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8点,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2023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
现代快报记者关注到,在《开学第一课》中有两名江苏人熟悉的身影,他们是82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农技专家赵亚夫和8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魏巧。
江苏两名“乡村筑梦人”亮相《开学第一课》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今年3月5日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80后“新农人”魏巧面对面交流,这样称赞她。
△魏巧
魏巧是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来到家乡2万多亩的农田上,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数字化农田种植的探索者。6年过去,他们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
正是受到赵亚夫的影响,在父亲的劝说下,魏巧选择回乡成为“新农人”。在戴庄村,少年们见到了赵亚夫爷爷。
△赵亚夫
赵亚夫64年扎根农村一线,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带领戴庄村创新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30多年来,他带领的亚夫团队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魏巧是80后,我也是‘80后’,我82周岁,还有我们的小朋友。将来我们的小朋友都是冲刺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只要我们能够肯吃苦、肯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赵亚夫说。
在光影里,来一场“千年画中游”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从文化传承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新发现等角度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呈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盛景。
节目精选三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着眼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大范畴,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为同学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并回顾《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金晓明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委会委员金晓明带领同学们“画中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蹴鞠图》到《清明上河图》,在金晓明的介绍下,同学们细细品味着屏幕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同学们,正是我们今天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技术,让寒江独钓、孤雁北归、空谷幽兰,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以数字化技术助力出版的方式,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通过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讲述人类起源、演化历史,追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探访神奇的物种,感受大自然之美
中华文明不仅体现在博大精深、深厚广阔的文化中国,也体现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方舟的带领下,少年们变身小小生物多样性调查员,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体验收集神奇昆虫。
通过振落法,他们首先寻找到的是象甲虫,在科普下,少年们了解到甲虫的假死现象。大家还找到了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是国内已知金龟子里面最大个体之一。
“武夷山国家公园能找到6000多种昆虫,昆虫在大自然里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很多开花植物,需要昆虫授粉。有些昆虫帮助大自然分解有机质,让土壤有更多的营养,这样森林就会长得更加繁盛。”马方舟介绍。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少年们还寻找到了在地球上已经生活250万年的红豆杉、全球新物种武夷林蛙。
来自太空的开学礼物,请查收!
“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自主设计、独立建设的复合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前世今生,为在宇宙观测领域有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智慧和话语权而感到自豪。
课堂里,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和首次驾驶歼-20飞机为第九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飞行员张威,带同学们感受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说到动情处,张威一度哽咽。
△神舟十六号乘组
在天地连线的太空课堂上,正在天上出差的神舟十六号乘组给广大青少年送出了三件开学礼物,分别是一颗上进心、一颗好奇心与一颗初心。他们告诉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有不断探索的进取心、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和坚如磐石的初心,鼓励同学们树立志向,投身到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
现代快报+记者于露李楠综合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