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移动与阿里在北京签约;28日,中国联通紧随其后在杭州官宣合作。

短短三天,两大运营商先后“牵手”同一家互联网巨头,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再次让“运营商+互联网”的跨界组合成为AI时代的焦点,一场关乎5G、AI、云计算的“技术联姻”正在上演。
三天两签!运营商为何扎堆“牵手”互联网巨头从协议内容来看,“智算基础设施”“大模型协同”“产业智能化” 成为高频词,也暗藏运营商想借势蜕变为“智能服务商”的野心。
曾经,运营商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沦为各大互联网巨头的“流量管道工”。

如今,为彻底改写“管道工”历史,破解5G红利见顶、用户增长停滞等困局,运营商掀起算力基建浪潮,全面“押注”AI赛道,成为手握“网络+算力+数据”的数字化方案提供者;
而阿里这类科技企业,则拥有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运营商需要阿里的技术“弹药”,阿里则需要运营商的场景“试验田”。这场合作,是运营商摆脱“管道化”命运的生死一搏,也是阿里争夺AI时代话语权的关键一局。
移动VS联通:同样的阿里,不同的“阳谋”虽然两家运营商都选择与阿里合作,但战略路径却略有不同。
首先来看中国移动——要做AI时代的“水电煤”供应商。一是打造全球领先的AI数字基建。将携手阿里共建“先进AI数据中心”,推动算力网络与云计算深度融合,提升云计算与AI服务的规模与效能;

二是依托“九天”大模型与阿里“通义千问”联合开发通用行业解决方案,覆盖金融、制造等领域,创造更大产业价值,共建AI产业新生态。
由此可见,移动的“AI野心”需要其底层算力支撑,而阿里云的全球化布局或许是其“最佳跳板”。
中国联通则瞄准垂直场景,侧重联合开发智慧文旅、自动驾驶、智慧物流等场景化方案;同时,推动“元景”大模型与阿里技术结合,用AI技术“改造”千行百业。
值得一提的是,联通早在2016年便与阿里合作推出“蚂蚁宝卡”,并在2018年成立合资公司云粒智慧,此次合作或许可以看作是“混改基因”的延续。

对阿里来说,与运营商合作,有利于其抢滩算力“卡位战”,阿里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而运营商拥有遍布全国的机房资源,可帮助其快速补足算力缺口;
同时,“通义千问”虽技术领先,但缺乏行业数据与应用场景,运营商充足的客源和丰富的数据,可为阿里大模型训练提供“燃料”。

当基础设施的“钢筋水泥”与技术创新的“代码算法”深度融合,一个覆盖算力、数据、模型、应用的超级生态正在成型。
不过,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曾陷入“赔本赚吆喝”怪圈,例如联通“大王卡”因资费过低导致ARPU下滑,此次AI合作能否避免重蹈覆辙,仍有待观察。
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技术采购,此次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既是市场化选择,更是响应国家战略。运营商手握“流量入口+算力基建”,互联网公司有技术和产品,这场合作本质是“资源互补”的卡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