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一位外国访问者1700年关于巴达维亚华人的一段描述,充分显示早期华人移民在巴达

“一位外国访问者1700年关于巴达维亚华人的一段描述,充分显示早期华人移民在巴达维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在城里经营各类店铺,出售茶叶、瓷器、丝绸和漆器,他们自己也是勤劳努力的从业者,他们是优秀的铁匠、木匠,他们制作精致的家具……这里的所有雨伞都是他们生产的。他们懂得如何油漆,如何镀金。他们会酿酒,他们耕种大片农田。他们在巴达维亚附近的工场里制砖、制糖,并且出售他们的产品……巴达维亚的所有农业生产都依靠他们……他们不仅一年到头生产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他们还送货上门。他们出售的各类食品、织物、漆器、瓷器,茶叶和其他各种物品,价格都十分合理。” 1682年,华人达到3101人,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华人源源不断来到巴城。 当局开始限制人口入境,并规定华侨必须办理申请和批准手续才能进入,但收效甚微,华人雇主通过向官员行贿的方式继续引入华人苦力。 1719年,巴达维亚城内华侨人口已从初建时的800余人增至4068人,郊区人口则达7550人。 早期殖民统治者在经济领域的以下三方面严重依赖于华人,包括:与中国的贸易;从当地获取财富;以及为殖民城市提供服务。不过,在早期殖民者看来,华人最重要的作用是从事殖民地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侨居马尼拉的福建人经营从厦门到阿卡普尔科[20]的帆船贸易,因为马尼拉是这条航线上必经的中转港口。早期巴达维亚的荷兰人也建立相类似的机制,他们发现,如果东印度公司的商船直接与中国打交道,事情会非常麻烦,成本也要高出许多。“ “尽管19世纪中叶后欧洲已经开始以轮船取代帆船,但欧洲的船主们仍然与住在殖民地港口的华商打交道。中国的贸易已经发展出它自己的一套模式,完全依赖于华人对生意两端的了解,以及掌握实务的规则和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