凡是在教育事业上有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特质,这种特质就叫“沉潜”,即沉得住气、潜得下心。梁鼎芬便是如此,为丰湖书院耗尽了心血。当他发现书院藏书不足时,不仅从广州家中调用大批图书,还发起了社会捐书,百日之内得捐书5万册,甚至街边卖菜农户都出钱出力,由此也可见惠州人对文化的推崇与向往。
梁鼎芬对丰湖书藏寄予厚望,以致其离开惠州后,还放话说,数百年后,征求文献,必有到我丰湖者也。据记载,丰湖书藏藏书最多时达10万册。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海婵杨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