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松下电器控股公司社长楠见雄归在大会上突然抛出一颗“重磅炸弹”——宣布解散松下电器公司,并对旗下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重组和调整!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热议,怎么突然就宣布解散松下电器了?
要知道,松下可是日本制造业的象征,曾是全球家电行业的霸主,旗下公司遍布全球,足足有520多家,年销售额高达惊人的4300亿元,风光无限。
不过,尽管如今松下的电器业务已难回巅峰,但它的综合实力依然强劲。
2023年,松下集团的年营收依然高达600亿美元,稳居世界级巨头行列。
那作为它的“老对手”,美的集团战绩如何?
松下电器的发家史
曾经叱咤风云的家电巨头松下,如今竟走到了要解散的地步,这到底是科技变革太快,还是它自身战略失误所致?
松下曾经可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行业巨头,鼎盛时期,它几乎统治了全球家电市场,全球子公司超过520家,年销售额一度突破4300亿元人民币(约600亿美元)。
20世纪的家电发展,几乎是按照松下的步伐在前进。
而松下的创始人,却是一个年轻人。
20世纪初,日本有个年轻人叫松下幸之助,他对电器充满热情,怀揣梦想,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最开始,他只做些电灯泡、插座、绝缘盘这些“小玩意儿”,但谁能想到,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产品,竟照亮了松下未来百年的辉煌!
松下幸之助有着超凡的市场嗅觉,总能发现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而且对产品质量要求极为严格。
他坚信,只有最好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这种执着让松下电器一步步成长,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庞大的电器帝国,产品线越来越丰富,从收音机、电视机到冰箱、洗衣机,几乎涵盖所有家电。
1935年,他更是顺势而为,将松下电器改组为股份公司,为未来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松下电器敏锐地抓住了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迅速在欧洲设立销售公司和办事处。
靠着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松下迅速崛起,不仅成为日本最大的电器生产商,还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名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松下电视凭借“画王”系列成功打入中国市场,迅速风靡全国,成为高端电视的代名词。
很多中国家庭都把拥有松下家电当成身份的象征,可见其品牌影响力之深。
无论是电视、冰箱,还是洗衣机、空调,松下的产品几乎占据了千家万户。
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79年,松下幸之助就亲自访问中国,为松下日后进入中国市场铺平道路,同时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当年的松下风头无两,发展势头迅猛,整个公司充满了蓬勃生机。
不过,正如所有辉煌的故事都有高潮和低谷,松下也无法逃脱商业世界的兴衰法则。
进入21世纪后,松下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或许是因为过去太成功了,松下高层逐渐松懈,未能及时察觉市场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2001年,公司公布了成立近百年来的首次巨额亏损,亏损金额高达387亿日元,其中电视业务的衰落是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们却在快速进步。
索尼凭借“VEGA”系列电视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成为第一款广受欢迎的大屏平面电视,直接取代了松下在高端市场的霸主地位。
松下的反应却有些迟钝,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
更致命的是,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松下坚守等离子技术,认为它才是未来的主流,但没想到液晶LED技术后来居上,成为市场的新宠。
等松下意识到问题,三星、LG等韩国品牌已经凭借LED液晶电视席卷全球市场,而海尔、TCL、美的等中国品牌也迅速崛起,在中低端市场攻城略地,松下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
松下在激烈的价格战中节节败退,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的人工成本过高,供应链效率也相对低下,导致产品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但更致命的问题在于,松下的产品设计逐渐跟不上潮流,创新力不足,风格偏传统,缺乏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感和科技感。
特别是90后这一代,他们更青睐简约、智能、个性化的家电,而松下的许多产品仍停留在过去的设计理念,慢慢被市场边缘化。
眼看家电业务难以恢复往日的辉煌,松下不得不痛下决心,进行艰难的转型。
它减少了对传统家电的投入,逐步把重心转向更具增长潜力的领域,比如通信、汽车电子和新能源电池等高科技产业。
经过几年的调整,松下终于迎来了复苏的曙光。
2024年,公司发布的财报显示,全年总收入高达8.5万亿日元,约合600亿美元,净利润突破31亿美元,增幅显著,表明转型初见成效。
不过,想要重回全球家电霸主的位置,松下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却异军突起,凭借智能制造、全球化布局以及精准的市场策略,营收快速逼近松下。
2023年,美的和松下的年收入都在600亿美元左右,差距几乎被抹平。
曾经的行业霸主正在被后起之秀迎头赶上,这不禁让人思考,未来家电行业的领头羊会是谁?
美的集团
1968年,在广东顺德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里,一个名叫“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小工厂悄然成立。
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由何享健带领的23名街坊邻里筹资5000元创办的小作坊,竟然会成为日后叱咤全球的家电巨头。
在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家电行业更是几乎一片空白,美的一开始只是生产塑料瓶盖、小配件之类的低端产品,挣的是辛苦钱。
但何享健并不满足,他敏锐地察觉到电器市场的潜力,决心带领美的闯出一条新路。
1980年,美的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款家电产品,一台名叫“明珠”的电风扇,正式迈入家电行业。
这一步看似简单,却让美的从此走上了一条快速崛起的道路。
创业初期,美的经历了无数艰难时刻,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市场竞争激烈……
美的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从最初的电风扇,到后来的电磁炉、微波炉,再到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型家电,美的的产品线越做越宽,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1985年,美的高调进军空调行业,这是它迈向行业巨头的重要一步。
而到了2004年,美的更是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收购,迅速扩张,成功占据中央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多个白色家电市场的领先地位。
1993年,美的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美的集团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位,离不开创始人何享健的远见卓识和大胆革新。
他深知,一个企业想要基业长青,光靠家族经营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他果断打破传统模式,主动让贤,大胆启用职业经理人,比如方洪波、赫恒乐等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明确表示美的不会走家族企业的道路。
这一决策不仅让美的的管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改革的先锋之举,至今仍被许多企业视为学习的榜样。
在全球化扩张方面,美的的步伐同样稳健。
从最初的国内市场到如今遍布全球,美的已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子公司、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拥有数十万名员工,业务横跨家电、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的在全球市场上的一大亮点,就是成功收购了德国顶级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
这不仅让美的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使美的从一个传统家电企业向高端智能制造巨头迈进。
从业绩来看,美的的增长速度同样惊人。
2023年,美的集团的营业收入高达3737.1亿元人民币,约合513亿美元,净利润再创新高,与国际知名品牌松下的差距逐步缩小。
在中国市场,美的与格力的竞争更是激烈,尤其在家用空调领域,两大品牌长期上演“双雄争霸”的好戏。
不过,相较于格力更加聚焦于空调业务,美的的国际化战略更具优势,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甚至比格力更加亮眼。
松下和美的,一个是日本百年品牌,一个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贵,它们的发展路径可谓截然不同。
当然,竞争并不意味着完全对立。
作为中日家电行业的代表,松下和美的既是对手,也是潜在的合作伙伴。
未来,双方在供应链、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可能找到互补点,实现共赢。
参考信源
每日经济新闻,2024-03-28,《解读美的集团2023年财报:行业复苏助力营收净利双增,三大B端业务占比超20%》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2-07,《太突然,宣布解散重组!今日再发紧急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