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每周追着《无所畏惧2》的你是不是也很期待大结局的盛况?
当2月12日的那个晚上,大家期待已久的大结局终于上线时,却并未得到想象中的圆满。
现实中,许多观众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有的甚至在豆瓣等社交平台上进行猛烈的吐槽。
是什么让这部剧成为观众不满的焦点呢?
大结局引发观众不满大结局那晚的场景依旧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回荡。
电视屏幕上的剧情本应该是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主线故事的最终解答,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编剧赵冬苓在这里搞了一个新案子。
许多观众纷纷表示不满,觉得编剧这是在“注水”,搞了一大段对整个故事毫无帮助的新内容。
这种“注水”的做法,经常被业内人士形容为为了凑集数而故意拉长剧情,但是这一次赵冬苓的这一手法真的无法令人满意。
观众付费观看大结局,本以为会看到主线故事的最后解答,然而编剧却在这一关键时刻给了大家一个与主线毫无关联的新案子,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一操作引发了观众的广泛不满,大家都在讨论这是否在“骗钱”。
让我们再回来看看原本我们真的很关心的主线剧情。
良诚所被起诉,并且面临高达两个亿的索赔,这个案子早就在法庭上拉锯了好几天,观众们都在等待最终的判决。
许卓也同样被起诉,观众急切地想知道他最终的命运。
这些重大的主线情节却被编剧故意搁置了下来,仿佛时间在这条主线的部分停滞了一样。
这样的剧情设计不仅让观众失望,也让人质疑编剧的创作能力。
很多观众表示,但凡编剧赵冬苓的手法巧妙一些,都不会造成如此规模的批评。
其实,她完全可以将脑死亡和离婚案放在剧集的中后部分,与主线案情有机融合,既能凑集数,又不会显得突兀。
而现在,观众们只看到了一个割裂开来的新案子,对原本关心的主线剧情并未得到任何解答,实在是让人无奈。
新案子引发争议但赵冬苓的意图或许并不止于此。
很多观众猜测,她通过扩展对于主线用处不大的新案子,可能是为了给第三季留些悬念,以便能够继续吸引观众观看。
这种把两个原本可以讲完的故事刻意放到第三季去完成的做法,却显得非常低级,更像是商人的买卖心理。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新案子并没有为剧情增色。
赵冬苓编剧似乎想通过这个案子来探讨爱情的话题,但她的编剧手法实在不敢恭维,最后演变成一个让人觉得突兀且不成熟的情节。
观众们在讨论中纷纷质疑赵冬苓的编剧能力,认为她在哲学、逻辑学和社会学方面的思考依旧薄弱,无法真正有效地剖析爱情和婚姻,只能拿老套的梗来应付。
观众质疑剧集质量说回到观众的反应,大结局上线后的第二天,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差评。
大家的讨论不仅仅停留在剧情的失望,还深入到了整个剧集的质量上。
数据显示,《无所畏惧》第一季的累计有效播放量高达9.53亿,而第二季的数字却直线下滑,仅有4.05亿。
这个数据的对比,简直就是对观众耐心的直接考验。
面对这样的大幅度跌落,这些把电视剧当作买卖的商人们也不得不反思,是不是应该继续投资第三季?
投入多少?
这都是需要很仔细考量的问题。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第三季的制作是否还有可能,制作方是否会打折扣,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观众们的耐心正在逐渐消磨殆尽,但制作方是否能因此得到警示,还需拭目以待。
大结局的社会影响这个新案子剧情也触动了一些人的现实思考。
很多观众提到,这类剧情在许多网文故事和影视剧中屡见不鲜,似乎并没有什么新意。
而结局中婆媳和解的桥段,又多了一层狗血感。
赵冬苓编剧的意图或许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夯实男女主角接下来的夫妻生活,但却缺少了真正的社会学思考深度。
比如,在这个脑死亡案中,有观众提出了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位男性有工作和社会保障,脑死亡后是否能继续享受医疗报销?
如果他曾是公务员,脑死亡后还能领取工资和补贴吗?
这些社会学方向的追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深思,然而剧集却并未给予解答。
结尾:与其说这是电视剧《无所畏惧2》的一次失败,不如说这是对创作者的一次提醒。
当电视剧创作变成了纯粹的买卖,观众的爱与坚持也会慢慢消磨。
编剧们或许需要更多的社会观察和思考,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希望那些忙于电视剧创作的编剧们,能在热闹中寻找到一丝清冷,认真揣摩观众的心思与社会的脉络,为我们带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好剧。
读者们,对于《无所畏惧2》结局的争议,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