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院士”赵东元:三尺讲台课比天大

新华社 2023-09-10 19:07:45

新华社上海9月10日电(记者郭敬丹、吴振东)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两次“出圈”,都跟上课有关。2021年,他从北京领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放进装教案的帆布袋里,赶回上海就去给本科生上课了;2022年,他又获评上海市科技功臣,新闻发布会上,赵东元简短发言后留下一句“谢谢大家,我去上课”,就一路小跑地离开了。

“课比天大”的信念,让人们看到这位科学家乐教爱生的拳拳之心。又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赵东元对记者说:“不论国家给我多少荣誉,学校给我什么样的位置,其实我就是一个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永远是我的本职工作。”

赵东元自称“造孔的人”,所做的研究,相当于拿个“凿子”在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赵东元团队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与取得顶尖科学成就相伴的,是赵东元连续20年坚持面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普通化学》,该课程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广受学生喜欢。

赵东元为本科生授课。(复旦大学供图)

这是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田泳在本科时上的第一门课,他记得,课堂上,赵老师讲了许多有趣的科研经历,例如用很简单的化学原理就能做出有序介孔材料。

读了研究生,加入赵东元的课题组后,田泳才知道,精彩课堂背后,是赵东元20年如一日的精心准备。“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会空出整个下午,在办公室逐页梳理课件,遇到重难点的时候还会喊来我们研究生,变着法地讲几遍,让我们从学生角度挑一种最好理解的。”

赵东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面对一个定律,如果你只是简单地接受,只是知道标准答案,那还想有什么创新?”他告诉学生,自己的办公室大门敞开,有问题随时可以来找他。

师生对坐,赵东元会说,“咱俩在科学面前是平等的,你能说服我,就按照你的来做,我要能说服你,就按我的来做。”在他看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化学的喜爱。

“作为一个教师,就要言传身教。我自己喜欢科学、喜欢知识、喜欢化学,又不断去思索,就要把这样一个气氛、习惯传授给学生。”赵东元说,他常以自身经历告诉学生,踏入科研之门,从不懂到懂,这个过程很艰苦,但是一旦从中发掘出乐趣,就会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

“每一次赵老师都会问我,你的研究到底有什么新意,和前人有多大的差别?我们目前的猜想到底是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田泳说,赵老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让自己懂得科学精神不是投机取巧,也不是照猫画虎,而是要瞄准最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用创新的方法去突破。

在取得突破前,可能有漫长的“冷板凳”要坐。如今已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的李伟曾花3年时间做有序介孔碳相关实验,结果一直不理想。赵东元则告诉他,允许失败是一个科学家必有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要分析失败,得出启示,取得新的进展。

“如何做科研,如何用平稳、温和的心态去看自己的发展,赵老师授人以渔,我一生受用。”李伟说。

执教二十年,桃李满天下。赵东元注重科研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把团队中每一位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师生都作为未来科学家培养,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机遇平台,就连自己每次获奖所得的奖金,都要拿出20%至30%用来资助年轻学者发展。赵东元培养了65名博士生和23位出站博士后,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学科领军人才。(参与采写:郑久洲)

0 阅读:49

新华社

简介:新闻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