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说时代,或者叫神话时代大约是在殷商以前,也有说在夏以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按照目前的考古进度,中国的信史时代最早始于殷商。夏具体怎么定义还要看考古发掘以及文献史料的研究。目前来说,关于传说时代的前期,以《大戴礼记 · 五帝德》篇以及《史记 · 五帝本纪》篇中记载的五帝较为可靠。在五帝之前的传说人物来源不一,也比较难考证。所以一般的研究传说时代从炎黄开始。伏羲和女娲虽然在五帝时代之前,但也不是彻底无据可考。在对伏羲女娲的来源进行考证前,先介绍传说时代已经经过考证的三个部落集团。
一、华夏集团
这是三集团中最重要的集团,此后它就成为了我们中国全族的代表。此部族中又分两个大的亚族:黄帝和炎帝。华夏集团发源于今陕西的关中平原以及黄土高原上,在进入信史时代前已经慢慢沿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
二、东夷集团
这一集团的氏族,我们所知道的有太昊、少昊以及蚩尤。这一集团所居的地域,南北大约自山东北部到安徽中部,东西大约自河南东部到海。
三、苗蛮集团
这一集团比较复杂。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确定在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有过这样的聚落,但是在史料中这一集团的代表氏族们都和前两个集团扯不开关系。比如祝融氏,这是苗蛮集团的代表,但很多古书全说祝融氏出自颛顼,而颛顼不属于苗蛮集团。又有说伏羲和太昊是同一个人,蚩尤不是东夷集团而是苗蛮集团。这些问题大约源于前两个集团对苗蛮集团的同化。在后面也会提到。
《庄子》中提及了伏羲氏
伏羲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中叶。称述他的第一部书为《庄子》。在《庄子》中能够明确地看到伏羲的古帝地位。但是将伏羲推上创造六十四卦的圣人之位的,是之后的《周易 · 系词》以及《淮南子》。前人尊重《系词》的权威是因为传闻它是孔子所作。但是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一个疑问:战国中期才开始若隐若现地“伏羲”一词,是怎么就这么被推举上圣人之位的?
夏时期全图,可见苗蛮集团与北方无交集
至于女娲,这个名字在古书中比伏羲更稀罕,仅仅在《楚辞》、《山海经》和《礼记》中偶然见到。在《淮南子》中明确了女娲和伏羲的关系:“昔者黄帝治天下……然尤未及伏羲氏之道也。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女娲是属于伏羲氏这个氏族的。但是他们的传说到底源于哪个集团还未可知。
春秋时期全国,北方开始向南方扩张
清初陆次云的《洞谿织志》记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按照苗族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和女娲。他们本为兄妹,遭遇洪水,仅存他俩活下来。他们就配为夫妇,绵延人类。有一部分传说,说这个男子叫Bu-i,女子叫Ku-eh。Bu-i就是伏羲的古音,Ku-eh同娲的古音也很相近。关心这个古语言问题的可以参考《人类学集刊》中芮逸夫所著的《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
战国楚、越地图,已扩张至湘、沅流域
概括地说,传说时代主干的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接触得很早,并且后者的文化程度并不比前者低。两集团很快开始融合、同化。大概在夏朝便完成了同化进程。我们在《论语》中随处可见东夷集团发家的齐鲁之地与西边属于华夏集团的秦、晋往来,并且沟通交流、生活文化并无二致。太昊、少昊等东夷贤才也就早早加入了华夏的传说时代大系统之内。
但是苗蛮集团大约居于楚国中部南部,由华夏、东夷组成的黄河流域文明圈接触他们比较晚,一开始只不过知道三苗等几个名字,有文化往来大约确实是战国时代,北方文化接触到湘水、沅水的时候的事。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何战国中期才能见到伏羲二字。伏羲和女娲的传说也渐渐被北方文化同化了进去。这也才能解释,为何从出现到登上神坛,伏羲只用了不到半个战国时代:《系词》和《淮南子》把伏羲在苗蛮集团中的地位,照搬到了华夏的神话传说里。