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的路上,是最容易产生对家乡的感受和思考的时刻。
故乡是岁月
特别是少年儿童时期的一段岁月,那个时候的自己,对映入眼帘的一幕一切,都懵懂未知又充满新奇。那一刻身体、皮肤、目光所触及的地方就是家乡。
在那里日子一个接一个更叠,岁月的一个接一个流逝,它们不知不觉,在这样的过程中成为日后自己的一部分。
故乡是亲人
这里生活着父母、哥哥,家里认识和不认识的亲戚,还有那些睡在土地里,我叫爷爷、奶奶、祖公、八代的人。
他们在这里苦乐欢笑、经历那些写在历史书里又没有细节的岁月,他们经历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热,每一个双抢的疲惫,年关的踌躇与期待。
回老家的频率和亲人所在的亲密度和数量有密切的关系。父母都在的时候,即使不能回家,也总想着有空就回,父亲离开之后回的就会少一些,当母亲也离开这个世界时,回来看哥哥们的时间会变得更少一些。
故乡是脚步
对故乡概念的细节,基本都和脚步曾经丈量过的位置有关系。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故乡走过的地方比较少,脚步很稀疏,如果只是通过车辆抵达,他可能对故乡的感受的细节也会很少。
我的双脚和内心清晰的记得踩过每一块田野泥土湿润的感觉、上学路上清晨的露水和灰尘打湿双脚和鞋子的感觉、初中上学路上机耕路上的石子硌疼双脚的感觉、高中路上挑着粮食沉重的感觉、去往县城捧着一本书,读着回家的感觉……
放学回家坐在陌生人的坟头。说着聊斋里的故事,不经意的睡着,醒来繁星满天……
我的脚以家为中心,往远方,逐渐递减,用脚步踩成了蛛网,那个蛛网的密集程度就是对故乡感受的浓淡程度。
故乡是大地
是那一片大地和那片大地上生长经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