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若留一人,蜀汉便可能一统天下

之昂的国际 2024-10-24 18:30:48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说三国时期,最为让人感到惋惜的人物,莫过于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了。

在刘备死后,这位备受信任的重臣,仍然秉承着先主的遗志,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可最终还是棋差一招,病死在了五丈原,未完成光复大汉的愿景。

可在后来许多史学家眼里,其实造就这最终结果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诸葛亮自身。

他在生前死后“杀掉”的三个人,如果留下一个,便有可能让蜀汉完成最终的统一。

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是谁呢?

魏延是一位被后世称为蜀汉“第六虎将”的猛将,而下令杀他或许是诸葛亮心中最大的遗憾。

魏延出身低微,却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蜀汉军中崭露头角。他屡次在北伐中建功立业,尤其擅长奇袭作战。

但尽管魏延屡立战功,诸葛亮始终对他心存疑虑,认为他有“反骨”,担心他有朝一日会背叛蜀汉。

这种猜忌让魏延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重用。诸葛亮对魏延的防备,甚至让魏延的军事才能无法得到完全施展。

有一次,魏延提出一个大胆的奇袭计划,想要单独带领一支精锐部队从另一条路线进攻魏国,企图出奇制胜。可诸葛亮因不信任他,最终否决了这个计划。

诸葛亮的猜忌并非空穴来风。在他去世后,魏延果然表现出了反叛之心。

他烧毁栈道,企图自立。然而,这个反叛行动并没有成功。诸葛亮早在生前便做了安排,杨仪和马岱迅速采取行动,最终将魏延诛杀。魏延死在马岱的刀下,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魏延的反叛似乎印证了诸葛亮的猜测,但这真的是魏延的本心吗?如果诸葛亮能够放下成见,给予魏延更多的信任,或许魏延早已成为蜀汉的擎天柱。

魏延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若他能够在北伐中被委以重任,蜀汉的战局或许会因为他的奇袭而改变。魏延的死,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蜀汉的一大损失。

街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山间要地,实际上是蜀汉北伐中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谁控制了街亭,谁就能够掌控渭北的战局。诸葛亮深谙此理,因此在第一次北伐时,亲自派遣马谡镇守此地。

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得意门生,一直以来备受厚望。但正如历史所揭示的那样,未必每一个聪慧的谋士都适合在战场上独当一面。

马谡虽有才华,却缺乏实战经验,更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考验。他信奉兵法中的“高处为王”,自作主张,将兵力驻扎在高处,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放弃了街亭的防御要点。

这一错误决定,让街亭的防御形同虚设。魏军趁势猛攻,蜀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打得措手不及。街亭失守,蜀汉大军陷入全面被动,北伐的进攻计划也因此全盘崩溃。

为了挽回局势,诸葛亮不得不使出“空城计”,险中求胜,保住了自身安全。

可战局已无法挽回,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马谡的错误决定,直接导致了蜀汉的战败。诸葛亮在痛苦中下令斩首马谡,以维护军纪。

可处死马谡真的必要吗?如果当时诸葛亮能够网开一面,训诫马谡而非直接处决,或许马谡日后还能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

毕竟,他不仅是诸葛亮的门生,更是蜀汉少有的年轻才俊。街亭的失守固然是他的过失,但蜀汉的衰落,难道只是一场战役的失败吗?

相比马谡和魏延,刘封的死更具政治色彩。

刘封并非刘备的亲生儿子,而是刘备过继的义子。刘封自幼习武,性格勇猛,战场表现不俗,曾随刘备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

但刘封的生涯却因一件事戛然而止——他拒绝救援关羽。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围困,曾向刘封求援。然而,刘封以守备上庸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最终,关羽兵败身亡。

关羽的死让刘备痛心疾首,而刘封的拒援行为则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刘备来说,关羽不仅是蜀汉的支柱,更是他的结义兄弟。刘封的行为让刘备感到无法原谅。

但关羽之死是否真的全怪刘封?刘封当时的处境也并非简单的选择题。上庸的防守至关重要,刘封作为镇守此地的将领,自然要以大局为重。

可在刘备的眼中,关羽的地位远高于一切,因此刘封最终被赐死。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劝刘备处死刘封,理由是刘封性格刚猛,未来可能难以控制,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恐怕会威胁到刘禅的继位。

为了确保刘禅的顺利继位,刘备最终下令赐死刘封。

如果刘封能够被宽恕,在关羽死后继续为蜀汉效力,或许他会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

毕竟,刘封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蜀汉失去刘封,也失去了一个未来的顶梁柱。

蜀汉的衰亡,与这些关键人物的离世息息相关。在马谡、魏延和刘封相继被处死后,蜀汉的战斗力大幅削弱。

诸葛亮固然是蜀汉的顶梁柱,可他对“义”的过分执着,也让蜀汉失去了不少有才之士。诸葛亮为了维护军纪和大义,不得不亲手处决马谡;为了防止魏延反叛,他始终对其心存戒备,最终导致魏延走上了不归路;为了确保刘禅的顺利继位,诸葛亮劝刘备赐死了刘封。

蜀汉的兴起与“义”息息相关,但最终也因“义”而走向了灭亡。

诸葛亮的每一次决策,似乎都在维护蜀汉的大局,然而这些决策也削弱了蜀汉的整体实力。人才的流失,让蜀汉在与曹魏和东吴的对抗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北伐屡屡失败,蜀汉的国力也逐渐枯竭。最终,在公元263年,蜀汉彻底灭亡。

参考资料:

徐日辉. 由三国军事论诸葛亮斩马谡.《CNKI》,1988

王博,刘颖. 诸葛亮与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悲剧命运的探讨与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4

之昂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