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观念如何发生转变,婚姻对于每个人来说,始终都是一件人生大事。
遇人不淑,人生便如历劫,即便其他各方面顺遂,也难免存着一丝缺憾。得遇良人,即使命途多舛,也可相互扶持,获得一生的心灵慰藉。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选择伴侣时,比起经济因素,更重要的是家庭背景。
找对象时,最好避开这三种家庭,这不是迷信,是聪明和远见!
1.家风不正的家庭
电视剧《熟年》里,倪家老太太是一个胸中有大智慧,心中有大格局之人。
虽然倪家的几个孩子在单亲家庭里长大,可是他们却个个都很有出息。这与老太太营造的优良家风密不可分。
倪伟强和张春梅闹离婚时,老太太并没有偏袒自己的儿子,反而就事论事,站在了儿媳的一边。
虽然对大儿媳吴二琥看不上眼,但她牢牢记着大儿子为整个大家庭的付出,在分家产时厚待老大一家。
她也并没有因为倪伟民和春梅已经离婚而忘记春梅是如何善待自己,她自始至终都将春梅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疼爱。
俗话说: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
家风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决定了一个人最基础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在随时随地在指挥、调度着一个家庭的运转。
家风纯正的家庭,孩子即便是不能成为栋梁之才或者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但也不至于走入歧途。
家风不正的家庭,子女即使家财万贯,却难逃诸多恶习,厄运降临也不过是迟早的事。
家庭,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而家风的好坏,就决定了土壤的品质。
如果不想子女婚后陷入水深火热,请务必将家风当作子女择偶时的考察项目之一。
2.过度依赖型家庭
相传,清代著名人文画家郑板桥弥留之际,将儿子小宝叫到眼前,告诉他自己的临终心愿是尝一尝儿子亲手做的馒头。
小宝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对他来说做馒头并非易事。接二连三地尝试,几番手忙脚乱之后,他仍旧失败了。
直到郑板桥去世,小宝也没能让父亲吃上自己亲手做的馒头。他后悔自己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连父亲最后的愿望都无法满足。
小宝一边失声痛哭一边替父亲更衣,就在这时,他看到郑板桥留在枕下的字条: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
他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借做馒头之事,告诫他要自强自立。
郑板桥曾在家书里写道: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
郑板桥老来得子,自是对孩子疼爱有加,但他仍旧认为爱孩子必须有原则和方法,仍然注重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可见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独立自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曾在《奇葩说》中听过一句话:
“什么是完美的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对家庭有着太强依赖感的人,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即使是已经成年,也很难独立。
对于他的配偶来说,这并非一件好事,因为他很容易将两个人的事变成一大家子人的事。一个人和一家人的意见相左,面对的压力和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让子女和过度依赖家人的人结婚,无疑于将他放到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
如果真心为子女好,也别忘了将对方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当作考量的因素之一。
3.控制型家庭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小小小的火》一书里,理查德森一家人生活稳定光鲜,他们工作体面高贵,为人看上去也很优雅正派。
富有进取心的理查德森太太习惯了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及掌控。在理查德森太太眼里,要维持美好的生活就必须保持秩序井然。在她的家里,充斥着“你不可以”“你不应该”。
她的小女儿伊奇因为看不惯乐队老师酗酒之后用嘲讽的语气训斥黑人小姑娘德雅,将老师的琴弓掰断了。理查德森太太在不问缘由的情况下就认定伊奇疯了。
她的房客米娅因为不喜欢受规则所束缚,理查德森太太认定她是一个异类。她借着自己记者的身份之便挖掘米娅的历史和隐私。
最后米娅只好选择退房离开。而伊奇也不堪忍受家庭的压抑,最终选择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家,踏上了寻找米娅的旅程。
在控制型家庭里,每个人都不被当作独立的个体,个人的意志都要服从父母的意志。
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子女的生活和决定进行过度干涉:小到饭菜怎么烧,衣服怎么晾,大到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生孩子……
你尝试和他们沟通,他们总是反应激烈,将小事变成大事。而且还往往伴随着诸多不满和挑剔。
长此以往,小夫妻之间的冲突和不满也无法避免,三天一吵,五天一打可能都是很平常的事。
没有人结婚是为了让对方的家庭控制自己。
如果子女的结婚对象来自于控制型家庭,一定要慎重考虑。
为子女的婚姻把关,就是在保护子女。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
“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被父母疼爱着长大,相信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子女结婚后卷入不必要的是非里去。
如果真的是为子女好,务必要在子女找对象时打探清楚对方家庭的底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