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西嘿哈、西泽、西泽、西嘿、哈”……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曼来村村民组建的“蜂桶鼓舞”表演队,10月5日晚登上上音歌剧院舞台。这些平日在家务农的村民,此番来到上海,与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合作,演出多媒体大型敲击交响《司岗里的呼唤——本真与前卫的对话》,参演第七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
这是一部以原始生活印记为素材,融合多元文化的打击乐交响诗。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学习研究、采风创作、持续打磨《司岗里的呼唤——本真与前卫的对话》,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蜂桶鼓舞”即敲着“蜂桶鼓”跳的舞。“蜂桶鼓”因形似当地传统的蜂桶而得名。“蜂桶鼓舞”的特点是热烈、奔放、节奏感强,至今在民间盛行未衰。2004年,作曲家张旭儒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他在上海对口帮扶沧源的一个活动中听见沧源佤族群众唱歌,被深深感染。
2005年、2006年、2012年、2023年,张旭儒和多媒体主创团队四次赴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采风,对该县境内包括岩帅、翁丁、怕秋、班洪、勐来等地的十多个村寨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这些村寨中留存的各类民间音乐,与当地的山民、艺人、魔巴、歌手、鼓手进行了深入交流。
《司岗里的呼唤——本真与前卫的对话》作品完整版曾于2008年6月和2013年5月两度在上海演出。此次演出是距离首演15年后的第三次完整版呈现。为这场演出,今年7月,张旭儒又去了一次沧源。沧源有了自己的机场,变化很大,寨子里村民的日子也蒸蒸日上。
李坚强是此次表演队的队长,2013年就曾来沪演出。“表演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台下观众看我们的表演特别出神,表演结束,观众都不想离开。”李坚强和队员们都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蜂桶鼓舞”的豪放美,展示佤族音乐的魅力。
《司岗里的呼唤——本真与前卫的对话》作品片段已走出国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院长告诉张旭儒,因为看了这个演出,他去了一趟沧源,寻找蜂桶鼓,回到丹麦还组织了一场打击乐演奏。
“佤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那种豪放、质朴、自然的状态感染了我。”张旭儒说,“在表演中,我告诉佤族同胞,你们来到舞台就像平时那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不用任何修饰,让上海的观众、让全世界的观众看一看,还有这么一群人以这样本真的方式生活着。”
相对首演版,第三版在多媒体上有许多提升,手段更多,理念更新,演奏水平也越来越高。指挥杨茹文说:“从2008年首演,到如今第三个版本上演,我们越来越坚信,我们探索的路走得通。我们相信,当探索的人越来越多,当探索的事情越来越多,中国会把自己的文化真正地、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世界舞台上去,这是我们上音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中国音乐人应该做的事情。”
此次演出,正值第七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和上海音乐学院国际艺术家咨询会议召开期间。主创团队希望将来自沧源县的佤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听到古老传统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